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2012-06-16陈再平
陈再平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和重要举措,本文就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008-02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给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自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连续扩招,几乎所有高校都抓住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甚至几番。学校规模有了很大发展,规模效益有了很大提高,面对如此庞大的求学队伍,原有的学科和专业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多数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出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想方设法增加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这种办学思路是可行的。而对于课程建设,不少教师和领导认为,学校办学经费有限,抓课程建设,制定的规划实现不了,没多大意义;而部分新办专业领导认为,目前主要解决的是稳定学生,在教学上能开出所有课程就不错了,搞好课程建设是以后的事情。上述看法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短视行为。如何在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办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到具体的每一门课程上。经济的全球化使我们面临全方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资源和人才质量的竞争。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具有竞争实力。因此各高校在增加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的同时,应遵循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才是真正的发展观,健康的、成熟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就要求经过高校加工出来的应是优质的或者说是合格的“产品”。这种优质或者说合格产品的输出实际上主要是以在校学习的一系列课程为保障的,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出发,课程建设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它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此背景之下,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大多遵循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把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于精品课程建设。如今,一个包含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面,惠及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建设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六个方面内容,是一项系统的质量工程,在建设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设计要适当,不应盲目追求课程建设的数量。各门课程都建成精品课程的目标固然不切实际,即使按照开设课程总数人为地设定一个比例也未见得合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每门课程从体系建立、逐渐完善、教学实践的不断调整到日趋成熟,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建设周期也会有所差别,人为设定的建设周期未必与教学规律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强求一律就难免出现“揠苗助长”的“催熟”问题,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没有多大益处。精品课程建设重在建设,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比简单设置数量指标要科学、合理得多。
第二,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正确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提高教学效益,改进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上的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整合师资队伍等,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课程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质量工程”很显著的一个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为此,在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重视教学课件制作质量和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只是手段,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要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对技术的强调和应用必须以教学规律为基础。基于网络的教学课件在整个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起的作用是独特的,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网络环境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有限的课堂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但体验思想的力量、思维的逻辑性、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非知识因素并非技术的特长,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能忽视。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者,对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与弱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人和技术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素质的常态性工作,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下大力气创造一个适合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品课程建设环境。在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有规划、制度、配套措施都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及服务教师、有益学生的原则,通过实实在在的,而非追求轰动效应的具体工作,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主要靠教师。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管理就是创造环境与提供服务,没有一个符合教学规律、宽松有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的环境,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切实的效果。
第四,精品课程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特色课程就是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上独具特点的自主课程,它与学校特色紧密相关。精品课程首先应是特色课程,特色是基础,精品是提升。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上要把现有的特色课程去粗取精,将特色做强做大做深,做成精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总之,长期积累和不断发展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原动力,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创建精品课程的核心,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建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