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生态型农业现代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12-06-27李富军

商业经济研究 2012年18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李富军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高效生态型的农业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而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效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农业产业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创新体系、符合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型农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关键词:高效生态型农业 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保障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普遍存在一种“四高一低”的模式,即高投入、高产出、高浪费、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尽管从粗放式经营开始向高效生态型农业转型,但改观不大,距离高效生态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低投入、高产出、集约高效的要求相差甚远。与“四高一低”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高效生态农业是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是高产优质技术与绿色安全技术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农产品安全、绿色、特色以及高产、高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集约化经营与循环型农业的有机耦合,资源节约型农业与创意型农业的统一性。它既体现出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又能反映出人多地少的农业发展特殊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仅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路径。

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在现代化的发展基础上,开始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发展模式,试图通过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力求实现生态、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美国最早提出了高效生态经济概念,并将高效生态经济概念运用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中,对推动系统的有机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带动了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而英、法、德三国又是最早把生态经济理论用于工农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都积极充分利用生态经济理论致力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其理论及模式有:一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促进生态经济理论与工农业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二是把生物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向产业转移和渗透,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呈现出新的飞跃。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加快了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及提升,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进程既不能效仿人少地多的美国和加拿大,追求高劳动生产率的大规模经营模式,也不能效仿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日韩两国,依靠国家补贴来维持小规模农户的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模式,而是需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即要坚持走生态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我国农业尚未彻底摆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标准化、区域化布局尚未完全形成,仍然过度依赖对资源、投入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增地减、农资要素紧缺的现实不可逆转。因此,应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集约、高效生产,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为此,我国只有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 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生产经营水平,才能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

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功能多元化

实现农业多功能性不仅体现为具有农产品生产、供给、获得收入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生态、社会和人文等功能。农业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以确保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为工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质优而量足的原材料。同时,通过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等提供的服务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农业的社会功能不仅能容纳劳动就业,而且还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品质优良、安全可靠、量足的农副产品,其质量、数量以及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涉及到整个社会发展问题。对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一个农业大国来讲,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此外,农副产品还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储备物资。随着我国人口的总量增长、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用途的拓展,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呈刚性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耕地在逐渐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压力日趋增大。我国农产品总量平衡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而且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的矛盾在不断加剧。众所周知,农业各要素本身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子,因此,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农业的生态功能。若忽视了这个源头的影响作用,必将危及到农产品的安全供给问题。尽管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但发展到今天的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产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农业对教育、审美等有关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想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必须放弃狭隘农业观而树立大农业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步由追求温饱变为讲究营养、方便、快捷、安全。这种需求变化为农业产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推进了农业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而发展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边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就必须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产业体系,提高服务产业的支持水平;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机制。

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高效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还不相适应,如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水平偏低;农企联动乏力,精深加工链短少;生产方式小农粗放,环境依然面临污染,生态环境系统脆弱不堪,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导致农业优质资源的外流,农业产出率和商品率都不是很高,农业增长尚未根本摆脱粗放型格局。因此,应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摒弃掠夺性经营,解决生产要素的分散性配置,加速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从资源高能耗、环境高污染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型,从小农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的大生产转型。

(二)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这就需要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建立起高效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同时,围绕科技支撑的生态高效农业,培育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构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研发及其推广服务体系。

(三)构建农业产业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唯有把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主要值得推广的农业产业化与合作化经营模式有:一是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模式。体现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市场化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农用生产资料的商品化、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的商品化。三是集约化经营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共进。四是规模化经营,即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规模化生产。

(四)构建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创新体系

要想推进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必然涉及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涉及到土地流转、产权制度重构以及租赁股份机制等现代化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运营市场机制对土地要素与生产力之间实现有效配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土地要素。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或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二是通过政府建立信托机构,实施土地使用权信托流转。参照“益阳模式”,即由政府设立土地信托流转服务中心,出资设立信托基金并成立信托投资公司,公司通过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费从委托方手中获得土地,经过土地集中连片调整后再以招标竞拍等形式确定土地经营者,获取土地信托直接效益。收益的一部分除返回基金外,剩余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胡芳,2011)。三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参照“嘉兴模式”可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两分两换”的土地流转机制,即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宗新建,2008)。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模式既盘活了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存量,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还消除了农村住房不能抵押、交易等体制障碍,有效地解决了“三化同步”推进过程中土地空间争夺的矛盾。

(五)构建符合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型农业保障体系

第一,建立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和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建设机制,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持和保障;第二,健全政府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一方面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支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能力;另一方面政策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投资农业的积极性。第三,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如建立农业贷款担保组织来解决贷款难问题;探索构建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模式解决贷款难问题。第四,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法律保障体系,从而为确保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构建一个强大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五,构建以公共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融为一体的新型服务网络体系。

(六)构建循环型农业发展体系

通过构建循环型农业发展体系来提升农业附加值。一是建立和完善适应不同地区并体现农业发展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并大力推广具有实践经验的典型模式。二是继续探索构建适应不同区域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建立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的平原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宗旨的山区型循环立体发展模式;建立以循环利用一切可再利用的农业资源为目的复合型循环生态模式;建立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的综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保障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要素投入保障体系。比如,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农业最重要的环节,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循环农业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现实中支撑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农民素质较低等制约因素也需要不断改善。所以,从目前来看,应从加强循环农业发展的宣传入手,让农民充分了解和掌握如何在其生产和生活中实现农业循环。同时,将扶助资金适当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农业生产倾斜,以达到引导和扶植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芳.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选择.经济师,2011(7)

2.宗新建.嘉兴: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财经日报,2008-10-23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