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现状透视——一项基于江苏部分高校调查的实证分析

2012-06-17茅海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群体政治心理

茅海燕

(苏州大学 机关党工委,江苏 苏州 215006)

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是全社会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洞悉社会政治心理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形成的过程,其实质是大学生个体经过主观能动作用,整合社会的各种政治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关系,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反作于社会政治,在接受社会的政治改造同时又改造社会政治的双重政治角色的过程,即由一个“自然人”渐获“政治人”属性的过程[1]21。因此,通过考察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现实状况、基本特征和生成机制,可以探寻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良性发展,促进大学生完善政治人格的生成。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实证调查

本文的研究来自于2010年组织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调查,其过程如下:本次调查的目标群体为江苏省部分高校学生。根据调查目标和方案,采用如下的调查方法,即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简单随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将江苏省的高校分成苏南、苏中、苏北三片区域;然后对区域内的高校按照随机数表的原则,每个区域内抽取一所高校,分别为x,y,z大学;在选取目标高校的基础上,对 x,y,z大学的所有班级进行编码,按照随机数的原则,随机抽取其中10个班级,并对每个班级进行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883份,问卷有效率为83.3%。本次调查对象的统计学信息如下:

基于政治文化研究的主流政治社会化理论,我们把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及其政治社会化过程作了四个方面的划分,即初步的政治认知形成——具有反思性的政治意识思考——复杂或是单一的政治态度和情感——政治评价和动机的最终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调查问卷。

(一)政治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从政治教育状况来看,喜欢政治课的为18.2%,而不太喜欢政治课、不喜欢政治课、比较厌烦的总比例为81.8%;在81.8%不喜欢政治课的学生中,58.7%觉着政治课太枯燥乏味,18.09%认为政治课空话、套话太多,没什么用处,仅有0.16%认为是教师讲得不好,而有4.85%的人持对政治反感、不相信的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的政治教育空洞化,可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政治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在“政治信仰”一栏中,有政治信仰的比例仅为22.6%(此处的政治信仰包括马列主义信仰、其它信仰等),而没有信仰的为54.6%,说不清的为22.8%。

表1 受访大学生群体基本信息

(二)政治意识

调查显示,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就“你觉得你个人与政治关系最恰当的描述是什么”问题,选择“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的人数最多,达到了56.2%,其次是比较热衷,占33.2%。过半数选择“保持一定的距离”,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一种非常微妙的心态。

图1 你对选举持何种态度

结合图1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民主表达方式的认同度不高。原因在于当前的民主表达机制的问题,还是当代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薄弱?值得探究。

图2 没有投票的原因分别是(多选)

通过图2可以看出:没有参与投票的人,近一半归因于对候选人的不了解。这至少说明,当前的民主选举程序上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程序正义”应当是雕刻在青年学生心灵中的一个烙印,正如罗尔斯所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2]3,这对于面临政治、经济双重转型的中国社会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

(三)政治情感和态度

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的考察,主要从国家情感、执政党情感两个方面展开。国家情感,是指包括这个国家的所有国民在内,不分种族、民族、阶层、信仰、肤色等,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和真挚情感。执政党情感,在我国主要指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认可,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发自内心的赞许和对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

对于国家情感,主要从“国歌”“国旗”“祖国遭到入侵”“祖国一词的涵义”四个层面展开描述;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祖国抱有深沉的情感。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的心理高度认同暗合了当代社会转型之下不断显现的民族主义情绪。

对于执政党情感描述,由调查我们发现,如果仅从比例上看,支持中国共产党持绝对多数,占到了84.9%,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持明显负面评价。结合对执政党执政信心的选项,我们发现,比较有信心和完全有信心的为70.2%,而持悲观态度(包括一般、没有什么信心和完全没有信心)的为29.8%,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信心进行交叉列连,我们可以发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腐败与执政信心呈高度相关。

(四)政治评价和动机

政治动机、政治评价是大学生政治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标。那么,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的政治现状、现行的政治制度架构做何评价、其政治参与的动机为何?

首先,在对现状的评价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考察,即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群体的评价、当前的政治局势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数据统计描述如下:

图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

在客观政治现实的映射下,当代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评价较为正面,其中认为共产党员威信突出或者威信较高的为49.7%;在对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上,大学生的主流评价也是正面的、积极的(见图3);对我国当前的政治局势的评判,占80%的大学生(认为比较稳定的67%,非常稳定的13%)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其次,对于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的测量,分别从参与社团、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党支部活动这三个方面进行。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61.6%参加过社团。参与社团的原因,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锻炼自己”和“寻求支持和帮助”(比例分别为71%和52%)。从参与社团的意识和理由看,可以初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结社意识和结社动机:即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来看,政治参与的主动者,总比例为81%(有利于就业和发展,为社会多作贡献,个人能力的证明,信仰共产主义);而在教师或是父母的要求下入党、受周围党员的影响和别人入党了自己也想加入的,我们在此将他们归为政治参与的被动者,总比例为19%。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的大学生们被称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时期,大学阶段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处于政治心理的“第一层窗户纸”阶段,大学生群体对国家、政党等的政治状况,通过学校教育、网络、报刊、电视等,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对于以前散落在脑海中各个角落的零散的政治信息,开始初步的系统化。

(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就基本政治认知与政治认同

通过多年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对社会政治客体产生了一系列基于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判断等认知因素的综合反映和整体概念[3]22,但是调查数据现实的状况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有效性提出了严肃而紧迫的任务。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在对主流政治价值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表现出相当的认同感。主流政治价值与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在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中牢固地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这是令人欣喜的。这样的政治心理认同也同样表现在他们在面对大是大非的重大事件和时代呼唤的时候,能够服从党和政府的号召,坚定立场,挺身而出。我们也应当看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内容不能反映现实经济、政治生活的深刻变化,政治社会化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的困境仍然存在[4]107。

(二)现实政治实践和网络文化传播的渗透影响政治意识

当代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热情,但或是因为现实的学业压力、就业形势,或是因为对政治的模糊认识、不信任等,导致大学生参政议政的热情不高,不愿意参与政治,或是不得已参与时采取不认真、敷衍的态度比较普遍[5]142。如对于参加所在地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活动,学生就觉得比较陌生遥远,关注度不高。这样的情形在2007、2012年地方人民代表换届选举的投票活动上就有表现。投票选举活动的组织程序很严谨,但是许多学生认为,他们对于选举人的相关信息却知之甚少。参与投票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根本不了解选票上的人”。更有一些是抱着游戏的心态去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当代大学生们作为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群体,他们选举出人大代表,是希望他们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被听取和得到反映,享受民主政治。但现实是他们在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时对候选人的了解还缺乏充足的渠道,很难做到理性的选择。

表2 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情感认同

相对而言,大学生更乐于积极地参与他们身边的政治。各种各样的选举与投票也许是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最主要的形式,政治事件发生的距离与大学生参与的程度成反比。像班干部选举、学生代表选举、参与社团这样近在身边的活动,大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率也很高。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现实生活中公平与正义问题凸显,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的单向信息沟通的模式,个人能够通过网络媒体第一时间掌握了解每一起公共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当代大学生属于社会群体中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造能力强的群体,对社会事件的独立感知和判断能力日渐增强,不再是传统舆论和话语的被动接受者。“80、90”后大学生们把网络当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的各大论坛、博客、微博、空间就是他们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在网络平台上,他们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这一代大学生正以一种与以往大学生都完全不同的方式、语言和行为表达着他们对民主、自由等现代政治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从中也体现了国家的进步。

(三)文化传统影响政治态度与评价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民主的推进是个很大的障碍。当代大学生群体,同样受着作为内化为国民性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官本位”观念(更多地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顺从心理)的遗存,还是权利、民主、法治观念的缺位,或是以儒家“修齐治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理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形成。其中“官本位”意识在民众政治意识中的内化,使得对权力和官僚的“崇拜”和奴性心理至今根深蒂固。而权利观念和自主意识的缺位,又加强了对“清官”的企盼,这种心理的长期积淀在广大民众中影响极其深远,这在各种形式的“清官戏”、“明君剧”和极富人治色彩的诸多反腐作品倍受欢迎的文化现象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当代中国民众的政治人格远没有完成从盲目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而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也深受这样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制约。

(四)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元化影响政治动机的生成

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理念植根于民众心理中的播种机。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上扩大着民主政治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中的影响。权利、民主与法治,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市场经济使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切身权益的关注,必然激发公民自主参政的强烈要求;市场经济孕育出自由、平等、法治等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价值观念,其中自由平等是实行民主的前提,法治是实行民主的保障;市场经济还培育出诚信意识、宽容精神、妥协思维。这些意识和精神必然要渗透到政治领域,推动形成独立政治人格和新型政治文化。而现代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多元的经济,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交流。当代大学生们宣扬个性,强调差异。他们不希望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经常是“非主流”,样样都要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心理结构显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的倾向。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良性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在明确发展方向、促进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我国公民政治心理不断走向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基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潮流般涌向我国,对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价值观、道德观正处于模糊而又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更大。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成长,在日益宽容的环境中个性充分张扬,在多元文化的浸淫中思维不断撞击,在不断磨合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特征:政治认知的理性与非理性并存、政治意识的自主性与不成熟性相伴、政治情感的热情与冷漠同在、政治动机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凸显。这些都说明,伴随着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迅速而深刻的变革,大学生群体正在以其感性与理性共存、理想与现实同在的心理面对不断变化的政治世界。“青年是历史的主角,青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长,青年决定着社会的未来,青年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6]1健全而健康的政治心理不仅是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完善人格的重要环节,还是构成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和具有生机活力的基础。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形成,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关涉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重大的时代使命。

因此,我们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塑造适应我国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指向,积极探索形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有深刻的认识、浓厚的情感、良好的动机、崇高的信念、强烈的愿望、正确的倾向和坚强的意志;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认同感及政治自豪感;使大学生熟悉实际运行着的政治制度,传授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态度和技能,做到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利益和公共事务,以理性的行为方式参与政治;具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及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和较强的公民意识、民主思想、法制观念;进行政治理论课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引导参与社会实践、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组织建设等为目标的有效培育引导和实践锻炼的方式,必将对实现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1]王晓燕.当成长中的政治人——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的体系与脉络[J].当代青年研究,2006(6).

[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赵宝新,赵丽新.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与优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4]茅海燕,张晨.试论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结构的整合与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2007(4).

[5]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房宁,王炳权,马利军,等.成长中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群体政治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