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等
2012-06-14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选自《唐宋诗词集》)
卜算子·五日
纳兰性德
村静午鸡啼,绿暗新阴覆。一展轻帘出画墙,道是端阳酒。
早晚夕阳蝉,又噪长堤柳。青鬓长青自古谁,弹指黄花九。
(选自《纳兰性德诗词集》)
诗词包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将原名“圣俞”改为“尧臣”,立志要做一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在仕途上极不得意。因此,他怀着无限悲愤、苦闷和渴望的心情,写出了大量激动人心的诗篇。当时,他在诗坛就享有盛名。他和苏舜钦齐名,被称为“苏梅”。他和欧阳修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诗言志。”《五月五日》一诗写端午,怀屈原,借屈原不容于世道而自沉汨罗江的遭遇以抒发诗人的“不遇”情怀。首联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遭遇起笔,写楚人对他的同情和痛心,流露出无尽的哀伤之情。颔联对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无奈的结局,蕴含了诗人多少的不平与愤怒。颈联紧承而来,状写人们对屈原生前遭遇的抱憾,对屈原身后遗踪的追念。至此,对于昏君、奸臣的谴责,对于屈原的同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饱含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尾联跳出史实的述评,转向碧水青山的描写。诗人怅望沅江、湘江山水,追思先贤英灵,联想自身遭际,复杂的情感寄寓在山水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全诗咏史、写景,一气呵成,形象具体,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名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是清初著名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家。其词或写男女之情,或写朋友之谊,或写扈从之苦,或写怀古之思,真实自然,清新绮丽,先后结集为《侧帽词》《饮水词》。其词在当时已广为流传,有诗描述:“家家争唱饮水词。”
这首词以“五日”为题,写端午节的乡村小镇之景象,既是一幅风景画,又是一幅风俗画。上片写端午景象,由村子写到小镇,写乡村午后鸡鸣之声,满树浓荫之景,写小镇酒旗招展之貌,端阳饮酒之俗。下片寫节序变化,由端午写到重阳,写蝉噪,写堤柳,写夕阳,由景联想到人,由景生发出情。
全词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又颇有韵味。描写鸡鸣、蝉噪,简笔勾勒,绘声绘色,意象鲜明,画面独特。词中还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一是以声写静。乡村午后鸡啼,绵长悠远,使村子更显宁静;“蝉噪林逾静”,同样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二是动静对比。上片几声鸡鸣衬出一片安宁静谧之境,表现的是词人内心的暂时安宁;下片由夕阳蝉鸣催生了烦躁的情绪,则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波动不安。
借景抒情也是这首词的一个特点。全词写景,固然表现了乡村小镇静谧、恬静的自然之境,不乏鸡啼、蝉鸣的诗意,但鸣蝉声声,从早到晚,从夏到秋,不免令人烦躁,词人的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于是生发了时序变换之快的感叹:弹指之间,刚才还是端午,眼前已到重阳,让人不禁产生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愁绪。词人为何感慨呢?这是否只是词人的一些闲愁呢?联系词人自身的境遇,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壮志难酬之叹。词人出身显贵,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少年就有经邦济世的志向。但他从22岁出任三等侍卫,一直到死,也不过是个一等侍卫。侍卫虽然接近皇帝,地位显要,但不是治国安邦的官。担任这种职务显然不合他的志向,不能让他满意。所以,他常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好友顾贞观也说他:“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付;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金复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