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2-06-23李全勇王一华
李全勇,李 博,王一华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近年来,以“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高校探索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和共同选择[1]。
长春理工大学一直秉承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把创新教育思想与科学研究贯穿于全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更新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质量工程”实现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春理工大学紧紧抓住“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契机,全力推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探索并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质量工程建设与实践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建了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本科四年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理工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标志性成果。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获得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2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70个;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4个、校外实践基地67个。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荣获国家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4个。学校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省级建设项目52项,获得专项建设经费1 150万元,项目建设数量和质量均位于全国地方高校前列、省属高校首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声誉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和实践,全校师生加深了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的研究性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实践锻炼、应用,才可能使学生增强自学、观察、实验操作能力,才可能增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逐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的学习观念。并且使全校师生对自己的潜力、能力和信心得到锻炼和加强,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校以往传统的培养方案中,是比较偏重于以教师为主的理论、专业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相对忽视学生洞察力、想象力、探究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适应知识更新和更快的专业知识变化,培养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学校依据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结合“建成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军民兼顾,光电技术特色鲜明,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奋斗目标及各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科学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型和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定,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大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努力体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途径,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及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营造文理工交叉的学术氛围,不断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了解,开阔视野,寻找不同学科、课程和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课程设置中不断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学院、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及不同学科的学习、研究和方法,以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2]。
三、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手段,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根据自己的学科门类、专业特点及其各自的实践能力要求,科学地设计了由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为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内外不同的教学场所的培养,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相互衔接,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构建了学校综合型、开放型、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实践平台。
图1 长春理工大学实践教学体系
综合型的实验课程有多层次、多模块的结构形式,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对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主体的一个或多个的开放,综合型、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创新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
1)基础实践层次。基础实践主要是通过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设备和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
2)专业实践层次。专业实践主要是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打开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培养初步的实际独立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3)综合实践层次。专业实践主要由毕业设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构成。通过该环节,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他们独立动手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讲座、论坛交流,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成果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不断更新科技展厅展品,并通过认识实习向学生介绍、展示教师的科研创新成果,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从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研究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饥似渴地去自主学习和钻研。
四、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为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学校坚持加强制度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
为了保障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校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人事、科技、学生工作、财务、资产、团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能够实现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宣传、协调、鼓励、培训、组织,并逐步形成各竞赛的教学团队和各创新性实验的实训基地。
2)制定相关的管理文件形成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长春理工大学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管理办法》《长春理工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施办法》《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奖励试行办法》《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办法》《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长春理工大学学生竞赛管理办法》《长春理工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组织机构职责、竞赛等级与分类,学生与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在教学条件、教学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竞赛支持的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更多优秀教师积极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投入精力实施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教师评聘及晋级和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于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扩大科技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面,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对获学科竞赛大奖的学生给予免试研究生资格和创新学分、物质奖励等。
在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点时,为了加强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教师须有效引导学生课前预期.一般情况下,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即将要讲授的知识点有一定了解,如此教师在实际讲解中骗过你,学生才会把知识点同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说,科学引导学生课前预期势在必行.在高中生课前预习中,教师须对其展开有效指导,可以先从整体着手,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时候在让学生展开具体预习,从预期过程中找到学习的重难点,随后做好相关记录.老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需要从整体着手,当学生有利预习意识以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就会整体入手,渐渐加强自身系统思维,这是高中生学好化学知识点的基本条件.
近几年来,依托国家、省、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及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构建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大学生竞赛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20余项,每年参与的学生达5 000余人次,年均参与学生达60%,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学生在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优异,获亚洲区银奖1项、铜奖1项,获国家奖435项(国家特等奖6项、国家一等奖62项、国家二等奖137项、国家三等奖230项),省级奖447项。115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被确立为国家级项目,获得资助110万元。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52项,参与研制自制实验设备36项。申请专利10项、获授权4项,获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EI、SCI收录近100篇)。获得学校奖励(教学简讯3)
我们将进一步营造齐抓共管、务实高效的工作氛围,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看,这种全员化参与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
五、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改变现有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教改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的教改,不能只是单纯的从如何丰富课堂内容着手,还应该强化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一言堂”到师生“双向互动”,从“传授式”到“探究式”,当学生从学习的被学习者到主动索取者时,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会得到锻炼和培养。要推动教师实现这种转变,最根本的手段就是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做出改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我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过程评价,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参加各项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和科技成果、发表科技论文、科技发明专利等,发挥考核评价对学生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了多样化、过程式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作业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课程论文或课堂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修订完善了包括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网上评教与信息反馈制度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科学、规范的有效监控。确保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严谨和教学秩序的规范,切实保证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六、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就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取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只有富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融洽的人际关系,彼此思想才能相互容易接受,才有强烈的交流愿望,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减少扯皮拆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尤其是现代技术的研发更是需要大团队合作,因此,善于合作与否更显重要。
2)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不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同空中建楼阁。智能结构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实践则是将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工程师作为科学和工程之间的桥梁,尤其要在这两方面加强。
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技术研究。这种参与不同于以往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而是要求他们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因此,学生从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训练也是完整的。
3)新人才培养的效果,取决于课程体系的设计
整合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整合课程体系就是将那些内容重复、与后续课程联系不大、学生可以自学的课程删除掉,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课程中,加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实践精神。
4)新人才培养,取决于大学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通过宣传科技英才人物,科技前沿讲座,各类创新竞赛等活动,强化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避免浮躁和急功近利。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重视培育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激励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5)新人才培养,取决于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因此,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要求培育一种将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同时,辅以一些政策和制度将优秀教师吸引进来,定期实行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只有教师队伍素质迅速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才能得到保证[3]。
总之,长春理工大学多年来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努力构筑全新的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
[1]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20.
[2]董发勤,彭煜,晏斌,等.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69.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