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对策
2012-06-16
在小学课堂中,老师往往喜欢运用“问题式”教学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问题式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问题式”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从而使它的效率大打折扣。这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反思。
一、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很多时候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老师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呆板,往往是问学生这个字“怎么读”或者“怎么写”之类的问题。因而,课堂上,提问显得呆板有余而灵活不足,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很难保证了。其次,有些老师纯粹为了使课堂活跃,采用“问题式”教学(这种课在公开课中尤为突出)。故而问题的设计有些盲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当然知道回答,课堂也非常的活跃,但回过头来想想,这种提问,既不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几乎是一无所获。第三,老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梯度,有些太难,即使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很难回答出来;而有些又比较容易,基础很差的同学也可以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这样,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孩子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第四,不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缺乏中肯的评价。或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一律表扬,美其名曰“鼓励”;或不置可否,不做任何评价;或死盯着自己预设的答案,凡是与答案不符合的一律否定。曾经有一老师问:“冰雪融化以后,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变成了春天”。本来一个带有创新的答案,却因为不符合那“变成了水”的标准答案而被老师否定了。这样下来,老师的主导性丧失殆尽,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也就没有了清楚的方向,更可惜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被这样活生生地扼杀了。
二、对策
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了我们的课堂效率,是不是我们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本身出来问题。我认为不是的。“问题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快速准确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品质。而这些方面,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所以,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是否定“问题式”教学本身,而应该改进那些不符合“问题式”教学的做法,从而使问题式教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首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特点,我们设计问题应尽可能的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竞争,让学生在比赛和游戏中得以掌握知识。其次,作为老师,要对班上的学生有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基础、他们的性格喜好怎么样,老师都要了如指掌;然后,针对这些情况,设计问题,把握好问题的层次,保证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有适合他们思考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问题可答,都答得出,又都有一定的难度,都有思考的价值,都能因此而得到锻炼。第三,我们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给学生一中肯的评价,让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学生的品质得以提升。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多考虑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不死盯教材,特别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正确角度,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深入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问题式”教学中熠熠生辉。同时,“问题式”教学也真正发挥出它的高效的作用。
当然,“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如何使它把效率真正发挥出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能抓住“问题式”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我相信“问题式”教学模式一定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