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水稻种质资源发掘

2012-06-12黄凤宽黄所生吴碧球韦素美

植物保护 2012年4期
关键词:白背飞虱稻种孟加拉

黄凤宽, 黄所生, 吴碧球, 韦素美

(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 530007)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褐飞虱在我国的暴发频率、发生面积及为害程度显著增加[1],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2-3]。2005年以来,褐飞虱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暴发为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4-8]。近十几年来,白背飞虱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水稻产区的暴发频率逐渐增加,为害面积逐渐增大[9-10],特别是在种植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上升,为害日趋严重[11]。因此,有效控制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危害是当前水稻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广谱抗虫品种是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经济有效的措施。广谱抗源的发掘是选育广谱抗虫品种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标准苗期群体鉴定法对383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白背飞虱的抗性筛选,以期从中发掘出一批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供育种部门进行广谱抗虫育种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验研究的水稻种质资源共383份。所用褐飞虱为室内用水稻品种‘Mudgo’饲养的生物型Ⅱ和用‘IR36’饲养的孟加拉型;白背飞虱为田间采集后在室内用感虫品种‘TN1’饲养。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2008年5-9月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玻璃网室内进行。将经浸种催芽的供试品种播在48cm×35cm×3cm白瓷盘中,每盘播12个品种,其中,待测品种资源10份、抗虫对照和感虫对照各1份。每品种1行留20苗,按随机区组设计。测定褐飞虱生物型Ⅱ的抗虫对照品种为‘IR36’或‘ASD7’,感虫对照品种为‘TN1’;测定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虫对照和感虫对照品种分别为‘Rathu Heenati’(RHT)和‘TN1’;测定白背飞虱的抗虫对照和感虫对照品种分别为‘Rathu Heenati’(RHT)和‘TN1’。

当秧苗长至3叶期时,按每株苗接入褐飞虱生物型Ⅱ或孟加拉型1~2龄若虫5头,白背飞虱1~2龄若虫8头。待感虫对照(‘TN1’)稻株枯萎后7~10d,参照国际标准[12]进行逐株定级(共分为9级),最后计算各品种的平均受害级别,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受害级别=∑(每个受害级别的株数×相应受害级别)/总株数。

平均受害级别:1.0~1.9为高抗(HR),2.0~3.9为抗(R),4.0~5.9为中抗(MR),6.0~7.9为中感(MS),8.0~9.0为高感(HS)。

2 结果与分析

383份水稻种质资源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结果见表1。本研究共获得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水稻种质资源107份。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白背飞虱均具有抗性的稻种资源共计58份,占抗性鉴定总数的15.14%。其中,仅‘IR13240-53-6-3-3’高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中抗白背飞虱,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0.93%;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12份,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11.21%;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中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27份,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25.23%;中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3份,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2.8%;中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中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15份,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14.02%。对褐飞虱孟加拉型、褐飞虱生物型Ⅱ和白背飞虱均具有抗性的稻种资源共计49份,占抗性鉴定总数的12.79%。其中,‘IR9708-51-1-2’抗褐飞虱孟加拉型、高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IR54751-2-44-15-24-2’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和生物型Ⅱ兼高抗白背飞虱,‘520047’抗褐飞虱孟加拉型、中抗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IR39334-31-2-2-2’中抗褐飞虱孟加拉型、高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中抗白背飞虱,各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0.93%;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和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5份,分别是‘IR13240-82-2-3-2-3-1’、‘IR54751-2-34-10-6-2’、‘IR74’、‘IR71718-161-2-2-3’和‘IR72101-8-1-2-1-3-3’,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4.67%;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和生物型Ⅱ兼中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18份,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16.82%;抗褐飞虱孟加拉型、中抗生物型Ⅱ兼中抗白背飞虱,中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和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各2份,各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1.87%;中抗褐飞虱孟加拉型、抗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4份,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3.74%;中抗褐飞虱孟加拉型、抗生物型Ⅱ兼中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6份,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5.61%;中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和生物型Ⅱ兼中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8份,占抗性稻种资源总数的7.48%。

表1 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水稻种质资源

续表1

3 结论与讨论

我国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混合发生,近年来感虫杂交稻大量种植,直播、抛秧等种植方式的逐步推广,气候的变化及早、中、晚稻混合种植等栽培制度均为境内外白背飞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从而增加其种群数量,导致白背飞虱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水稻产区为害日益严重[13-15],特别是在种植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地区,白背飞虱为害日趋严重[11]。因此,采用抗虫品种控制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时,最好选用同时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本研究筛选出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水稻种质资源107份,为选育抗这两种害虫的水稻品种提供很好的抗源。

目前,我国已发掘出一大批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种质资源[16-25],但这些已报道的种质资源中绝大部分仅研究了其对褐飞虱或白背飞虱各自的抗性,仅本课题组与本院品资所野生稻组合作对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野生稻进行发掘[26],但上述研究均未涉及水稻种质资源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兼抗白背飞虱方面。我国田间褐飞虱生物型以Ⅱ型为主[27-29],但致害性更强的褐飞虱孟加拉型也占一定比例[30-31]。本研究发掘的58份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及白背飞虱具有抗性及49份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生物型Ⅱ和白背飞虱具有抗性的稻种资源,在选育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白背飞虱水稻品种时,可作为亲本选用。对这些广谱抗虫稻种资源的抗虫机制及抗虫遗传规律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程遐年,吴进才,马飞.褐飞虱研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

[2]黄金水,黄荣华.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1,13(4):43-50.

[3]刘芳,傅强,张志涛,等.稻褐飞虱田间种群不同世代致害性检测[J].江西农业科学,2003(6):55-57.

[4]程家安,祝增荣.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6,32(4):1-4.

[5]刘家成,缪勇.2005年安徽省水稻褐飞虱大发生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4):34-37.

[6]王彦华,王鸣华.近年来我国水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25(2):49-54.

[7]肖晓华.秀山县2007年褐飞虱发生特点及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08(2):48-49.

[8]王华生,林作晓,唐洁瑜,等.广西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演变规律及原因分析[J].广西植保,2009,22(1):27-29.

[9]周群喜,姜海洲.1991年洪灾后稻飞虱大发生[J].植物保护,1992,18(1):15-18.

[10]汤金仪.1991年稻飞虱大发生及其原因浅析[J].病虫测报,1992,12(2):16-20.

[11]Heinrichs E A,Rapusas H R.Levels of resistant to the whitebacked plant hopper,Sogatellafurcifera(Homoptera:Delphacidae),in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1983,12:1793-1797.

[12]李青,罗善昱,师翱翔,等.我国褐稻虱生物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4,7(3):89-95.

[13]汤金仪,胡伯海.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4(2):3-5.

[14]Buttery R G,Ling L.Corn leaf volatiles:Identification using Tenax trapping for possible insect attractant[J].J Agric Food Chem,1984,32:1104-1106.

[15]Guerin P M,Städler E,Buser H R.Identification of host plant attractants for the carrot fly,Psilarosae[J].J CheMEcol,1983,9:843-861.

[16]林抗美,傅丽辉,赵可宇,等.国际稻抗褐飞虱鉴定圃试验简报[J].福建省农业学报,1987,2(3):81-83.

[17]谭玉娟,张扬,潘英,等.广东地方稻种资源对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1990(6):35-38.

[18]顾正远,史阿宝,张长平,等.稻种资源对两病两虫抗性评价及利用[J].作物品种资源,1991(1):28-31.

[19]李青,罗善昱,韦素美,等.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材料的抗虫性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1992(6):268-271.

[20]李西明,刘光杰,马良勇,等.水稻抗白背飞虱的资源发掘及其抗性遗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6,10(3):173-176.

[21]韦素美,罗善昱,黄凤宽,等.广西水稻新品种对褐稻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评价[J].广西农业科学,1998(5):238-239.

[22]韦素美,黄凤宽,罗善昱,等.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材料对稻褐飞虱和稻瘿蚊的抗性鉴定[J].植物保护,2004,30(3):24-26.

[23]陈建明,俞晓平,程家安,等.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筛选及评价[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6):573-576.

[24]程正新,黄凤宽,韦素美,等.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材料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2007,38(2):159-161.

[25]姚亮,覃春华,卢鹏,等.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J].植物保护,2009,35(6):139-141.

[26]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稻虫组,品资所野生稻组.野生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J].昆虫知识,1992(1):5-7.

[27]李青,罗善昱,韦素美,等.广西褐稻虱生物型研究初报[J].广西农业科学,1991(3):29-31.

[28]张扬,谭玉娟,陈峰,等.广东褐稻虱生物型普查与监测[J].广东农业科学,1991(2):22-25.

[29]陶林勇,俞晓平,巫国瑞.我国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初报[J].中国农业科学,1992,25(3):9-13.

[30]李青,罗善昱,韦素美,等.褐飞虱生物型的监测和控制对策[J].昆虫学报,1997,40(S1):139-146.

[31]黄凤宽,罗善昱,韦素美,等.褐飞虱生物型的监测及其对鉴别品种致害性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5):427-431.

猜你喜欢

白背飞虱稻种孟加拉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孟加拉 难民
泥石流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