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队伍建设
2012-04-02许霆
许霆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已有近300所新建本科院校获批设立。这批高校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从事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有着与此前本科高校差异很大的特征,其特定的初建期处在“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时期,目前社会各界已普遍关注这一问题,这里就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与队伍建设的关系谈点想法。
问题的提出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有个艰苦的升本过程。升本以后部分院校发展较好,也有相当数量院校发展一般,其发展差异性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意识到升本后自身的发展转型问题。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转型中,新建本科院校必然存在两种转型:一是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的转型,从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向全面履行高校功能转型;一是从原有办学形态向新的办学形态的转型。前者是共性转型,后者是个性转型。后者具有多种个性化表现,如由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主向以应用学科专业为主转型,由单科性高校向多科性高校转型,由成人高校为主向普通高校为主转型。是否自觉意识到转型要求,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中确定自身定位,直接关系到这批院校能否科学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指这批高校主动应对教育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其特点是同学校的事业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其本身就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不局限于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由此涉及高校内涵建设的总体思路转变;它不仅关注一所高校的当前发展,更关注其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的诸多方面中,有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队伍建设。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向老牌本科高校看齐,相对忽视自身特殊规律。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其“新建期”,普遍面临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内涵建设任务繁重等发展课题,尤其是在现行政策导向下,这批高校需要在多个领域与老牌本科高校同台竞争,因此必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数量增加、层次提升和团队组建等。现实中很多高校未能把教师队伍建设与自身转型发展联系起来。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目标和路径应有自身特色,总体而言,应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紧紧贴近地方,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由此而来,队伍建设应该跳出传统本科高校的思维,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和规律,自觉把它与自身转型发展结合起来,以转型发展要求推动队伍建设,以队伍建设成果推动转型发展。
二是普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相对忽视管理队伍建设。新建本科高校大多升本以后一般都对原有校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局部调整,对原有的中层领导班子进行了重新聘任,对原有的一般管理人员进行了部分充实,这些措施对于管理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高校认为管理队伍调整基本到位,结构已经优化,建设空间不大,由此抱着无所事事的态度。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在同老牌本科同台竞争中往往是显性指标更加引人注目,如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科研项目、创新能力、学科水平等等,在队伍建设时就自然把注意力放在教师队伍方面,相对忽视管理队伍建设。而新建期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任务极其艰巨,工作头绪特别繁多,管理人员压力巨大,更是容易使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忽视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的问题,无暇顾及学校在转型中管理队伍的思想观念转变、自身素质提升和管理水平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之于转型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义是双重的,由此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规律性和特别重要性。
教师队伍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意义,就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这一论断作出的前提就是:“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里突出强调了当前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特殊重要意义,而体现高校作为发展科技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性质,就是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即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形成大学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讲话精神具有现实针对性,其要求普遍适用于所有高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每一所高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其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课题,就是要全面履行社会职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新的创业型大学,学术优异和全面质量从来都是一个重要指标。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那种认为此类高校属于低层次大学,可以不搞科学研究、可以降低学术要求、可以放弃学科建设、可以忽视全面履职的观念是一个误区。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中,通过对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规律描述,揭示出五个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要素,其中的一个就是“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这里的“激活”极其重要,因为“这些作为研究特别是教学场地的基本单位,散布在大学的运作基地上,以及它们的包含多个学系的学院,继续成为完成大部分学术工作的场所”。[1]6现代社会中,大学的几乎所有活动都在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而竞争的基础是有保证的高质量。克拉克明确地说:“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它们必须在环境和大学的界面以新的方式表现它们自己。但是仍旧必须是大学,永远为根植于科研、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价值所主宰。”[1]157-158特文特大学位于乡村,处于大学系统的等级末梢,但其坚持质量标准的承诺,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将创业精神与工业的紧密联系与研究性大学尊重基础研究的传统和重要地位结合起来,终于使一些领域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承认。恰尔默斯技术大学原是个三流大学,在创业中把对科研的承诺写进学校的章程,坚持要成为技术教育和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领袖,结果学术心脏地带发挥着领导作用,学生领袖、教授和行政密切合作,最终成为国际性大学。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如果想要走高走远,就必须在转型时重视学术优异和全面质量的承诺,在参与高校激烈竞争中获得自身地位。
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注意专科教育同本科教育的差异性。应该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为地方与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线应用性人才。同为应用性人才,本科和专科培养的人才规格是有区别的。从理论知识来说,专科是够用为度,本科是基础知识坚实并有一定的宽度;从实践能力来说,专科是培养以某一岗位为主的实践操作技能,而本科是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技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应用性本科要重视学科建设,以学科来支撑专业,要求教师重视科研(科技)工作。专科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突出抓好专业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应该有学科作为支撑,如应用专业发展依赖于应用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建设依赖一批学术骨干队伍正在从事着应用学科的建设,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是技能型的,它是一个以应用学科为核心的学术研究,而其学术研究又可以同实际相结合。同时,本科院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领域宽度和层次高度都不同于高专高职,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分化程度高于专科教师,在知识集成、知识传播、知识创新方面社会有着更高的期待。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也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注意在科技成果、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更好地辐射社会,当然应用本科应该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及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现实作用。这就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三个结合的要求:一是把转型创业与质量建设结合起来。如常熟理工学院把转型阶段目标任务确定为:“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在综合实力上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其中“在综合实力上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是目标,而“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和“全面实现学校转型”是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这就把转型与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有个从专科到本科从而办成一所社会认同的本科院校的课题。如果在这个阶段不重视全面内涵建设和综合实力提升,那么其发展就缺乏坚固的基础和发展后劲。而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把创业文化与质量文化结合起来。新建本科大学发展模式与传统本科大学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又具实质区别,坚持学术标准,追求学术成就,是两类大学的共同特征,其不同之处在于新建本科大学的发展是主动适应环境的,是自身谋划的结果,这就是创业文化。而这种创业文化不同于公司文化,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创业文化促使大学通过市场的合理利用,达到追求学术成就的目的,创业文化首先意味着学术上要有创业精神,因此要与质量文化结合起来理解,质量的提升是转型优先发展的事业。在创业文化下,创业活动和创业精神能够促进学术活动。三是把面向实际应用与提高办学水平结合起来。约恩苏大学面向区域服务,主要把森林作为集中点,但是其依靠的学术心脏是林学院和欧洲森林研究所。克拉克总结欧洲创业型大学经验,就是面向社会服务与提升教育质量是互动的,是互为手段的,创业行动可以通过交叉补助、投资于学科、教师和学生来提高质量,同时质量的提高又反哺创业行动。“大学的中心教学和科研的成功与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贡献方面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学术的成功成为促进在更广阔领域中成功的推动因素。”[2]18以自身初始状态为基准,坚持质量承诺和目标,最终办学质量普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把学术优异和提高作为重要追求,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有一支能够全面履行本科高校社会职能的教师队伍。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思想不够统一,造成教师队伍建设不够理想,问题成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教师从专科甚至中专跨入本科,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知识积累都不能适应本科教学要求;教师普遍不够重视科学研究,科研意识、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本科教育需要,服务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弱;教师普遍重视教学工作,重视专业建设,缺乏学科意识、学科方向和学科归属,学科建设水平不能适应本科办学需要,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升本以后,学校规模迅速扩张,面向社会需求拓展新的专业速度很快,但是适应新专业尤其适应高新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在学校迅速发展中,随着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教师数量快速增长,培养措施无法跟上,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任务特别繁重。而要切实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用学术优异和提高质量的思维去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自觉地把转型创业与质量建设、把创业文化与质量文化、把应用服务与提高水平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上整体思考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另一意义,就是培养一支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的教师队伍。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特定的历史传统和生存环境,所以自身的发展有着比老牌本科院校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正是基于此,部分高校自觉地推动转型创业。转型高校与传统大学发展模式不同的地方,就是其发展是主动的,它们自力更生,自我驾驭,寻找、把握并创造机会,科学谋划自身的发展道路。在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分类管理中,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地方服务为主,本科教育教学为主,发展应用学科为主。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本科的大学,是一种需要突破传统而富有创造的大学类型。这种大学具有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的管理队伍层面,还必须拓展到学术心脏和全体教师,从而把新的创业价值和传统的学术价值融合起来,真正实现包括创业文化在内的管理信念从校部中心向学术心脏扩展。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一种集体性的创业文化,从而使这个集体的全体成员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身份认同,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组织文化。不同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会有不同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又与各自的目标结合,催生出不同的创业策略和创业反应,进而形成各个富有个性的大学。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体现的仍然是内涵发展的要求,在转型中应该使转型获得展开,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更新、专业结构优化、学科结构优化、队伍结构优化、培养模式优化和培养环境优化等。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转型特别重要,在转型发展中的教师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大学的转型,总是先从大学的基层单位和整个大学的若干人开始,他们志同道合,通过有组织的创新,改革大学的结构和方向,因此教师或教师群体能够启动或推动一所学校的转型发展;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在学校有了顶层设计以后,真正的落实和推动需要依靠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师和管理人员形成合力实现理念和行动的结合,就能使一所大学倾向适应性的变革;学术群体能够推动学术价值指导的转型,具有创业精神的教师群体能够提供转型发展的资源和基础结构,构筑大学适应社会新的能力;大学发生转型不会因为单个创业者夺得权力,从上而下办一切事情,大学的重点都在基层,抵抗力往往自下而上,离开了教师的认同和参与,少数人的改革往往难以成功;转型创业往往有个横向水平的迁移问题,这种迁移的重要表现就是各个学院、系所、专业渐进的适应性改革,而这种改革的任何一项有效推进都同传统学术价值发生冲突,甚至都会引起利益群体矛盾,教师接受或反对转型创业至关重要;学术心脏地带是传统的学术价值观扎根最牢固的地方,要求传统价值观与较新的管理观念融合,就必须推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转型中的许多时候需要依靠管理的价值观和教授的价值观缠绕在一起,然后在日常的操作程序中表现出来;由于大学各系领域不同,创业行动典型地不平衡地分散在老的心脏地带,科学技术或经济商业的各系通常首先成为创业型的,而另一些学系感到转变困难而落后,这种分裂现象将意味着无休止的争论,这就要求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提升教师能力去尽快改变分裂局面。以上种种现象,充分说明转型中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重要课题,就是要重视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转型。这里涉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传统本科大学的区别,就是要实现转型,就要在学校、学院和教工三个层面解放思想,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从而真正把转型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教师队伍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双重意义,由此引出的就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双重的:一方面要有传统大学教师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有转型大学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或者说既要有一定数量标志学术水平的高学位、高职称教师,又要有相当数量具有实践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前者体现的是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普遍性要求,后者体现的则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要求,两者结合就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规律性。这就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为艰巨,其现实的紧迫性也更为突出,这是此类高校“新建期”的重要特点。根据这种特殊要求和特殊规律,新建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着重注意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或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以改善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着力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数量不足、师生比过高的问题,尤其要解决好面向社会的应用类新专业教师梯队建设;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或培养优秀教学团队或科技创新团队,有重点地建设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重视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建立一支同转型发展要求相符的能够参与校地互动发展的师资队伍;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双重要求严格要求、加速培养青年教师,尤其要推动缺乏实践经历的教师到实践中去、到企业中去,使之迅速成长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教师中坚力量。在推进以上建设思路时,要始终紧扣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对教师发展的特殊要求,紧紧把握住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规律。
转型发展中的管理队伍建设
克拉克考察了欧洲一批转型创业高校的发展轨迹,从组织管理上总结了这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经验,认为其转型依赖的第一要素是“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新建本科院校因为复杂性的增大和改革步伐的加速,需要其领导集体比其他传统高校具有更强的驾驭能力,对不断扩大和变化的需求反应更加迅速、灵活。因此,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方案将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力”作为评估的六个一级指标之一。对于作为高校驾驭核心的领导集体,克拉克认为“它必须包括中枢管理集体和学系”,也就是包括学校的领导班子和中层管理干部。克拉克说:“大学的转型,总是先从大学基层单位和整个大学的若干人开始,他们志同道合集合在一起,通过有组织的创新,改革大学的结构和方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才能发生。在这些层次的集体的创业行动,才是转型现象的中心。”[1]2-3这就是说,“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是个包括校级领导班子和中层管理干部的集体,他们有组织的创新才能实现转型发展。在中国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领导班子是发展战略的决策者和转型行动的推动者,其顶层设计和向下推动的驾驭能力对于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但部门和院系的管理干部对于学校转型的意义同样重要。大学转型发展存在着两条路径,一条是自下而上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中层干部在这两条路径中处于重要位置。在前一路径中,他们是学校战略决策的提出者或参与者;在后一路径中,他们是学校战略决策的执行者和推进者。中层干部作为上层与基层的中介,对学校上下两方面情况都比较了解,在协调时能促进学校和部门内部新知识、新观念的产生、传递和共享,从而增强学校的整体能力。
以上所说的学校驾驭核心,我们把它称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团队(或集体),包括校级和中层管理队伍,这个团队在转型创业中处于首要地位。但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队伍素质总体上说还不能完全适应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原有学校办学层次较低,所以管理人员普遍视野不宽,缺乏发展前瞻的眼界;二是由于原有学校办学规模较小,所以管理人员普遍思路不宽,缺乏宏观的思想理念;三是由于原有学校社会职能相对单纯,所以管理人员普遍活力不够,缺乏社会的拓展能力;四是由于长期以来计划体制管理模式,所以管理人员开拓精神不够,缺乏创新的改革气魄;五是由于受到原有学校管理体制影响,所以管理人员流动交流较少,缺乏丰厚的管理理论。新建本科院校管理队伍存在的这些问题,往往使其不能成为驾驭核心推动自身成功转型,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可以做的工作是调整班子,优化结构。其实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升本以后都进行了管理队伍调整,就校级班子来说大多从其他本科高校引人干部,或从地方调入干部,或实行现有干部的异地交流等,就中层干部来说大多实行重新聘任,充实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专业干部,尤其是加强院系一线优秀干部的选拔聘用。这种调整对形成转型发展的领导团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更需要重视的工作就是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因为转型是一种集体的创业行动,管理干部的调整只是解决局部的人事问题,不能解决驾驭核心素质问题。转型的本质是面对大学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自觉进行自身持续发展空间的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发生了一个扰乱人心的同它们环境之间的不平衡问题,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学必须在环境和大学的界面以新的方式表现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旗舰或精英大学的那些大学,能够比其他大学更加长久地忽视驾驭能力的缺乏,而且能够继续依靠它们的杰出声誉和政治影响,取得有保障的资源和竞争的地位。但是具有雄心壮志的大学和担心自己会处于边缘地位,甚至担心自己的生存能力的大学,不能依赖薄弱的驾驭的旧习惯。他们对不断扩大和变化的需求的反应需要变得更加迅速,更加灵活,特别是更加集中”。[1]4新建本科院校其实是一批被边缘化需要寻找自身生存空间的大学,应该跳出传统大学的思维,走出一条转型创业的新路。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批高校管理队伍自身实现转型的迫切性,这种转型需要通过整个队伍持续地学习培训、战略地素质提升来实现。
充分意识到管理团队转型意义的新建本科院校,采用多种方式对干部进行培养教育,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结合发展实践的教育思想学习讨论,是结合着发展实践有意识地推动观念更新和思路梳理。如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开展阶段特征的研究,开展发展战略的研究,开展发展任务的研究;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学校的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开展科学发展的思路研究;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开展教学工作总结,对照评估指标研究落实办学定位的问题;结合二级学院任期目标责任书的制定,明确各二级学院的特色发展问题;结合党内创先争优活动,着重研究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建设。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管理队伍自身实现转型,推动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队伍的转型,最重要的是观念转变、思维转变和作风转变,从而解决好发展战略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和行动实践问题。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创业,要求作为驾驭核心的管理团队,具备富有时代精神的创业素质。这种素质除了作为一般高校管理者所需要的素质外,特别要强调的是创业的核心能力。转型创业的本质是适应社会环境的挑战和争取自身生存的空间,因此必然具有竞争性。要使高校具有核心竞争力,就需要驾驭团队具备核心能力,先有驾驭核心的核心能力,才有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为驾驭团队的核心能力在组织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既发挥着合力配置资源、整合内外应力、激发创新动力、实现效益倍增的作用,又能为组织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导向、精神动力和激励约束。转型创业高校的驾驭团队的核心能力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存在,是实现转型创业的硬能力和软能力的融合,体现着卓越领导者必备的理想追求、领导才华、创新胆略和人格修养等特质。一般而言,优秀的新建本科院校的驾驭团队,必须具备洞察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全局为重的整体观念、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必须具备领导部署和科学决断的过硬本领,有引领群众、感染八方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必须具备求新求变、创造价值的气概和胆略,具有大胆实践创优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总起来说就是,转型创业的管理团队应该具有洞察前瞻能力、凝聚感染能力、变革创新能力、争创务实能力。[3]以上核心能力培养直接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团队的转型,也直接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团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同解决好本校发展战略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和行动实践问题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实现观念转变、思维转变和作风转变。根据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管理团队的这种转型要在培养培训中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一是大众化趋势。这一趋势引发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生源情况和学生培养趋向多样,对大学评价和学生评价趋向多元,由此高校出现分化,其结果就使高等教育更多地强调特色,一些高校走出精英教育道路,直接面向社会需要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是开放性趋势。在这一趋势下,高校如果不跟社会和企业联系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现代大学主要培养大批服务于社会各部门的掌握科学技术和一定专业的人才,他们是直接为社会企业服务的。高校如果不跟社会企业联系,就无法培养出它们所需的人才。高校只有与企业联系,深入生产领域,才能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学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只有面向社会,才能从科研合作、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项目中获取发展资金。第三是国际化趋势。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高校只有向世界开放,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开放才能吸纳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和学术成果。
二是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特征。第一是应用性。要明确应用性的内涵,就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培养研究生;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第二是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都是地方发展的需要,而且大都延伸到地方办学,除少数服务行业外都是服务区域。要明确地方性的特征,就是与区域社会的紧密结合。高校主动为区域社会服务,区域社会依靠高校支撑,从而实现区域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发展。它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区域的人才需求和产业结构,研究区域的社会特征和服务空间,在为区域服务中获得区位优势,赢得发展资源,明确服务空间。第三是新建性。新建本科院校处在“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时期。由于升格的前身存在差异、所处的区域存在差异、升格的方式存在差异,所以自身各具特色,但其普遍面对的紧迫任务是转型发展问题。转型需要解决的是新的发展道路、新的发展机制、新的人才培养和新的文化精神等问题。
三是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问题。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趋势和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特征后,还要按照特色发展的要求,解决好自身科学发展的战略问题。新建本科高校从总体来说都是应用型高校,但每所高校都必须谋求自身的特色发展,而特色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步形成的,外在因素不能代替学校确定特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必要,因为这有利于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得到承担”。构建办学特色要解决好的发展战略问题主要包括:科学的办学定位,明确的发展目标,持续的发展动力,科学的发展路径等。这些战略问题都要围绕着转型创业来确定,一旦确定以后,还要能够展开其内涵,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更新,专业结构、学科结构、队伍结构、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优化等。这些发展战略和展开内涵要成为管理团队共识,同时落实到自身工作中化为具体工作思路,要以此来引领全局发展。
四是培养推动转型发展的创业品格。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道路,同传统大学具有实质性差异,其所从事的转型创业是一种全新事业,不能也不必照搬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转型是一种创业行为,需要创业文化品格予以推动。具体说就是以创业的勇气开拓事业,以创新的锐气开拓思路,以创优的志气抓好工作。一是要有创业的责任意识。要明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创业是社会提出的客观要求。面对现实对高校发展的挑战,克拉克提出了这样严峻的问题:“如何使大学的优势足以面对它们不断变化的环境呢?如何使需求和反应做到合力平衡呢?”其正确的回答是“系统的解决方法为大学适应性行动的道路安排宽阔的背景”。[1]161可见,实现转型创业实质是解决一个高校的科学发展问题,解决一个高校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团队要有这种创业的责任意识。二是要有创新的开拓精神。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团队要有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坚持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中开拓事业发展新境界。要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自觉冲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和做法;从兄弟院校经验中解放出来,在学习兄弟院校立足赶超中走自己的路;从精英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改革创新中落实办学定位。三是要有创优的务实作风。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的工作极其繁重艰巨,这就要求管理团队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求真务实,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要自觉肩负创业的历史使命,把“跨越赶超、争先进位”作为工作目标,把“追求卓越、反对平庸”作为工作精神,把求真务实、日新致远作为工作作风,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通过更新思想理念和有效实践行动的结合,全力推动转型创业发展、创建品牌大学的伟大事业。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向军.核心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德才的根本标准——访周新民[N].光明日报,2011-1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