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

2012-06-28李明阳王建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心血管

李明阳 靳 英 陈 蕾 张 伟 刘 波 王建昌

(空军总医院干部病房,北京 100142)

动脉硬化既是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也是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是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本研究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与颈动脉IMT及MAU的相关性,以探讨AAS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干部病房住院,资料完整并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无糖尿病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72例,男147例,女25例,年龄60~84〔平均(74±6)〕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所有患者均遵从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贫血、甲亢以及有明显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男性血肌酐≥142μmol/L,女性血肌酐≥130μmol/L)。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检测 采用美国Spacelabs90217型动态血压仪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袖带固定于非优势臂上臂,设定白天(6:00~21:59)每隔20 min测量1次;夜间(22:00~5:59)每隔30 min测量1次。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有效病例。

1.2.2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采用Philips公司HDI5000SonoCT彩色高频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于二维切面探查颈总动脉后壁,测量分叉处及据此远心1 cm、近心1 cm处颈动脉IMT,并取左右两侧共6点的平均值为颈动脉IMT。根据200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颈动脉IMT≥0.9 mm定义为颈动脉IMT增厚,IMT≥1.3 mm定义为颈动脉斑块〔2〕,斑块指数定义为:双侧颈动脉无斑块为1;有1处斑块为2;斑块数≥2处指数为3。

1.2.3 计算AASI 根据Li〔3〕的计算公式,AASI=1-b(b为24 h动态血压数值中DBP与SBP的回归斜率)。

1.2.4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 根据简化MDRD公式估算GFR。eGFR=186×(血肌酐)-1.154×(年龄)-0.203×(0.742女性)(ml·min-1·1.73 m-2)。

1.2.5 MAU及其他生化指标测定 患者住院期间留晨尿,采用美国BECKMAN IMMAGE 800特种蛋白仪,免疫比浊法测定MAU,正常值范围0~19 mg/L。空腹采血,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测定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ASI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不同AASI分组中各临床特征比较 根据本研究患者AASI的分布情况,以AASI<0.55或 AASI≥0.55分为两组。结果显示,AASI≥0.55组的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水平显著高于AASI<0.55组(P<0.001)。两组间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年龄、平均SBP水平、平均DBP水平、血肌酐(Cr)及eGFR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及所服用降压药物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AASI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 MAU的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ASI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IMT(r=0.560,P<0.001)、颈动脉斑块指数(r=0.591,P <0.001)、MAU(r=0.538,P <0.001)。AASI与年龄(r=0.420,P<0.001)、平均 SBP水平(r=0.447,P <0.001)、Cr(r=0.552,P <0.001)也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 DBP水平(r=-0.484,P<0.001)、eGFR(r=-0.654,P<0.001)呈显著负相关;与 TC(r=-0.017,P=0.842)及LDL-C(r=-0.036,P=0.636)无相关性。控制年龄、平均SBP、平均DBP、Cr及eGFR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AASI仍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IMT(r=0.175,P<0.025)、颈动脉斑块指数(r=0.224,P <0.004)、MAU(r=0.214,P=0.006)。

表1 不同AASI分组中临床特征比较(x±s)

2.3 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与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以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为应变量,其他各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均与AASI独立相关,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IMT(β=0.260,P <0.001)、颈动脉斑块指数(β=0.252,P <0.001)、MAU(β =0.337,P <0.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AASI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调整年龄、SBP水平、LDL-C等传统危险因素后,AASI仍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AASI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及MAU异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标志,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及MAU水平是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动脉硬化导致的动脉弹性功能减退,是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也是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因素。传统的评价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脉搏波速度与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及MAU水平相关〔4〕,可预测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AASI是Li等〔3〕于2006年提出的一种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独立预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及靶器官的损伤。在Dublin终点事件研究中,对11 291例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5.3年,结果显示AASI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5〕。在Cox回归分析中,对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BMI、吸烟、糖尿病、既往心血管病史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后,AASI仍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病死率(95%CI:1.04~1.24)。在同一研究中,AASI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对脑卒中的预测优于24 h脉压。AASI也与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相关。一项对188例未治疗的意大利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AAS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17),患MAU、颈动脉斑块或IMT、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增加2倍〔6〕。刘艳〔7〕、王雅琼〔8〕等的研究也表明 AASI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及MAU水平有关,表明高血压患者AASI可能是其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一个较好的预测因素。虽然对AASI是否是反映动脉硬化特异性指标存在争议〔9〕,但现有的临床研究,包括较大样本的Dublin终点事件研究表明,AASI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Jager A,Kostense PJ,Ruhe HG,et al.Microalbuminuria an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especially among hypertensive subjects:five-year follow-up of the Hoorn Stud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9;19(3):617-24.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6.

3 Li Y,Wang JG,Dolan E,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derived from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Hypertension,2006;47(3):359-64.

4 Munakata M,Miura Y,Yoshinaga K,et al.Higher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future microalbuminuria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the J-TOPP study〔J〕.J Hypertens,2009;27(7):1466-71.

5 Dolan E,Thijs L,Li Y,et al.Ambulatory aterial stiffne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J〕.Hypertension,2006;47(3):365-70.

6 Leoncini G,Ratto E,Viazzi F,et al.Increased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targer organ damag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6;48(2):397-403.

7 刘 艳,曹桂莲,陈爱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7):563-5.

8 王雅琼,胡亚蓉,李 燕,等.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4):342-6.

9 Schillaci G,Parati G,Pirro M,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is not a specific marker of reduced arterial compliance〔J〕.Hypertension,2007;49(5):986-91.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