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2012-06-14陈文智
陈文智
(广东省兴宁市石马卫生院,广东 兴宁 514500)
随着生活方式、环境的改变,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逐年增多。目前,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1.2亿,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约3000多万。现将笔者采用中医方法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就诊的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60例患者均为急性发病,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血清总胆红素﹥17.1 μmol/L,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 18例,女性 12例;年龄 13~47岁,平均年龄 35岁。对照组30例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4~48岁,平均年龄36岁。治疗组甲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21例;对照组甲型肝炎10例,乙型肝炎20例。两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抗病毒、保肝治疗,同时注意清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及蛋白质,能量不足者静滴补充葡萄糖,适当卧床休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基本方为茵陈 30 g,生栀子 15 g,大黄 5 g(后下),黄柏 15 g,车前子 10 g(包煎),茯苓 15 g,滑石 15 g,甘草 10 g。 食少纳呆、大便溏稀者加白术、薏苡仁;肝郁气滞者加延胡索、郁金;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发热、寒热者加黄芩。用法为成人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儿童酌情减量。同时给予针刺治疗,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发热者加外关、曲池,胁痛者加期门、支沟;恶心呕吐者加内关、内庭。穴位表面皮肤常规消毒后,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2次,每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肝脾大小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肝区无明显疼痛。有效:临床表现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肝功能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临床疗效相当(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总胆红素(μmol/L) 谷丙转氨酶(U/L)治疗组 治疗前 160.16±83.36 25.33±10.61*△(n=30) 治疗后 630.69±20.75 35.77±11.22*△对照组 治疗前 158.57±80.33 22.18±8.56*(n=30) 治疗后 635.01±17.25 32.62±10.27*
3 讨 论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与中医学的“阳黄”类似[2],病因机制是瘟疫时邪、饮食不洁、疏泄失常、脾失健运、浸于脾胃,热因湿阻而难清,长期湿热熏蒸,患者面部肌黄。临床上笔者采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此方能缓解黄疸症状,降低转氨酶,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肿胀,改善肝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针灸的治疗机制在于扩张血管、肝胆管,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和神经功能。中医辨证取穴的原则为选用肝、胆、脾、胃经,取行间、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为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要穴。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针刺以利清肝利胆。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健脾运动之功。临床观察,针刺治疗患者精神不振和食欲减退症状明显改善。针刺三阴交属脾经,有健脾利湿退黄作用,对湿重患者疗效较好。对于黄疸指数较高的患者或经过治疗黄疸指数下降缓慢的患者,针刺主穴的同时配合胆俞及阳纲,治疗3个月后黄疸指数明显下降。说明这些穴有利胆退黄作用。本文中治疗组有效率达96.67%,还有2例患者针刺时紧张,情绪极度不稳定,影响肝气调理,恢复缓慢,没有达到理想疗效。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经过3个月治疗后谷丙转氨酶仍在100 U以上者,还有些患者虽然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指数也恢复正常,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波动幅度大或反跳回升者恢复较慢。对于上述患者的治疗,笔者需进一步研究针刺的取穴和手法。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但中医对此病的分型与客观检测指标关系仍存在很多问题,面临挑战。
[1]王春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0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3):70-71
[2]宓余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2001,24(1):19-21
[3]章华光.以改善微循环为主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6,4(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