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中求进 稳中求“机”

2012-06-24董锡键

上海企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机会转型政策

董锡键

“稳中求进”的主旋律与主攻略,必须是转型发展,优化升级。政策就是资源、政策就是财富,政策更是转型发展的机会。

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中外记者会上,曾辩证深刻地指出: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一年。

处于“困难”与“希望”同为之“最”的2012年,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稳中求进。那么,既然是“稳中求进”,就不可能再指望“铺摊子、争项目、大兴土木,搞大干快上”;也不可能“靠投资拉动、靠资源驱动、靠大动静推动”。显然,“稳中求进”的主旋律与主攻略,必须是转型发展,优化升级。

正是有基于上述,如何在产业经济“转型”与“优化”中,发现机会,寻觅机会,从而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呢?笔者以为:要在“稳中求进,转型升级”中,发现与把握新的“发展机会”与“发展机遇”,关键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研判内外经济变化动“点”。

二是聚焦经济发展萌动热“点”。

三是激活产业经济需求要“点”。

四是第一时间放大机会亮“点”。

一、转型发展中,发现“潜能机会”的项目:载体层面

由于前些年投资拉动与招商引资拉动,各地大力开发与打造各种产业载体,结果是:要么招商引入企业项目不对路,造成各类园区成为“大杂烩”;要么准入门槛太低,产业集群区成为新的污染区或“三废”企业“避风塘”;要么就是名不符实,难觅“知音”,造成大块土地“被晒”,因此在调整转型中,许多被号称为“科技园区”、“总部基地”的“山寨版”产业载体,都将进入“调整”与“转型”的之列,例如:沪西数以千亩计面积体量、号称“西上海第一现代物流园”的物流基地,因定位偏颇,长年“被晒”,急需重新布局;沪南成批“总部经济基地”,启动多年却少有总部入驻,亟待另辟他用;市区早年打造的“都市型工业园区”,大多移花接木,功能异化,皆需“腾笼换鸟”;还有郊区“产城融合”,急需布局新的产业区块,这一切都必须在产业载体调整转型中,觅求新的机会、谋求新的出路、找到新的答案。

基于上述,专业从事产业规划与产业载体布局及招商引资战略管理的“SIDC区域经济与总部经济项目题材研发中心”,通过定向研究研发,给出了产业载体“转型”、“优化”与“腾笼换鸟”的部分“对接题材”与“项目指南”:

1、对接“新一波”(或“新一轮”台商/台资)“登陆潮”,聚焦台湾科技型中小企业,谋划构建“台湾科技小企业产业园区”(或“服务集聚区”)。

2、对接灾后及产业经济深层因素下日本产业加速向海外转移的“外移潮”,聚焦日本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谋划打造定向承接日本产业转移的承载基地。

3、主动作为,试行试建“中欧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包括“中国与德国”,“中国与爱尔兰”的小企业合作),特别是中德两国领导人,曾在各个场合,多次提出,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中德两国小企业合作示范区,有作为的区域完全可以先行先试。

4、主动作为,率先提出创办“中、日、韩循环经济产业合作示范区”(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高峰会上,三国领导人形成共识,多次提出加快在三国,分别构建“中日韩循环经济产业合作示范区”。)

此外,各地还应该热切注视国内外产业转移与“飞地”经济兴起,以及“总部经济”与“产城融合发展”热潮涌动,所衍生与引发的对接发展机遇与商机。

二、转型发展中,发现产业对接与嫁接的机会层面

时下虽为信息时代,但“信息不对称”,恰恰是如今信息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有言道:人世间最远的距离,莫过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两种戏剧性的现象,正是如今产业界与企业界,在“转型发展”与“优化升级”中经常遇见的两种情形。究其原委,可以说“错综复杂”:也可以说“简约明了”,关键是业中人缺乏探究发掘,不懂“只要肯挤,海绵里总会有水”的道理。这里,笔者枚举两例,希望能给“转型升级”中的企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如今创意产业在上海发展方兴未艾,上百个产业园区,数以千计企业机构,几十万人从业人员,然而整个业界,除产业载体冠名林林总总,各不相同外,其余产业形态、业务内容、商业模式基本雷同,以致时下沪上创意产业界的“产能”大批“过剩”,已经全面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然而,与上海创意产业“产能过剩”情形构成高度反差的是,中西部与边缘地区,或三、四线城市,对创意设计却“如饥似渴”,特别是西部旅游资源,物产资源及生态农业资源丰沛的省份地区,更是急需导入创意元素,邀盟上海创意设计团队给力助力。上海创意设计专家团队,曾助力某省著名水晶产地,帮助创意开发设计系列旅游纪念品,使当地水晶旅游品、纪念品产业,如同踩上了风火轮,业界旺,企业兴,效益倍增,好评如潮。

2、作为国内发明创造成果“丰产地”的上海,每年申报的非职务发明成果数以千计,长年累积的发明成果项目更是达数万之多,却少有人关注问津。上海某机电技术学院,有一个班80多个学生,有一半学生都申请了非职务发明专利,涌现了一批“发明达人”,学生们所申报的专利发明成果,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其中有“太阳能取暖鞋”、“防风防滑落衣架”,有“草原牧场电子围的栏”、“海浪发电模拟装置”等等。然而,如今社会出现的“怪圈”现象“怪事”却着实让人看不懂,那就是:一方面创业没题材、投资没方向,扩大内需缺有效供给;另一方面社会上大批发明、专利成果层出不穷,却成为库存。我们的企业难道不应该在这个巨大的、发人深思的“反差”现象中,嗅出“商气”,觅到“商机”?

三、转型发展中,发现日新月异的大量“政策机会”

政策就是资源、政策就是财富,政策更是转型发展的机会。由于客观上的“信息不对称”,加上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观上缺乏“接天线、取名份、占先机”的主动作为意识,致使相当部分的企业热衷于“盲目苦斗”,或是到处筹钱,或是“忍耐等待”,由于他们不懂政策、不悉政策,因而找不到对接政策的“接口”与“机会”,而有些企业,善于“借脑融智”,主动“对接天线”,结果不仅获得了政策支持(获得了国家、政府的引导资金),而且获得了企业发展信息,觅得了财富商机。

据笔者所在的智业机构粗略了解,时下60%以上的企业对相关的政策不了解,有70%以上的企业机构缺失争取政策的主动性与向政策要资源的源动力,尽管时下政策公布比以往大为透明、信息对称度也大为改善,但是由于根本上缺乏必要的“对口、对项、对标”政策告知制度或提示制度,缺乏对企业“门对门”与“面对面”的政策配送机制,因此政策的有效对接率与精准受益面,还不尽如人意,因而使政策效应不同程度地被“打折”或“折旧”。

上海某高科技水处理器制造公司,由于技术与功效独到,产品远销欧美,因国际市场疲软,转型扩大内销,但对相关内需市场及政策不甚了解,因而拓展速度趋缓,后在智业机构的指导下,方知能获得多项政策,而且主体产品还能免得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殊政策,而这一切,如不是经“借脑融智”,那么尽管这家公司营运了五年,但对于这些政策却一无所知,更无从觅求,正如这家企业老总所称:公司整年沉头搞科研拓市场,根本无暇顾及享用政策。

无独有偶,某高强度研究所与某高强度标准件公司,联手研发一系列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强度螺栓,具有广泛的产业经济与国防工程价值,然而由于联合公司没有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因而使市场拓展不畅,而对于如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以及需要哪些条件等等,都一无所知,一头雾水,以后也是通过“借脑融智”,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并且悉数获得了相应的政策。当然,如果早两年获得此项殊荣的话,那么企业的许多工程项目都将会如愿以偿。

上述两个“政策”实例,虽已成为“过去式”、成为昨日的“故事”,但给我们的启示和教益则是深远的和深刻的。多年来,我们的政府部门、各级主管部门,每年为企业制订颁布了大量政策,试问到底有多少政策,让企业受益了、享用了;又有多少政策,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机会与发展的动力。这是值得我们政府制订政策部门所须反思的,也是需要我们的企业所应深思的。

为了使现有的政策,更多地成为企业发展的机会,更现实地为企业发展助力,笔者在结束本文时,摘引了上海市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最近公布的部分企业政策索引,以飧企业读者,更愿成为尚未获息企业的“机会”。附部分政策信息索引,仅供参考:

(作者系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绿色工业和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机会转型政策
政策
政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给进步一个机会
助企政策
政策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