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香菇标准化有机生产技术规程
2012-06-20宋德宝
宋德宝
(上海益升食品有限公司 201311)
香菇,又名香蕈、冬菇,原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类,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又因其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素有“植物皇后”美誉。经人工改良配方后,引入上海进行半工厂化原生态栽培,获得了成功。为了获得无污染、更安全、高品质的有机香菇,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在上海地区发展的袋栽香菇标准化有机生产技术规程,现介绍如下。
1 基地选择
有机香菇基地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1.1 田块条件
1hm2以上规模连片大棚。连片是指不被其它作物所分隔的一整块或多个小田块,允许有灌溉水渠、河浜、防风林和道路。基地用来生产作物时间应在5年以上,从未被用作饲养场、牧场或管理其它动物场所;应未作过有毒废弃物堆场、垃圾场、采矿场、石油天然气的冶炼厂等非农业用途;未使用过焚化物、工业废弃物或矿渣等污染物。附近无有毒有害气体、烟尘、粉尘及废水、废液污染源;无农业废料等固体废弃物;周边田块无堆放污泥、城市垃圾等生物固体。有机香菇基地与周边田块应有12m以上的隔离带(或隔离墙)。隔离带可以是道路、河畔、防风林、塑料薄膜、彩条布、篱笆墙等物品。
1.2 环境条件
要求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土壤条件应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基地使用的灌溉水域方圆5km以内无废水排放口、污水处理池、排污渠、重金属含量高的污染区。禁止使用被工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水等污染过的河流、湖泊、水库作为灌溉水源;禁止使用饲养鸭、鹅等家禽的池塘、河流作为灌溉水源。若使用深井水作为灌溉水源应有防护设施,井口离地面30cm以上;对灌溉水源检测农残和重金属,其检测结果应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基地内的大气应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3 灌溉设施
要求基地的灌溉设施完善,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1.4 交通条件
要求交通便利,能配合种植、采收、运输,但又要远离交通主干道。
1.5 其它条件
因有些品种出菇前菌棒低温刺激打破休眠,以及产品需要保鲜储存,所以基地内需要配置足够容积的冷库。
2 菌种的获得与制备
2.1 菌种选择标准
有机香菇生产用的菌种应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丰产、高效品种,并且在大面积种植前进行小面积试种,与当地的主栽产品进行品比试验。应选择有机菌种,若咨询3家以上的供应商均不能提供有机菌种的,必须获得此3家以上供应商无法提供有机菌种的证明,方可使用常规的非有机菌种。
2.2 菌种的确定
通过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939香菇品种适应性最强、丰产高效性最好,作为上海益升食品有限公司有机香菇生产的主栽品种。
2.3 菌种的来源
生产有机香菇的母种来自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装运容器为试管,故又叫试管种。
可叶晓晓急了,九月份开学就要交学费了啊,一万三,可不是个小数目。她偷偷翻了翻家里的存折,三四个存折,零零散散加起来才几千块。叶之容每天赢得高兴,早把这些“俗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更巧的是,某天早上去菜场,竟被一块西瓜皮暗算了,稍微劈了下腿,踝骨就骨折了。
2.4 菌种的制备过程
母种(试管种) 1∶50→分管种(试管装) 1∶10→分分管种(试管装)1∶5→一级原种(玻璃瓶装)1∶50→二级原种(玻璃瓶装)1∶50→栽培种(塑料袋装,又叫菌棒或菌袋)
1根原始的试管母种通过一系列的扩培,最终可以制作成几百万袋栽培种(菌棒)。菌种往下一级扩培,在温度适宜(25~30℃)的情况下1周内就能完成。
2.5 菌棒(栽培种)制备
2.5.1 培养基的组成 培养基主要成份见表1。
表1 培养茎主要成份
2.5.2 菌棒的制备过程 上述原料(木屑、麦麸、碳酸钙)严格按比例投放至搅拌槽,然后边搅拌边加水,当手捏能成团,并且离地高1m掉下能自动散开,则表示水分适宜。搅拌完成后,自动提料机开启,培养料通过输送带送到二次搅拌槽,搅拌后再输送至自动装袋机的出料口,出料口自动旋转,人工及时套塑料袋,当每袋下料至湿重约1.75kg自动停料。当下一袋口旋转至指定位置时,开始装下一袋的培养料。装好培养料的塑料袋经过袋口套环、袋口紧压、袋口加棉塞,然后放在周转箱中并放上盖子,周转箱放到拖车上,然后连同拖车置于灭菌柜内,在105℃常压状态下灭菌12h以上。将彻底灭菌后的菌袋置于常温下自然冷却,当培养料的温度降至25~30℃,将菌袋及运输拖车一起推到接菌房中进行接种。接种前使用硫磺对整个接种室进行消毒。接菌后的菌袋推到菇棚中进行发菌。
2.5.3 做好菌棒制备过程中的相关记录 主要有菌棒原料来源,菌棒制备、消毒,接菌房的消毒和接种等记录表。
2.5.4 注意事项 接种场所只能使用硫磺熏蒸消毒,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药品。同时在有机认证的过程中,必须提供菌种(试管种)的非转基因申明及采购发票,木屑、麦麸、碳酸钙、硫磺等供方评价报告或有机认证证书,原料供货合同、发票、付款凭证,培养基的农残、重金属、非转基因等项目的检测报告。
3 养(发)菌管理
3.1 温度管理与翻袋
菌棒接种后,及时移入养菌棚进行发菌。移入养菌棚前,为减少杂菌感染,应使用石灰水对菇棚进行消毒处理。发菌时,控制菇棚温度在20~25℃(温度太低可以通过覆盖薄膜增温,温度太高可增加遮荫网、地毯或冷风机制冷等方法来降温),这时菌棒内部的温度可达到30℃以上。经常检查菌丝行走的速度,并定期(每7~10d)翻袋,增加氧气的供应量,剔除感染杂菌的菌棒以及菌丝走菌不正常的菌棒。
4 出菇管理
4.1 开袋
养菌120d以上,当外界气温最高不超过30℃,将菌袋移入菇棚架子上,然后用剪刀沿培养料外端将袋口的棉塞、塑料套环等去除,并将菌袋剪开全部除去。
4.2 水分管理
通过雾化喷头向菇棚进行浇水,以保证空气湿度在90%以上,促进菇蕾正常发育。但应节约水资源,避免浪费。在长菇后期,若培养基质的水分含量太低,可以使用注射器给菌棒补充水分。
4.3 温度管理
菇棚温度控制在25~30℃,夏季气温过高时可以通过开放菇棚两侧大门、打开大棚中间裙边,以及浇水或吹冷风等各种措施控制温度。
4.4 出菇
开袋后1~2d,条件适宜即有子实体显现,逐渐进入出菇阶段。
5 病虫草害防控
5.1 病害
香菇病害主要有绿霉、根霉、毛霉、青霉等。选用抗病品种,利用高温接种前对菌棒进行彻底灭菌,大大减少了菌棒感染杂菌的可能性;接种前对接种室进行彻底消毒,接种时在接种室内进行无菌操作。上海地区香菇在8月10日~9月10日的越冬茬,最容易获得栽培成功。
栽培时选用菌丝强壮饱满、走菌速度快的栽培菌袋,剔除菌丝弱、走菌慢的栽培菌袋。创造有利于菌丝、菌菇生长的良好环境,一般温度保持在15~28℃、湿度在80%~90%。菌丝培养及后续生产过程中适时翻袋,每天巡查菇棚,一经发现有感染病害的菌棒,立即清理到菇棚外,并进行统一集中处理,防止病害传染。在整个种植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植保产品来预防或控制病害。
5.2 虫害
香菇栽培过程中虫害主要有菇蝇、菇蚊、蚜虫、老鼠、蛞蝓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利用黄板诱杀蚜虫,利用鼠笼机械捕捉老鼠,利用粘蝇纸消灭苍蝇,利用防虫网、遮荫网、塑料薄膜等设施,阻挡害虫入侵种植大棚,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及时清理基地内菇棚外的杂草,保持环境卫生,创造不利于虫害滋生的环境条件。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上海青蜂、黑小蜂、赤眼蜂、小茧蜂、姬蜂、大红瓢虫、虎甲、丽蚜小蜂、草岭、螳螂、花蝽、瓢虫、捕食性螨等,利用天敌来抑制和减少虫害的发生。
5.3 杂草
生产区域(菇棚内)因有人员经常活动,一般不会产生杂草;生产区域(菇棚)外,基地内有杂草,只能通过人工拔草或中耕机械除草的方法来灭除,不得使用任何植保产品。
5.4 禁止使用一切植保产品控制病虫草害
防治病虫害的基本原则应从整个有机生态系统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在有机香菇生产的后期,由于菌棒营养不良,感染杂菌和滋生虫害的几率加大,当上述方法均不能有效防治菇棚的病虫害时,应立即进行清棚处理,并对菇棚进行彻底消毒,适当休棚或准备下一茬的生产。总之,在有机香菇生产的全过程及有机香菇生产的菇棚及菇棚周边的整个基地的全范围 (包括生产区和生活区内)都严禁使用一切植保产品。
5.5 附件及记录
主要的记录有病虫害防治情况;需要提供的附件为香菇产品的农残、重金属及非转基因等项目的检测报告。
6 后期管理
6.1 采收
适时采收,当菇盖边缘内卷0.5cm以上,7~8成熟,尚未开伞之前及时采收。采收人员应身体健康,无肝炎等传染性疾病;采收时应穿着工作服、戴好工作帽;采收前后应进行洗手,采收过程应轻拿轻放。采收前应对采收人员进行必要地培训。使用塑料小桶进行采收,采收前应对采收容器进行彻底清洗。 每潮菇采收之后,需要养菌15d左右,期间应保持菇棚内空气湿度80%~90%,视天气情况决定是否浇水。
6.2 运输
由于采收场所 (菇棚)与储藏加工场所距离较近,并且在一个基地内,一般使用手提或二轮简易劳动车进行运输即可。
6.3 储存(收获原料)
使用塑料周转箱盛装,及时置于菇棚中配套小冷库内,然后运至加工场的冷库中集中存放,并对每个菇棚的香菇原料注明批次,温度控制在0~4℃,经4h以上充分预冷后进行分级加工。
6.4 记录及附件
主要有菇棚采收记录表、原料批次管理表、有机香菇年度种植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