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试卷讲评实效性探索

2012-06-27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344100何友丽

地理教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试卷试题知识点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344100)何友丽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以来,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较多状态是练习、考试与讲评。地理习题讲评是提高地理复习质量很重要的环节。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错误知识的纠正,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效地评讲也使高三地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重视

轻视试卷讲评的现象较普遍,教师上复习课梳理知识点头头是道,对练习的讲评敷衍了事,一张试卷,一支粉笔,一讲到底,或者直接把答案抄出来就不问后事,完全把教学法、教学效果抛在脑后。每周的备课组活动几乎没有教师会提到试卷如何讲评才是最有效的。从来没有哪个教师去精心准备试卷分析课,也很少有教师对试卷分析课提出自已的看法。长期对试卷讲评课的轻视,会使学生随便应付课堂,只要记下题目答案,完全不会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更不会把相关知识迁移。一节试卷讲评课的有效值低,下次题目稍有变化,学生答题就会重蹈覆辙或跌入新的“陷阱”。高三历次的训练中,有些知识点常考常错,这与试卷讲评课是一种无效劳动有关,并且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备考时间。

2.学生不参与

长期以来,试卷讲评只是教师的“独角戏”,从头讲到尾,没有相关的拓展。学生只是被动听,好学的学生机械地抄抄笔记,无所谓的学生,一节讲评课下来,没有丝毫收获。学生有犯错的体验,但没有纠错的体验。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感受,没有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情”。形式单一,就题论题,学生的收获只会解一道题,不能旁通一类题,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3.讲评内容随意、缺乏针对性及重点不突出

试卷发到学生手里,把答案抄出来,从头到尾讲一遍,错得多的题多说两句,错得少的题少说几句或不说。然后让学生把错题改过来,写几遍,记住了事。这样的评讲形式,不可能使学生对评讲内容巩固、强化,以及学习能力提高。这种讲评没有意识到讲评试卷只是一个载体,重点在于知识体系,在于思考的方法,在于为什么能想到这么做,在于审题、解题的策略。

二、具体做法

1.充分准备

在试卷讲评前做好考点分析,把导学稿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自我纠错。

2.目标达成

通过自我纠错的形式,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对好答案,明确各类题目中哪类题目掌握得好些,哪类题目掌握得差些,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二是认识各题分属哪个模块哪一章节的内容,以明确各章节知识掌握的程度并分析命题者的意图,达到正确审题、顺利解题的目的;三是分析各错题中哪些属于失误造成的,哪些属于不理解、看不懂图或基本地理规律不清楚造成的;四是根据以上统计分析的情况,明确下一阶段学习的主攻方向,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3.师生互动

每次讲评之前安排十几分钟为自由提问和答辩时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发言,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就某几题上台讲评。学生听学生的讲解非常投入,觉得特别亲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台讲解题目的学生表现得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这是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拥有了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

4.重点讲评

利用典型试题进行讲评。选择得分率低且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答题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进行讲评。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平时的选题、组题中要求所出试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7左右,不能低于0.3和高于0.9。改卷后如果难度系数在0.5以下的又是重要考点的题一定要详细评讲。

例:读北京市房地产等价线分布图,回答42~43题。

42.房价高于4000元/平方米的范围内,变幅最大的区域位于

A.海淀区内 B.丰台区内

C.朝阳区内 D.西城区内

分析:①统计选择各个选项的学生比例并进行分析。

A.海淀区内 B.丰台区内 C.朝阳区内 D.西城区内人数(人)457134153比例(%)1.116.438.543.9

②考查内容:读图提取信息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叙述地理事象和特征,并能够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等值线图的基本特点及变化规律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地理知识。

③病历诊断:读图能力差及审题不仔细。等值线分布的疏密反映该值差异的大小 ,等值线越密差异越大。如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本题中的等地价线越密,在相同范围内地价相差越大,也即变幅越大,反之亦反。

5.课堂延伸

讲评课是学生继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休整期”。 课堂上听懂了,不及时消化,转眼又成“过眼烟云”,所以课后知识的落实消化也非常重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类,错题重做,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针对每一次重点评讲的习题,课后配三到五题的相关练习“跟踪训练,强化应变能力”。可用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画试题中常考常错的经典图型,如气候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六大板块图、地壳物质循环图、日照图、大气分层图、全球热量平衡图、冷暖锋图、雨区及雨带图、气压图、工农业区位因素示意图等。这样每讲评一套综合性的试题就等于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牵线式”复习,同时也进行了一轮查漏补缺工作。如果个别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某个知识点,那就单独辅导。

三、效果及评价

1.有效讲评,紧扣考纲、避免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和遗漏

把考纲中的所有考点列出来,每次出题时在所考到的考点处打“√”,力求做到不漏掉任何一个考点。一轮复习后再对照考试说明中列出考试的范围,检查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逐点进行具体回顾,对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对要求理解的内容,能否说明“为什么”;对要求掌握的内容,能否懂得“应用”。要特别注意,课本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便掌握解题思路。平常选试题的时候就要注意对知识点考核的均衡性,不能老是考同一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对另外一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则置之不理。精选资料、精编练习、精析试题,题题精华,以一当十,训练一题,达到训练十题的效果。要求学生解一道题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不只满足于答案正确,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地讲评试题大大促进练前抓选题,练中抓细节,练后抓反思。力求不留“死角”,突破难点,牢记考点。

2.触类旁通,“以点成线织网”

文综试卷中只有十八道题,但这十八道题几乎覆盖三个必修模块的所有知识点。每评讲完一套试题,都可尝试着把知识点归纳成一条线一张网即学生要掌握的主干知识。可以是纵向,如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大气(气候、天气系统),水(水循环和水资源)、陆地环境(地质构造)、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城市化、区域开发、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是横向的小结,如热力环流(山谷风、海陆风、城郊风,冷水与暖水、林地与裸地、温室内与外),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洋流分布模式、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等知识点之间,可以通过逻辑和变式图表把它们连接起来,建立起知识网络。还可以是因果方面的归纳,如水土流失问题,可从“水”和“土”两大方面进行归纳:“水”——气候(降水集中、丰富),“土”——地形(坡度、山地、丘陵),植被(覆盖、破坏情况),土壤(土质情况)。围绕“水”“土”做文章,就可以比较出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程度的差异,及各自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如新疆的水土流失不如山西严重,浙江的丘陵、山区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平原地区则是泥沙沉积的主要地区。也就可以提出各不相同的防治措施。复习一轮后,所有地理知识应构建为几颗知识“树”,学生据自我实际情况,在“树”上“开花结果”。这也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3.培养能力,使基础科成为“增分科”

基础科与其它科不同的是全部采用选择题,帮助学生努力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地理试题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示法、排除法、推理法、找关鍵词法、极端假设法等。讲评过程中常引导学生思考如下的几个问题:“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如何挖掘题意,抓准立意与情境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题干信息的有效选择与转化技巧所在?”“如何分析新信息新材料题?”讲解时应着眼于知识点的剖析和整理,告诉学生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怎样发现解题条件。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集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于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提高读图、用图技能,对于地理学科备战高考至关重要。在讲评、反复练习时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使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地理图像,提高空间联系和逻辑联系的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综合和处理能力,最终提高得分率。

试卷讲评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试题评讲,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自己业务得到拓展,激励自己不断“充电”,从而也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试卷分析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进行试卷的自评和互评,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试卷评析程序,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消除随意性、避免盲目性,不断提高试卷讲评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猜你喜欢

试卷试题知识点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