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
2012-06-15李霞张玉清
李霞 张玉清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都是属于冠心病中重症类型,并且是患者心源性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1]。因此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就显得尤为必要其中缓解患者的疼痛史诊断的关键之一,因此本文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观察硬膜外麻醉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为连续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在我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53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61.25±5.23(41-70)岁,所有患者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2],主要的临床表现为:①在近一个月内疼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持续时间都有所加重和延长;②硝酸类药物缓解作用明显减轻;③因较轻负荷引起的新发心绞痛;④休息状态下就可引起心绞痛。排除标准为:①年龄大于70岁;②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③近一个月内有手术史;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随机分为两个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有27例患者,对照组有26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无论是年龄、性别还是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包括卧床休息等对症治疗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用药方法为5mg。治疗组的患者在一般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硬膜外麻醉疗法,硬膜外麻醉的方法为在T1-T5之间的任一椎间隙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入布匹卡因30mg阻断相应的神经节,并且将导管留置48小时,然后根据麻醉平面判断是否再追注布匹卡因。
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胸痛缓解情况,心率、缺血时间和缺血次数进行观察。
4.疗效判定显效:患者胸痛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自感胸痛程度较之前有所缓解;无效:胸痛无缓解甚至恶化。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5.统计学分析本文采用的软件分析包为SPSS 11.0,数据以(±s)的形式表示,胸痛之间的比较采用的是t检验,收缩压等指标的比较采用检验,我们认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患者胸痛缓解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胸痛缓解情况(n)
表1 患者心率等指标的组间对比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因呈现多样性特征,主要的改变是由于炎症等因素导致患者血管中的稳定斑块变为不稳定斑块并且导致破裂出血引起冠脉内血液突然减少或者中断所致[3],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和介入治疗等[4],但是有报道发现硬膜外麻醉对缺血性心脏病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分析其效果可能与硬膜外麻醉抑制了心交感神经的作用,从而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且提出硬膜外麻醉应该采用的是短、中期方案才较为安全,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治疗组中的胸痛情况缓解程度(有效率81.48%)要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9.23%),这可能与患者的血流再灌注之后,局部的乳酸等酸性物质和多肽类物质减少,从而阻断其刺激自主神经的功能有关。治疗组的心率,缺血时间和缺血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这些都说明了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流,控制心率,减少患者的缺血范围,与尹洪银等报道的硬膜外麻醉在冠心病急腹症的治疗中的疗效相一致,都证实硬膜外麻醉能够提高心肌的供血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是因为本研究的样本量还不够大,对于硬膜外麻醉治疗的不良反应未能观察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观察来验证其治疗的安全性。
总之,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流供应,从而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目的。
1 李宁,熊英.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01 -803.
2 柴碧云.心理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8):96 -97.
3 高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新医学,2004,35(9):520-521.
4 李大军,陶贵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1):67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