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时诊断是治疗的先机

2012-06-27姚兴家

家庭医学 2012年8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关于此病流行的报道。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全国十多个省市均有散发和暴发流行。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各地每年夏秋季局部流行和散发病例不断,其中重症手足口病和并发病可导致患儿死亡,引起社会和家长极大的恐慌。

今年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全国许多地区儿童患手足口病的病例都在增加。因此,做好预防和及时诊断治疗,是防止本病暴发流行的最重要措施。

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KV71)。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普通型患儿可治愈,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循环障碍、昏迷、休克等。重症患儿多由KV71引起。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在夏秋季多发并流行,容易与许多同期以发烧、上呼吸道感染、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风疹、口唇疱疹、疱疹性口炎、带状疱疹等疾病相混淆。普通型手足口病,在流行时早期诊断并不困难,但在散发时就要与上述疾病认真加以鉴别。

手足口病的症状体征特点

多数患儿突然发病,发烧多在38℃左右,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丘疹和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痛、不痒、不结疤。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初起为粟粒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有发生,从而影响食欲。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例无发烧,皮疹表现不典型,仅在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对极少数临床诊断困难的患儿,要确诊时必须具有下列检测结果之一:

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在实际应用中,对普通型及症状轻微患儿,临床可以诊断的,就没必要进行上述检查。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只要没有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隔离2周,适当休息,给予有营养清淡的饮食,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患儿很快就会痊愈。

排除与之混淆的其他疾病

水痘 3岁以下多发,发烧第一天即出现疹子,躯干处较多,四肢手脚心少见,疹子是丘疹、水痘、结痂、脱痂老少四代同时存在。

疱疹性口炎 发病年龄6个月~2岁,发高烧,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小水泡,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有黄白膜样渗出物,局部疼痛、流涎等。

风疹 幼儿急疹发病年龄6个月~2岁,患儿耳后淋巴结大。低烧,热退后出疹子。

其他还有带状疱疹,疹子呈带状分布,剧痛;丘疹性荨麻疹不发烧,与过敏有关,有瘙痒;不典型麻疹为充血性斑丘疹,无水疱。

早期识别重症非常重要

及早就医,及时诊断是治疗的先机。对3岁以下患儿,持续高烧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易惊、烦躁不安,呼吸快、不规则、有暂停,脉快、脉弱,手脚凉,出冷汗,要尽快去医院就医。重症患儿分为重型和危重型,主要出现神经系统、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症状,易与其他病毒所致的脑炎、脑膜炎、肺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暴发性心肌炎混淆。

对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的患儿,要密切监控,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积极抢救,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避免出现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