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2-06-24李仰臣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2年20期

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加大了对写作手法的考查,命题者试图以此直接透视考生的阅读品位。因此,掌握该类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对于提高考生答题的准确度作用很大。

一、了解提问模式

1.联系全文,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3.第×段中写到:“××××”,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4.本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二、掌握解题技巧

1.象征

象征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某种具体事物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而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例1.阅读朱成玉的《别踩疼了雪》,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011年贵州铜仁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题关键是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的思想或感情之间的相似点,通过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而得到答案。具体到此题,通读全文尤其是结尾后,很容易看出“雪”在文中象征美好的形象和纯洁的心灵。

【参考答案】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和女儿纯洁的心灵。

2.衬托

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使其形象更清楚,更鲜明突出,就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渲染主体,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例2.②(A)天空中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

(选自周海亮《雪地烤红薯》)

【真题回放】文中有(A)(B)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11年江苏南京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要把景物和人物、背景、主题等因素密切结合起来。(A)(B)两处的环境描写,由“薄薄一层雪”到“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暗示时间的推移,天色已晚;由“飘着雪花”到“雪越下越大”,表明天气越来越冷。而这一切又表明男人在雪地里已经站了很久,但生意惨淡。因此(A)(B)两处对雪的描写,具有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的作用,衬托了人物失落的心情。

【参考答案】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衬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

3.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3.②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选自包利民《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真题回放】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

(2011年山西太原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试题,一般按照“手法名称+效果分析”的格式,即先说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的写法。作者将“那些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精神的麻木和小女孩贫困的生活、无法读书的现状、纯洁的心灵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小女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4.抑扬

本想褒扬某人或某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回环,且在与“抑”的比较中,增强了“扬”的力度。

例4.阅读毕淑敏的《翻浆的心》,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011年四川成都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仔细分析作者“扬抑”的对象,还要注意把握前后内容的变化,感情的落差,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小说先是叙述了“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描绘出“青年”在司机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狠“抑”了一笔,最后却发现了他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扬”的笔法。在此基础上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主题: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看法: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积弊,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

5.照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文章在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它包括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例5.阅读朱成玉《母亲的病友名单》,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

(2011年四川眉山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照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推进情节、揭示悬念、使结构前后圆合等。解答这类题目,要前后联系,互相比较,寻找情节的对应点,用心记住一些场面、细节,并体会其作用。具体到这道试题,如第⑨段与第②段,第13段与第⑧段,第17段与第⑦段等,这些照应,都是情节自然发展的需要,更有一种精神力量蕴含其中。

【参考答案】示例:“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6.抒情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如下几种方式:①借景抒情。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②寓情于物。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和志趣。③即事抒情。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读者。

例6.去年,在一个阴沉沉的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拜谒曹雪芹故居。……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的门前踯躅。……雪,飘飘洒洒地紧了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的仰慕之情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的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的时候没有忘记去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的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作者“泪尽而逝”而未完稿一样,不免留给人们深沉的遗憾!……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的雪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

(选自胡序和《曹雪芹故居感怀》)

【真题回放】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1年安徽阜阳中考模拟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时,我们应先找出作者所借之景,然后深入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所寄寓的情感,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答案。比如这道题,通过细读文章,我们便会知道,“雪”就是作者用以抒情的凭借物。再由此及彼生发联想,进而得到答案。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文章的首尾以及其他几处都写到了雪,目的是渲染凝重的氛围,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凄凉忧伤中,并且用雪的发展变化来烘托作者的感情变化,使作者的感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7.悬念

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文中提出矛盾,或巧设扣人心弦的情节,以抓住读者,使其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

例7.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90拄杖而行的老人。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惊喜或羡慕的一瞥:嗬,老寿星!

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90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很意外:天呐,90岁了还能干活?多精神的老人!

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有时一天还能做3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太夸张了吧?给我讲神话?

(选自周大新《大医仁心》)

【真题回放】文章开头3个段落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1年四川乐山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本文开头3个段落,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引出故事主人公,利用读者“悬”而有“念”的心理因素,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具体解题时,在理顺3个段落之间的递进关系后,再结合具体语境,指出文中使用悬念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这3段放在文章开头,层层深入,逐步引出文章主人公吴孟超,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