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比较
2012-06-25蒋瑞馨邵家幼
胡 越,蒋瑞馨,邵家幼
(无锡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检验科,江苏 无锡 21402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输血是HBV 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流行区,约9.7%的人群为HBV 携带者[1]。为防止HBV 经血液传播,《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要求对献血者筛查表面抗原HBsAg,但是据文献报道,使用一步法检测时,样本中的抗原或抗体浓度过高会因钩状效应造成假阴性漏检,从而增加输血传播的风险[2-3]。本研究通过比较ELISA 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结果,探讨ELISA 一步法中钩状效应对检测HBsAg 结果的影响,评价ELISA 二步法检测HBsAg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00份无偿献血初检标本来源于无锡中心血站2011年1月至5月无偿献血者。
1.2 试剂与仪器 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和二步法诊断试剂盒均来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酶免分析采用瑞士HAMILTON全自动酶免系统,TECAN全自动加样系统。
1.3 方法
1.3.1 检测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3.2 6份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检测结果阴性,怀疑存在钩状效应的标本进行1:5、1:10、1:30、1:60倍稀释后,再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方法检测HbsAg 结果比较 1200份无偿献血初检标本经二步法检测出35份阳性,一步法仅检测出29份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92%和2.42%,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6份疑有钩状效应标本一步法检测结果 将6份标本分别进行1:5、1:10、1:30、1:60倍稀释,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6份疑有钩状效应标本不同稀释倍数下一步法检测结果
表2 不同方法检测6份疑有钩状效应标本结果
2.3 6份疑有钩状效应标本不同方法检测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对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二步法检测为阳性,而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检测为阴性,怀疑存在钩状效应的6份标本进行1:5、1:10、1:30、1:60倍稀释,再用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检测,结果全部转为阳性。说明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检测这6份标本时存在钩状效应,并且将这些标本进行适当倍数稀释后可以消除钩状效应,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4-5],而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二步法由于待测抗原和酶标抗体是分两步加入的,因此不存在竞争抑制,即避免了钩状效应。
本文结果表明,在筛查大量标本时,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二步法检测结果比一步法检测结果更可靠。一步法检测HBsAg 时应考虑到钩状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可以通过稀释法或二步法完全或部分消除钩状效应,保证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另外文献报道ELISA 孵育过程中适当振荡也可以消除钩状效应[6],这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加以补充完善。
[1]庄 辉.加强对新生儿以外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376.
[2]王火生,李丽雄,林萍,等.一步法ELISA 在HIV 初筛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5):501.
[3]陈仁杰,胡海燕,严银燕.ELISA 一步法检测梅毒抗体钩状效应三例[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2):215.
[4]单桂秋,李秋生,肖韶英,等.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107-108.
[5]杨 剑.ELISA 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乙肝HBsAg的结果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5):569.
[6]陈兆鹏,单永海,周纪芬.减少一步法ELISA 钩状效应的方法探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