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2012-06-24

上海企业 2012年7期
关键词:制造业消费经济

我们对宏观经济状态进行交流,目前担心两件事,一是担心经济增长的问题,二是担心通货膨胀的问题。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问题

去年经济增长量呈下行趋势,发展较快的地区掉到低于8%,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在不断加大。5月11日的数据提示,第一季度下降速度远远超过预期,下降的威胁比我们原来判断严重。5月11日的数据特别是有关增长的数据很不好,增速下行风险非常严重。5月12日就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是因为数据一出台,经济下行的风险远远比预期严重。我们现在讨论这当中是什么原因在加大风险。原先的底线是8%,现在已经调到7%,今年的目标是7.5%,但我们仍然感觉经济下行风险加大,这其中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个是深层次原因

眼下,经济学界在讨论两个经济学概念,“中等收入陷阱”和“刘易斯拐点”。

一个是中国进人“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低收入国家转为中等收入国家时比较容易,靠比较优势,增长速度较快,不足人均收入3000美金时靠的是比较优势。进入中等收入之后,不再是靠成本优势。而是靠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但是难度很大,从而陷在这个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后,只有靠技术创新才能走出。亚洲只有少数国家走出这个陷阱阶段,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绝大多数没有走出这个阶段,陷在这个阶段,叫做“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不可能高速增长。今天中国会不会受到这个陷阱的挑战,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还有一个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供过于求,劳动力价值便宜,企业成本较低,国家发展速度较快,进入人口红利期。发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需求变成供大于求,增速变慢。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标志人口红利结束。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许多工厂已迁至越南,越南只相当于中国17年前的劳动力水平。这个时候企业增长不能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

我们遇到这个中等收入陷阱和刘易斯拐点挑战。中国进入新的阶段,很难达到高速增长。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再进入两位数的增长。基于看到这个过程,底线调整为7%,目标为7.5%,是有意义的。相关产业都要进行调整。

第二个是直接原因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大力量:出口、投资、消费,所谓的“三驾马车”。这三大直接拉动力量都出现乏力状态。

关于出口

第一季度出口数据很不好,4月份情况更糟。中国的出口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和欧盟,出口总额60%以上在这两地。目前这两个国家都遇到困难。首先是美国。美国失业率以前是3%-5%,现在为9%以上。恢复美国实业,必须反倾销和迫使人民币升值。美国提出“再实业”,就是要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对中国不利,出口拉动乏力。欧盟现在处于欧债危机时期,实行紧缩型财政政策,收缩市场需求,包括收缩对中国产品的市场需求,因此对欧盟的出口遇到重大阻力。短时期中国找不到出口的替代国,因此出口回暖很难,拉动力放慢。

关于投资

投资指的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60%以上。三方面遇到问题了,所以投资拉动力也不足了。

一个是基础设施投资占6%,今年迫于压力,淡出基础设施投资,没有新开工项目。今年1至4月份,回落特别巨大。

第二个是房地产投资。由于宏观调控,开发商投资欲望极度萎缩,1至4月份,投资增速降到两位数以下。

第三个是制造业投资。制作业投资主体主要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去年遇到巨大困难,目前是怎么渡过难关。

关于消费

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了三分之一。但是消费也出现问题。中国三大核心消费是住房、汽车、家电,占到消费总额的60%-70%。

去年汽车的销售总量是世界第一,十万元以下或一百万元以上的非常畅销。但是现在一线城市遇到交通和环境压力。北京开始限购摇号,一年只有17万辆摇号指标,由此北京没有支撑点了,GDP增速下降很大。农村主要是十万元以下汽车消费的主体。但是目前农村交易量萎缩。

家电2009年GDP贡献了6000个亿,2011年只有2000个亿。这是因为连续三年“家电下乡”已经开发了潜能。今年这个政策也取消了。另外人们是买了房子换家电,现在不买房子了,家电消费能力也下降了。今年家电产业遇到重大压力。

三大核心消费遇到困境。消费拉动力在明显下降,而且找不到代替这三大核心消费的产品。这三个行业数据都不好,1至4月的这三个行业数据是近几年、近期最不好的。

第三个是地方政府原因

各级政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地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长像“总经理”,招商引资。税收是“吃饭财政”,地方政府依靠“卖”地,“借”钱度日。去年这两个“字”都不行,目前开发商不拿地了,许多土地流拍,去年土地流拍的比率达到63%。2010年土地财政三万个亿,去年一万个亿,今年比去年更差,没有钱来推动经济建设。去年还开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资金链开始断裂。现在政府靠拖欠度日,去年11月份,政府项目开工三分之一。今年1-3月份比去年更差,不能维持原先三分之一的项目。因此地方经济的推动力极度萎缩。

第四个是民营经济原因

经济增长的63%是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的61%,就业的85%是民营经济贡献的。民营经济遇到困难。去年成本急剧上升,即劳动力急剧上升,融资成本急剧上升。民营经济没有办法承受成本上升,因为大部分民营经济是产业链的低端,没法涨价来转移成本上升,只能处地半形式或静止状态。资金链断了,只有跑路。成本上升过快,政府无法很快减税,民营经济无法继续投资。

第五个原因是宏观经济政策原因

以前经济推动是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今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好用,以前货币投放太多,特别是2009-2010年。去年货币供应量85.7万亿。这个数量大不大,要看货币供应量与GDP的价值 。现在两者比例达到190%比值。2008年是150%。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用,而是提出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前几年货币发行过多,不能再发行货币来刺激政策。即使经济增速下行也不能再用。

再来讨论一下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要靠借债来刺激经济,现在也不能用。借债不能超过当年GDP的60%。超得过多,就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希腊超过170%,积极的财政政策用得太多,出现危机,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用得过多。注意一个数据是目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总的借债,看似相当于GDP的37%,实际上各种债务加起来占61%,已经到了上限,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提,但是无法继续刺激下去。

这两者的使用空间都有限,GDP增速下降也不能使用。

二、关于通货膨胀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通货膨胀。三月份CPI是3.6%,四月份为3.4%,看起来通胀压力不大,但是通胀危险仍然存在。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货币太多。货币太多,通胀会随时爆发,通胀威胁还存在。货币发行机构是中国中央银行,发行人民币的两个渠道是新增贷款和外汇占款。近年这两个渠道流出来的货币有:新增贷款18.9万亿,外汇占款5.7万亿。这两个渠道加起来约25万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货币总额的53.4%。两年比60年来发行总额的一半还多,大量基础货币在流转。2011年货币供应总量85.7万亿。货币发行太多了,稍有风吹草动,通胀威胁就会出现,不能掉以轻心。所以要稳通胀,要保持CPI在4.5%左右。

三、如何实现“双稳”

宏观政策上关注这两个问题,所以今年要稳增长,稳通胀。如何来实现“双稳”?今年提出两条对策。

第一条是实行稳键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怎么做?决策层已经给了一个数据,目前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14%左右,去年85.7万亿,加上增长12万亿,今年年底M2(货币供应总量)为97万亿。增长12万亿,那么有多少能变成流动性?我估计今年存款准备金率还会调整,我估计将回落2%,那么今年有12万亿会变成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去年被控制的人民币新放出来,估计也是12万亿。今年的货币状态让GDP增速维系在7-7.5%,货币供应总量决定今年资产价格不会涨得太大,股份,金价和房价估计都不会太涨,因为给定了数字和价格。今年资产投资机会不会太多。搞实业的要想规模扩张也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调整结构上。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运用?政府借债来刺激经济稳定增长上,不能像2008年大规模使用。今年借债规模不大。借来的钱得用在关键的地方。一个用来稳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解决就业人口85%以上,稳中小企业,就等于稳就业。对中小企业实行结构性减税。减多少税收,大约在5000亿到8000亿元,我个人认为8000亿元才行。另一个用在民生上。用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今年在去29%的基础上新增4个百分点。增长这三方面,对消费类利好,所以今年对中小企业利好,对消费类利好,对民生利好。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基础设施投资,也淡出房地产投资。

实行这两个政策,能实现稳增长,稳通胀这两个目标。这两个政策怎么样,大致就是我们讲到的数据和状态。企业多关注这两点。这是第一个对策。

第二条是要对中国经济深度调整

仅这一个对策不行,要对中国经济深度调整,才能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的目的,也就是说第二个对策是要对中国经济调整。深度调整重点是三句话: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最终达到稳中求进。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点有三个:

第一个要点是从以成本优势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方式改为以技术优势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方式。

2006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要想保持高速增长,没有别的出路,就是通胀,而现在已经进入两难境地。企业竞争要么是成本优势,要么是技术优势,就这两条。现在成本优势消失,唯一的出路是“技术优势”。强调技术创新,是未来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但是技术创新不单单是企业的事情。对发达国家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之所以技术创新快速,是因为国家有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

如何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现,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是实验室经济。实验室经济是指现代化实验室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美国人认为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没有一个人离开现代化实验室能完成自己知识到技术的转变。这是物质基础。任何知识到技术的转轨的关键是实验室经济这个平台,美国人叫孵化器。美国之所以经济强大,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实验室经济强大的国家,能很快把知识转换为技术。我们现在把开发期叫做孵化器,开发是把技术孵化成产业的孵化器。把知识孵化成技术的是实验室经济,把技术孵化成产业的是叫开发经济。我们最缺乏的是实验室经济。未来一个重要的经济形态就是实验室经济。

强大技术创新体系另外一个支撑点就是人才制度。我们研究这种强大技术创新体系,发现这种人才制度的核心就是强调差别性,即强调差别为核心的人才制度,人是不一样的,存在四种差别。这四种差别。第一是人的天赋差别决定了人的能力差别。天赋不是唯心主义,天赋的背后是基因。第二是人的能力差别决定了岗位的差别。不同能力的人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第三是岗位的差别决定了收入方式的差别。不同岗位的人有不同的收入方式。有人是薪酬制度,有人是工资制度。第四是收入方式的差别决定了收入水平的差别。

中国亟需建立这种制度,才能推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个要点是从投资拉动的经济方式改变为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指的是投资拉动为GDP贡献过高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过去达到了60%,应该在20%比较合适。美国消费拉动的增长贡献达到70%,我们国家没有那么高,因为我们还要投资的。中国未来要投资和消费并重,消费拉动的贡献应达到应有的比例。多少合适呢?消费拉动的贡献达到55%比较合适,称之为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现在消费支撑GDP只有30%。中国消费要从30%提高到55%。

第三个要点是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变成内需垃动型增长方式。

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创汇是过去外向型经济关键的三句话。现在要调整,强调进口赚钱,实现贸易平衡。强调资源类、技术类、民生类进口,这三者我们很缺。如果能够引进,可以实施大幅减税,大大降低进口税。因为此类进口等于提高生产力。不能盲目强调吸引外资,而是要提高外资利用水平。要考虑中国资本“走出去”,研究“资本走出去”如何赚钱,考虑对外投资如何赚钱。如今我们希望重组欧洲银行,对欧洲进行实业投资。但是欧盟拒绝了我们,说我们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实际他们害怕我们进驻。

2、调整现有经济结构

涉及产业较多,但是迫切的有几个:

第一个产业是房地产。目的是房价回归理性,房地产业继续支持经济发展。房地产分成两块。一个是商业地产,又分为服务业地产和工业地产。这两者要全面放开,为投资活动出力。商业地产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个是居住地产,分为三块:一是保障性住房。二是一般性住房。目的是让大家满意。三是高档性住房。这具有投资价值。不要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把房地产分不同部分、不同政策、不同办法来对待。这样既能让房地产保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能让房价保持理性的价格。

第二个产业是制造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所以结构调整绕不过去。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五大分类。消费品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后四种行业是现代制造业。实际我们是传统制造业大国,美国、欧盟是现代制造业的巨头。

目前传统制造业遇到瓶颈,因为规模已经饱和。所以重点是传统制造业面临升级换代,要对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而使之继续支持中国经济。现代制造业则要大力发展。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比如大飞机,船舶等,因为我国是现代制造业的需求大国,而我们生产不出来。像大飞机,如果中国能自己生产,对经济支持很大。像航母,涉及到63个产业,自己生产能对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第三个产业是服务业。服务业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消费服务,为消费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如餐饮和商贸。二是商务服务,为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是个宽泛的产业概念,如咨询公司、审计师事务所、金融、培训公司、会议公司等。商务服务占的比例很高,对增长和就业提供贡献最多。三是生产服务业,对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服务业。

3、继续深化改革

第一个是金融体制改革。近期突破点是如民间借贷的合法性。民间借贷一旦合法,银行垄断被打破,利率市场化推进,引发一系列调整,银行不能再搞垄断。民间信贷合法性的推进会引发金融体系的一系列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可能是变化最快的改革,它已经启动。

第二个如财税体制改革。财税改革的重点是要释放企业的活力。把过去间接税为主改为直接税为主。充分减轻企业压力,大力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赋。让个人和企业有充分的创业活力来推动发展。

第三项改革是政企关系的改革。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关系要层层界定。企业和政府是以法律为基础的,企业与政府一样是平等的社会组织,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中心,政府将是社会管理中心。政府不再搞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中心是企业。政府是社会公共管理中心。考察政府不能用GDP为指标。所以重新设计指标,政企关系重新调整。比如从审批制转为备案制。这一系列改革要加速推进,估计这方面改革会加速。今后将只有三大社会组织:政府、企业和NGO,以法律为平台,各自恪守职责,而不存在谁领导谁。

第四个改革是整个社会体制改革。这类改革要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是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因势利导,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创造和谐社会。国民富起来,能带动经济继续发展。

(本文系魏杰教授演讲的录音整理,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制造业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消费ABC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