APP下载

日本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与启示

2012-06-28胡媛媛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援助救助灾害

□胡媛媛 李 旭 符 抒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引言

我国是一个灾难多发国。在上世纪100年间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自然灾害中,就占了四起[1]。仅近几年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就有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新疆暴风雪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灾难不仅会摧毁物质,更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冲击,特别是直面亲人、朋友、同事的受伤和逝去,心理上的创伤是巨大的。例如,唐山大地震发生20年后的调查统计显示,当年的受灾人群中,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达22.1%,发生心理、精神问题的人数比全国其他地区高出3倍。另据调查,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半年后,出现了自杀小高峰,这是心理压力爆发期的典型反应;据心理学家邓明义的统计,整个地震灾区患有PTSD的比例约为3%到5%,人数约36万~60万,而有自杀倾向者则有3.6万到6万人!因此,灾后重建不应该只是房屋、道路等物质上的重建,更应该对受灾人员(甚至是救助人员)进行心理上的重建——即心理援助或心理干预,体现人文关怀。近邻日本也是灾害频发国,长期以来的救灾和重建使日本积累了相对完善、细腻的心理援助经验,对我国灾后人文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综述

我国的心理援助工作起步较晚。最早始于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2003年非典疫情后心理援助工作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就相关理论文献来看,数量少,其研究手段和效果也比较欠缺。反观日本,在灾后心理援助方面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特别是以实际案例为依据的研究成果更是引人注目:前田润从前往伊朗进行震后心理救助的具体事例中,总结出医疗救援与心理救助并存的重要性、地方自治团体进行自救的必要性、各部门协同救灾的可行性[3]。西本实苗以关西学院大学的735名学生为对象,在震后4年、5年、6年、7年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大学生震灾后心理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4]。小林朋子以新泻中越地震后的心理援助活动为例,分别探讨了在避难所展开的一般性志愿活动、对家长及教师等人群的危机介入协商活动、与受灾儿童的游戏活动等,种种心理援助活动方式,指出建立志愿者信息库、以教师为中心的灾害应急体制等的必要性[5]。内见纮子考察了儿童在幼儿期、学童期、思春期、青年期等不同时期灾后的不同心理反应,提出心理援助的原则及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儿童应实施不同方式的救助活动[6]。中村博文则总结了精神医学文献中出现的灾后心理关怀的方式及采取的措施[7]。2011年,日本政府更是推出了《2011年自杀对策白皮书》,指出地震、海啸等灾害发生并引发创伤后情绪障碍的原因及其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日本灾后心理援助概况及特点

日本是灾害频发国,尤以地震为甚。据统计,日本8级以上地震15年发生1次,7~8级地震每年1~2次,6~7级地震每年15次左右,5~6级地震每年93次[8]。为应对这些灾害,早在1961年,日本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之后陆续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了较完备的现代化防灾减灾及灾后心理重建体制。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对《灾害对策基本法》做了修订,更加重视心理援助,由政府建立心理创伤治疗中心,同时设置心理创伤治疗研究所,对心理创伤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进行调查研究[9]。

图1 灾害发生数月间儿童心理援助模型[5]

日本在应对灾害中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而是广泛联合各个领域、发动民间团体实行“共救”。例如,在儿童心理重建上,建立了医疗和福利部门(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辅导人员、保健员)、教育部门(教师、保育员、学校个人生活指导员)以及家长、救灾志愿者联合救助的机制;医疗和福利机构设立心理援助小组、社区医院、保健站和精神科医生,对儿童及其监护者(家长或老师)进行心理援助,并定期与教师、保育员等教育机构人员进行沟通、协商;在教育领域(学校、幼儿园、保育所),设立学校个人生活指导员,并与教师、保育员密切配合,及时向医疗和福利机构提供儿童的精神情况,多方紧密合作,共同进行学生心理创伤救助,见图1。

在救助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6,10~11]:

一是给予安全感。在震后援助中,解决受灾群众物质上、生活中的困难无疑是首要课题,但精神上的援助也具有和物质援助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对其安全欲求的满足显得尤为重要。在对PTSD的治疗方针中,应尽快建立与灾前相似的生活环境,可以理解为物质援助和环境改善在灾后发生的较短时期内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注重受助者的感情交流。受灾群众除了遭受沉重的财产损失,更不得不面临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许多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否认、退行、自责、攻击等症状。临床发现,心理创伤常常是引发各种严重心理问题的根源,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因此,在这一时期,对经历了重大伤害的灾民来说,为了帮助其从悲伤中恢复、调整过来,创造一个在相互信任的条件下,不必抑制自己的情绪,能坦率地与人交谈、沟通情感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减少无力感和消除自我否定。遭遇灾害,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很多人会出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恐惧、无助的感觉,从而惶惑不安,产生心理挫折,进而引发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在地震中经历了随时可能被夺去生命的体验后,灾民就会丧失安全感,面对大自然的变化莫测,从而引发无力感。他们会把罪恶感及精神上受到的创伤归结为自己力量太弱,从而加强对自我的否定。这样一来,对自我的否定就会加重精神上的创伤,从而进一步加深无力感,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在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对受灾群众进行增强自信,恢复自我评价的工作是十分重要且行之有效的。

三、日本灾后心理援助策略

按照心理援助的三个阶段,即警戒期(应激阶段)、抵抗期(冲击阶段)、衰竭期(重建阶段)见图2,将日本的心理援助策略归纳整理如下[7,12]:

图2 日本灾后心理援助策略

(一)警戒期(应激阶段)策略

1.帮助受灾者恢复自我行动的能力

灾后,因身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人体机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帮助受灾群众恢复自我行动的能力是必要的。

2.填补生活上的缺失

受灾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会陷入不足状态。例如,入院、服药等日常的治疗性手段也会丧失。因此,在这一时期尽快填补生活上的缺失将对受灾群众灾后心理重建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3.对需要治疗者的识别及进行专门的治疗

在对受灾者进行治疗时,除了对失眠、焦躁、注意力低下等症状进行治疗之外,还要对患者的表情、说话方式、行动进行观察,识别其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并将需要治疗者尽早送入专业的医疗机构。

(二)抵抗期(冲击阶段)策略

1.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对于身心问题严重的受灾者,需要提供专业的援助,建立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提供医疗机构的信息等。

2.提供精神上的安全感

在受灾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中,保护身体上不再受到二次伤害和给予精神上的安全感极为重要。对受灾群众,应当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事件的结果,纠正错误的认知,并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3.帮助受灾者与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群进行联系

创造与具有相同受灾经历的人群进行相互沟通的机会和场所。与有相同经历的人群沟通,对个人心理的恢复有很大帮助。有共同受灾体验的人群因为有相同的体验,更容易引起共鸣,在这一群体中,总有一部分更乐观、更坚强、更开朗的人存在,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能鼓励他人,为他人提供开始新生活的信心。

4.帮助受灾者尽量恢复到灾前生活方式

尽力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到灾前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穿着方式等),这有助于他们逐步树立起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5.对灾害中受到破坏的现存医疗机构的支援

在支援灾害中受到破坏的心理医疗机构的同时,对避难所、偏远地区等地已有心理问题史的患者进行援助。

(三)衰竭期(重建阶段)

1.促使受灾者与人沟通,自我讲述受灾体验

与受灾群众建立沟通关系,倾听他们的故事。采取情绪宣泄疏导的手段,诱导受灾者与人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宣泄心中的痛苦,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同时对其表现出的感情及讲述的经历表示同情与共感。但是,不能强迫有抵触情绪的受灾者进行讲述。

2.对应激反应引发的新的精神问题的援助

关注避难所、受灾地区因地震引发的急性精神障碍、精神状态恶化等患者;尽快发现因震后应激反应引发心理、身体上不适的居民并施行治疗;对有精神疾患、精神不振等发病征兆的人群进行以预防为主的介入式治疗。

3.帮助受灾者重新燃起生活希望

要充分理解灾后受灾者的各种心情,帮助其认识到自己所经历的身心的异常反应是由灾害引发的正常反应,这些应激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并帮助其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获得恢复的信心。

4.关注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

进入灾区的志愿者、医护人员也会感同身受,被一幕幕惨象所震撼,大多数人会出现创伤后的心理反应。因此,救援人员在救助他人的同时,他们自身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应该受到重视。

四、启示

作为地震频发国,日本在长期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在灾后心理援助方面的经验丰富,又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因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建立学校应急知识培训体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日本群众,甚至是幼儿园的孩童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的防灾行动。这归功于日本重视普及和加强全民的防灾意识。政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防灾救灾知识,学校开设防灾知识教育课程,定期进行应急训练和逃生训练,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面对灾害,人们能否做出正确的反应,在自救的同时实施救助,这与平时的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定期的应急训练和逃生训练能够使我们在掌握应对灾害技能的同时,提高面对灾难时的心理素质,这有助于灾后自己的心理恢复和对他人的心理援助。

二是建立灾害前对问题人群的甄别及前期关注体系。所谓问题人群,指在灾害前已有一定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群众。对这样一个特殊人群的情况有所了解的亲人、朋友、教师等,应在灾害发生前,尽早对其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进行确认。对于已有一定不良反应的人群进行心理辅导;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并以社区为单位建立问题人群关怀信息库,详细记录病史、发病原因等,以便在灾后进行迅速、有效的心理救助,防止二次伤害。对于患有心理疾患的人群来说,中长期的援助在灾害援助中,最能发挥作用[13]。

三是建立心理辅助志愿者信息库。灾后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的、繁琐的工程,除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外,还需要大批的心理辅助志愿者参与其中。面对突发的灾难,能够迅速、有效地征集到心理辅助志愿者对灾后心理重建的前期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心理辅助志愿者信息库无疑能为此提供必要的保证。志愿者信息库的建立,可由官方或民间慈善机构组织承担。录入信息库的内容可包括志愿者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够提供的心理辅导技能、能够从事支援活动的时间、自身的禁忌等。然而,我国目前能够从事灾难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和接受过心理干预培训的人员很少,远远少于日本。在志愿者组织方面,日本已登记注册的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和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有29203个;日本红十字会、生命救助会等组织与内政部建立了固定联络,仅这些机构就有50万名专业人员可以随时供政府调度[14]。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和频发的自然灾难,现存的心理援助机构和人员数量无法适应灾后心理援助的需求,还需要加大规模。

四是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灾后心理应急系统。学校教师,在灾前的防灾教育、对问题儿童的甄别、关怀、心理辅导,灾难发生时的引导、疏通,灾后的心理援助等过程中都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日常生活、行动表现最为熟悉,能掌握个体特征及差异,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正确判断并采取适当的策略。这就要求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灾后心理应急系统,灾前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掌握有效的心理辅导技能。

五是建立对志愿者等救助者的心理援助体系。救助者在救助过程中,同样要面对伤亡,他们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应激,如恐惧、焦虑、无助、挫败感等。因此,对志愿者等参与救助人群的心理援助也不可忽视。在灾害发生前,志愿者本人应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可用的防灾知识,建立自信;灾害发生后,利用各种缓解压力的技术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并适度安排休息,使他们尽快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日本长期积累起来的救灾经验,无论在物质救助方面,还是心理救助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可行的参考与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期待本研究能够为我国的灾后心理重建研究与实践有所助益。

[1]UDOMRATN P.Mental Health and the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Asi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2008,20(5):441-444.

[2]刘正奎,等.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的探索与挑战[J].中国软科学,2011,(5):56-64.

[3]前田潤,斉藤和樹,ほか.災害時における心理的支援—— そ の 実 実 と 課 課 : 大 規 模 地震 災 害 発 生3ヶ月後のイランバム市における心理的支援状 況 況況より[J].室蘭 工 業大学 紀 要, 2004, (54): 66-77

[4]西本実 苗,井上健.震 災 後 の心理 変 化――人生観 を中心とした 検 検[J].人文論究, 2004, 54(3):72-86

[5]小林朋子.新 潟 潟 中 越地震被 災 地における子どもの心のケア活 動 —— 中 越での危 機 介 入コンサルテ ー ション通して[J].静 岡 大 学教育学部研究 報 告(人文社会科学篇),2006,(56):280-281.

[6]内見見子,山川真裕美,ほか.被災時の子どもの心理反 応 及び必要とされるケア——「 心のケア4原 則 」 の検検を含めて[J].大 阪市立大学看 護 学 雑 雑,2010,(6):35-46.

[7]中村博文.精 神医学会文献からみた 災 害 時 におけるこころのケア[J].chiba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2008,(7):77-87.

[8]曾晓安.日本地震预防及灾后重建工作[J].中国财政,2009,(7):69-72.

[9]夏金彪.中国需要学习美国和日本的心理援助与重建经验[N].中国经济时报,2009-05-14(3).

[10]丸光江.小 児 看 護 学 研究の 現 現 から:災 害と子どもの心[J].看護実践の科学,2005,30(12):90-91.

[11]井出浩.中 長 期 的にフォロ ー を必要とする子どものPTSD [J].小児 看 護,2007,30(6):797-802.

[12]塩 入 俊 樹.心 の ケ ア 対 策[J].新 潟 医 学 会 雑雑,2006,120(1):38-47.

[13]藤森和美.災 害 援 助の 過 程 と 終 終[J].臨 床心理学,2004,(4):758-762.

[14]杨华.日本防震减灾经验借鉴[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4):22-23.

猜你喜欢

援助救助灾害
爱心援助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水下救助抢险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水下救助抢险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灾害来临怎么办?》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