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学者:纾解中日困局

2012-06-12韩飞黄译纬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36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新闻周刊钓鱼岛

韩飞 黄译纬

随着中日综合国力的扭转和国际形势变化,两国回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初期的友好状况已经很困难。但长期来看,到中国综合国力超过日本,并且日本人习惯了这种状态时,中日关系就会缓和。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邻却并不亲近。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交集让中日围绕一方海岛的争端迅速演变成两国的对立。

中日邦交正常化毕竟跌宕起伏地走过40年。面对难解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还有未来的抉择,中日两国应如何纾解当前的困局?《中国新闻周刊》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時殷弘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江永。在学者的声音中,可以呈现中日关系的深层纠葛与出路。

三大共识不能被冲击

中国新闻周刊:中日双方围绕历史和主权等核心问题的争辩几乎从未终止,但中日又这样跌宕地走过40年,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中日关系40年的正常化历程?

高洪:中日是邻国。邻国搬不走,只能面对。中日经历了两千年友好,五十年不幸。两国充分认识到只有和平共处、战略互惠才能实现互利双赢。在处理两国关系问题上,注重和维护大局的人是中日关系平稳发展的“支点”。

刘江永:日方在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时,在侵略历史、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上都同中方达成共识。中日两国都认识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两国的需要。这40年来,民间的交往和友好也是支撑中日友好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政冷经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日关系的“二元”常态,中日之间除经济交流外,还有无共同利益点?

高洪:中日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有一致性,经济发展互补,在历史文化渊源和价值观深处也有相通的东西。如果这些因素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稳定中日关系。但前提是中日两国必须相互认识对方以及彼此的重要性。

时殷弘:如果中日双方能够遵循中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中日关系可以健康发展。但双方关于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三大共识不能被冲击。一旦最基本的三大政治基础被冲击,双方的其他交流也势必受到冲击。

纠结的利益:日本何去何从?

中国新闻周刊:日本国内政党政治对中日关系有何影响?是否可以说日本国内选举绑架了中日关系?

高洪:自民党通过长期的磨合试错,有一套处理与邻国外交问题的章法,政策上有历史纵深和连续性。比如,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虽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很强硬,但又能抓住与中韩经济合作的机会。

2004年,7名中国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小泉没有采用国内法判罚或扣押中方人员,而是“强制遣返”。这样小泉在国内也找到了面子。这种外交套路比民主党新生代技高一筹。

民主党的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来自老自民党,主张同亚洲国家改善关系,减少对美国依赖。但民主党内错误地吸取了鸠山与中国亲近的教训,大幅转向美国。但美国不可能为日本得罪中俄等国,民主党少壮派的强硬外交已在实践中碰壁。

时殷弘:目前,在野的自民党跟小泉纯一郎以前相比,无论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民族主义行为,以及亲美立场方面,都要右倾得多。除了选举之外,日本在领土争端中一惯的蛮横态度也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

刘江永:民主党和自民党的内政外交政策大同小异。民主党执政后,执政基础薄弱,缺乏经验。加之外务省和防卫省发言决策权的上升,部分强硬派坚持钓鱼岛主权“争议”不存在。这造成一旦中日之间发生钓鱼岛争端,外交应起到的作用消失。日本右翼利用钓鱼岛争议煽动民族情绪,钓鱼岛问题迅速演变为两国民众间的对立。

中国新闻周刊:野田政府试图在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上脚踩两只船。两个自贸协定有无冲突?

高洪:试图脚踩两只船,反映了日本的纠结。日本既要直面亚洲邻国发展的机遇,又要考虑到美国给予的战略空间。我们期待日本国内理性的声音。因为东亚的发展最终只能靠其成员国家来解决。在实际操作上,中日韩合作比TPP更实际,TPP是美国全球战略构想的一部分,不会很快迈出实际步伐。

刘江永:美国提出TPP,但日本加入后,其农业发展会面临危机。即便日本出口企业支持加入TPP,但野田政府只是托辞研究,没有迈出实际步伐。日本未来会思考自己的经济基础在哪里?中国的选择应多元开放,哪个合作体制有现实意义就加入哪个。

美国的两手策略

中国新闻周刊:东亚的三场岛屿争端(日韩“独岛”争议、日俄北方领土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牵动了本地区国际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高洪:国家间关系是立体、多层面的问题。外交格局不是针对某个国家,而是与外部世界的总体平衡与联系。9月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参加联合国大会时,要提出日本和邻国外交的措施。这体现了日本现在的困境,但措施能不能取得成效,最终要看日本的诚意。

时殷弘:这几场东亚岛屿争端的主角都是日本。这些争端中,都体现出日本采取的顽固姿态。这几场岛屿争端中,最危险的是中日钓鱼岛争端,包含军事对抗和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底,美国宣称重返亚太,美国防长帕内塔9月访华提“再平衡”。日本则期望加强日美同盟,中国该怎样应对美日的战略转变?

高洪: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都有其基础,美日合作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日本的国家利益不是要给美国当助手。美国政策随着中国的发展可能有变化。帕内塔此次访华说辞较为温和,还提出中美军事演习。当然中国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美国的两手策略和日本的期待并不一致。

时殷弘:美国的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日本右翼窃取钓鱼岛。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没有宣布钓鱼岛主权归日本,美国也非常担忧中日可能的军事冲突。中国可以争取美国,限制日本的一意孤行。

刘江永:美国的对外战略模式是通过军事优势获取其世界领导地位。美国的战略模式不改变,不可能理想地解决东亚的问题。中国要认清美国态度的复杂性,不要受外部干扰,坚持稳步前行。

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再破冰

中国新闻周刊:根据中日两国共同实施的“中日共同舆论调查”,中日两国都有8成公众对彼此“印象不好”。中日民间的互动问题何在?

高洪:中日邦交正常化初期有一段“干杯外交”,但那时国家关系并不成熟,只是有共同利益牵动。如今历史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发展让日本警觉。日本右翼转移国内矛盾的目标就是中国。

认识多了,冲突也多了,国际形势也出现变化,回到邦交正常化初期的友好状况不可能。但长期来看,中日综合国力目前处在扭转期。到中国综合国力超过日本,并且日本人习惯了这种状态时,中日关系就会缓和。

中日关系全面改善单靠政府间的政治文件是远远不够的,两国关系的根本改善取决于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接受。民间关系的改善将给两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根本基础、约束和规范。

时殷弘:目前中日关系的困局主要源于日本政府的恶劣态度,阻碍了中日友好交流。很难期待中日关系有全面的恢复和发展。我们还是寄希望于日本的公众理解,认清右翼的所作所为,还要耐心地向日本公众宣传钓鱼岛的真实情况。

刘江永:钓鱼岛争端对中国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挑战是,周边国家可能联合美国牵制中国。机遇是,日本首先挑起事端,海监船、渔政船有了执法作业的理由。对于中日关系,中国人要把钓鱼岛为什么在法理和历史上是属于中国的相关依据,不断地、全面细致地向日本公众做长期不懈的说明。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新闻周刊钓鱼岛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新媒体时期女性新闻周刊的发展之浅见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钓鱼岛问题溯源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钓鱼岛主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