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眼中的上海航天人

2012-06-24刘锟

上海企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胶水航天设计师

刘锟

几年来,我们解放日报经济部就一直跟踪报道上海航天事业的发展,一次次采访报道经历,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上海航天发展的奇迹,也让我们在与上海航天人的密切相处中,感受着力量与光荣。

这是一群勇敢担当、立志创新的人,秉承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朴素情怀,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展现着上海航天人“一张白纸好作图”的气度和气魄。

“交会对接”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在“天神”对接前,世界上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到底是购买现成产品、引进成熟技术,还是靠自己的技术、走独立自主研制之路?购买技术,价高不说,还可能受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限制。考虑到今后中国载人航天要建空间站,多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以及天地往返运输任务也会较频繁,航天人果断决定:自主研发!而“接单”的正是上海航天人!这一干,就是十六年!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这两个8吨重的“大家伙”,同时以7.9公里/秒的速度在微重力环境下“飞奔”,如何还能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来一段轻柔长“吻”?为确保万无一失,上海航天的设计师们从工程一开始就策划建立了一套世界级的对接模拟试验系统。在交会对接前,上海航天人模拟完成对接试验1101次、分离试验647次,用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在平地上模拟出了太空的逼真环境。

由于我国选择的是让航天员通过时更安全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对接机构总装团队的师傅们,硬是用一双双灵巧神奇的手边做边想,在没有实际参照物的情况下,他们充分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并结合实际改进创新,将12把锁钩的主动动力源改由2个动力源来担纲,其余的采用滑轮和钢丝牵动,省下了 10个动力源。这既节省了许多经费,还成了“中国制造”对接机构的一大亮点。

这群把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的航天人,不断攻坚克难,几乎成了的工作常态。因为他们把这看作是对自己负责,他们常说,做什么事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因为你尽责了,所以心安理得,因为你尽责了,所以问心无愧。

这是一群近乎“苛刻”、认真履责的人,只讲一万,不讲万一,把严谨细实落实到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展现着上海航天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细和韧劲。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想,为什么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射每一次都能确保成功?这背后,是航天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是一次次在外人看似枯燥、烦琐甚至于“多余”的试验、复查。

2010年11月某天,担任对接机构研发设计的副主任设计师靳宗向等人在上海做试验时,发现神九对接机构上的一个传感器捕获信号没出现,作为同型号的神八会不会有问题?当时,神八已经运抵北京处于总装待命状态,北京方面表示,神八测试正常,但由于当时无法判断传感器两个触点的相对位置是否完全符合标准,他们当机立断:将对接机构运回上海重新拆卸检查,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解决了可能存在的隐患。

很多时候,在外人看来,上海航天人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考究可谓苛刻,甚至有些不近情理。至今我还记得我们采访中那个一滴胶水的故事。

2011年4月20日,在测试组装一个对接机构传感器时,信号在某个低温点突然消失。开始以为是两个年轻的操作人员过度疲劳操作失误导致。试验队再次检查,问题没有出现。但他们没有放松警惕,试验队随后又反复做了多次,故障果然重复出现了。

试验队马上联系设计师,对电表、插座等部件一一排查,但都没有结果。整整十多天,最终发现问题还是出在产品上,一名工作人员当时感觉一个螺丝不太牢固,就在上面多点了一滴胶水。可就是这滴不显眼的胶水,容易造成信号在某个低温点消失。就是这一滴胶水,让执着的航天人锲而不舍的排查了十几天。我想,不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韧劲,让我们在观看航天发射时,多了几分淡定和从容吗!

这是一群甘守寂寞、淡薄名利的人,注重集体智慧,讲求团队协作,把亲情友情爱情融入对航天事业的大诚挚爱,展现着上海航天人的无私和感性。

在每次采访和交流中,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航天人谈及个人利益,也几乎没有听到谁把“车子、房子、票子”挂在嘴边,听到最多的词是“团队”、“我们”。就像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讲的那样,我们天天如履薄冰,我们非常明白,从事航天这份事业,要耐得住寂寞,要远离浮躁。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们亲眼目睹了上海航天人的备战状态。他们住在布置简单的招待所中,每天凌晨起床,前往试验厂房和发射架,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一场试验和检测,他们总是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基地临战前的生活很简单,或者一场乒乓球赛,或者戈壁月光下赛诗,或者东风广场上的散步,就能打发一天的疲惫——这一切对于长期在上海采访报道的我们而言,如同步入另一个世界。这是一片净土,没有人抱怨离家远、付出多、收入少,大家只有同一个目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

上海航天人也是感性的,他们不能常和家人在一起,甚至因为保密要求不能对家人袒露太多的工作辛劳。这些理工科出身的设计师,很少启口对家人说出温存感激的话语,但常常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805所的设计师耿海峰送给儿子一个火箭模型,并这样解释自己常年出差的理由:天上的星星按照自己的轨道不停走,因此爸爸也一直在路上走。

从事载人航天的上海航天人,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他们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也爱玩、爱逛街、爱睡懒觉,但一旦冲上前线,他们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个个变得内心坚强。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某通信机的主管设计师谢晔,三十好几的大小伙子,终于定下国慶回家结婚,却在仪式前两天接到需要他回所处理突发问题的工作电话。他二话不说,扔下电话,马不停蹄地赶来。一到所里就专心处理问题,浑然忘记了时间,当处理完紧急情况松了口气时,突然发现日期已是婚礼的当天,依然不放心的他最后是被同事们强拖硬拽“架”上了返回老家的末班车,当了一回迟到的新郎官。

十多年的采访,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航天人身上那种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的境界,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付出的精神。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征程中,这种品格更显难能可贵。记录他们,我们收获感动;走近他们,我们感受崇高。

(本栏目文章除署名外,均由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宣传处供稿)

猜你喜欢

胶水航天设计师
大豆油“炼”出生物降解胶水
小小设计师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我是小小设计师
Thanksgiving Day Card
设计师访谈
逐梦航天日
推荐一个设计师
牛奶变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