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命题作文“被_____的我们”素材运用指导

2012-06-24安芳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2年20期

请以“被_____ 的我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需要把题目补充完整。“被”代表着一种自己无法控制的状态,这种状态有时是好的,有时是坏的。比如“被感动”、“被鼓励”的时候,我们往往能获得动力、信心、热情、信念等积极正面的因素;而“被误解”、“被无视”、“被设计”的时候,我们获得的往往是失望、伤心、沮丧等消极负面的因素。

选材小贴士:在进行选材时,要结合后面所填内容来选,积极的“被”与消极的“被”是有所不同的。历史与现实中有很多“被”的例子,当然也有许多积极与消极相互转化的例子,比如司马迁非常著名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消极的“被”反而促成他们积极奋发的绝好事例。

“我们”是个复数名词,它代表的不是“这一个”,而是“这一类”,所以,同学们所写的应该是你们“这一类”人共同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一类”可以是某个年龄的,可以是某个群体的,可以是某个层次的。这样你写出的作文才具有普遍性。

选材小贴士:在选材时,要定位好“我们”的范围,比如按年龄,按居住地,按群体,这样就能选择合适的素材了。比如,如果把“我们”定为“90后”这一群体,我们就可以选择马云的一段话作为素材——“所以我看到的‘80后’、‘90后’,他们为全人类承担责任,为这代人争光,不是为某一个群体。给他们一些信任、给他们一些支持。”还可以再加上鲁迅的名言“关心我们自己的孩子,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横线中所填内容也是非常关键的,同学们应该选择自己更容易把握、更擅长写的内容。比如,曾有一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你们,那么,你不妨就写“感动”;曾受到过别人的误解,对你伤害很大,你不妨写“误解”;曾积累过一些很好的关于真正的爱的素材,你不妨写“宠爱”等。

选材小贴士:这部分素材是由你所填的内容决定的,在选择时,虽然要和“我们”联系,但不适合使用自己这个小圈子里的事作为例证素材,毕竟它们不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除非你是想用它们来引出真正有分量的素材。比如,你想写“被设计的我们”,可以先从自己选择爱好时被父母强行“设计”改变谈起,但真正持论据还是应该具有广泛性与典型性的例子。

素材一:一段网上流行的“中国式父母”——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很丰富,现实性很强,它反映了父母对孩子不良的爱,过度的爱,有些自以为是的爱,也反映了孩子的无奈。父母常常以爱之名,无视孩子的兴趣与意愿,强行设计孩子的未来,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直通幸福,可惜,最终结果往往是苦涩的。它可以用于“被设计”、“被宠爱”、“被无视”等方面。

素材二:张炘炀,中国最年轻的博士,16岁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级的博士生。而他考博前要求父母在北京给他全款买房的要求更引起了极大的波澜。“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他觉得没有房子就没资格谈恋爱,他还觉得这个要求并不是他在逼父母,而是父母长期以来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他身上,其实是父母自己逼自己。

素材点拨: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体现出孩子由“被设计”、“被逼迫”、“被无视”、“被拔苗助长”之后的恶果,孩子不是工业产品,是活生生的人,大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最后将本应“反哺”父母的孩子逼得“反噬”父母,不知是谁的悲哀?

被设计的我们

班 睿

5岁,我被你们报了少年宫;7岁,我被你们报了奥数班;18岁,我被你们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被你们逼着考上了公务员;32岁,我被你们逼着上了《非诚勿扰》……

当我转过身来对你们说:爸妈,我成功了,我学会了钢琴,学会了奥数,上了大学,有了工作,找到了对象……

可是,我悲哀地发现,我没有看过春天露水的晶莹,我没有看过夏天雨荷的绽放,我没有看过秋天的天低衰草,我也没有看过冬雪的静静飘落……

我就如一颗行星,在一个被事先设计好的轨道上茫然地运行。

但你还告诉我说,孩子,这就是生活,照着我说的去做吧!我进入了一个怪圈:为了好好生活,我们上好大学;为了上好大学,我们上好初中;为了上好初中,我们学奥数,学特长。我们好好生活为了什么呢?为了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由此,我们便成功完成了转型,由“被教育”发展成“教育者”,完成了中国教育事业的优化重组,而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因此更加火爆,前景良好——是这样吗?那么,你们是不是很希望我成为那个被父母逼迫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反过来又逼迫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的张炘炀呢?

是的,你们爱我,为我设计,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目标,甚至我的婚姻,我的幸福。但是,将来我又怎么为我的孩子设计?我连规划自己的人生都不会,怎么能为我的孩子规划?我爱我的孩子一点也不少于你们爱我,所以啊,为了我能成全我的爱,请你们成全我。

爸爸妈妈,你们给我的人生进行了精确的规划,告诉我哪条路能直达,路上的荆棘你们也为我一一拔掉,但是,坐上直达特快的我,看不到美丽的风景,看不到迎面而来的笑脸,看不到青山碧水。我想自己生活,哪怕摔得浑身破碎,我也会告诉我自己,这是生活。被人打才会知痛,被人骂才会知辱。虽然这样的人生很苦,但我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的人生独一无二,绝非批量生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有人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但可悲的是,有些人渐渐活成了盗版。

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将原创的我设计成一个盗版吗?我不想再被设计了,请给我个机会,让我自己设计自己的生活,好吗?

综观本文,其亮点有二:

1.素材丰富,虚实结合。文章开头引用的网上流行的“中国式父母”属于虚构,但却能实实在在地体现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又是真实存在的事件,这样虚实结合起来,读者自然不会仅仅将“中国式父母”当作一段笑话来看,这样虚实结合,可以寄意深远。

2.委婉倾诉,真挚感人。作者选择了以第二人称“你”(爸爸妈妈)来叙述的手法进行倾诉,这样就以“我”直接与“你”(爸爸妈妈)对话的形式,一下子把“我”与“你”(爸爸妈妈)的距离拉近了,在表达自己不愿意“被设计”的观点时,委婉曲折,真挚感人。面对这样的诉求,天下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还能不深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