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没有赢家
2012-06-11邵乐韵
邵乐韵
贝尔谢巴,一名男子从邻居房屋的废墟中走过。不久前这座房屋被巴勒斯坦发射的火箭弹击中。
埃及开罗的谈判桌上,哈马斯和以色列一边互相撂狠话,一边达成了停火协议。11月21日晚21时,协议正式生效。
当晚,死寂的加沙城又活了过来,躲在家中数日的人们纷纷涌上街头,拥抱,呼喊,感叹自己还活着,欢庆暂时的和平。
国际社会也松了一口气——持续8天的猛烈交火,造成至少162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半数以上是平民;以色列方面,4名平民和1名士兵死亡——但至少,情况没有变得更糟。
然而各方心知肚明,停火不意味着和平。2009年初的一纸协议,让加沙熬过了四年无大战事;这回模棱两可的说辞,又能坚持多久?
殇城
11月10日左右,哈马斯发向以色列的火箭弹明显增多。14日,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地带发起代号为“防务支柱”的军事行动,一出手就定点清除了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的首领艾哈迈德·贾巴里——有以军方人士证实,根据精确情报,他们准备了数月。
不管是哈马斯有意挑衅,还是以色列借机发挥,随之而来的交火,让人不免联想到2008年底到2009年初以方发起的“铸铅行动”。
新华社记者陈序16日进入加沙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他所熟悉的模样:街上空空荡荡,到处是残破的楼房,空气中扬着灰色粉末,偶尔有几个当地小孩在轰炸过后跑出来把街道当足球场。不时有爆炸发生,哈马斯的火箭弹射向以色列,后者则回以数倍烈度的反击。陈序说,“导弹在我们住处附近爆炸,整个房间都跟着晃动,我站在窗前看,一股气浪就扑面而来。”
在与以色列南部交界的加沙地区,巴勒斯坦平民尤其惶恐。每次听见以色列的导弹在家附近爆炸,6岁大的男孩穆罕默德就会问母亲Umm Jihad,“我们会死吗?”“孩子们吓坏了。穆罕默德不肯吃东西,我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因为太害怕了,他每隔10分钟就要问我们是不是会死。”Umm在电话里对法新社的记者说,“他说不想回学校,因为怕有去无回,或者回来以后发现家里人已经不在了。”
家里的玻璃窗震碎了,门倒了,Umm决定全家转移到加沙南部的Khan Yunis,她母亲的亲戚在那里。虽然在这块地形狭长、总人口约160万的地带,没有什么地方是绝对安全的,老百姓们也没有防空洞可以藏身,但Khan Yunis的情况相对边境城镇好很多。
43岁的Suhaila Nouri住在加沙北部的Beit Lahiya,在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之后,不得不离家。“(夜里)爆炸声极响,好像就在我家里发生。我坐在那里,等死。”第二天早上,她发现自家花园里到处是碎片残砖,决定搬到城里兄弟家,避不开空袭,总比挨着边境好——万一以色列出动地面部队呢?
40岁的Maysa Shanti一家住在加沙西北部,他们的公寓后面有一个哈马斯训练营,那里自然遭到了以军的猛烈轰炸。Maysa带着家人投奔城里的亲戚,日夜的轰炸让他们已经几天睡不好觉,疲惫不堪。亲戚家里也能听到轰炸声,大家能做的就是互相安慰。
以色列军队通过飞机向加沙地带北部及东北部抛撒阿拉伯语传单,警告当地居民迅速离开自家房屋,向加沙城中心逃难。哈马斯所在的内政部大楼所在地被反复炸了好几遍。
没有亲戚可投奔的家庭,收拾起简单的细软,骑着摩托或赶着驴车,慌乱地躲进联合国在加沙城内开设的几处学校。操场上,小孩子们坐在行李上互相抱着伤心地哭,头顶上空是火箭弹飞过后留下的白色痕迹。
随着冲突升级,死亡数字每天在攀升,陈序和同事吕迎旭在医院看到不断有尸体运来,其中不少是儿童。“他们不仅仅是数字,而是和我们一样灿烂的生命。”陈序说起最悲惨的画面之一,是被以色列锁定藏有哈马斯成员的大楼遭到轰炸,11人死亡,其中8个是1个母亲和7个孩子——他们这家人,仅父亲和1个儿子恰巧外出幸免于难。
巨大的悲恸中,复仇情绪更容易被煽动。数百人的送葬队伍抬着棺材向清真寺三四公里以外的墓地行进,激动的人们边哭边喊,“以色列去死”,“美国去死”。
20日,以色列方面证实,有3名巴勒斯坦记者在以方发动的空袭中丧生,这些人之所以成为袭击目标,是因为他们与哈马斯武装分子保持着密切联系。
陈序说,其中两名遇袭记者是隶属于哈马斯的阿克萨电视台记者,前一天在跑采访过程中还与他们有过简短交流。这两个记者乘坐的汽车被以色列导弹击中后爆炸,清理现场时人们发现尸体已焦黑,难以辨认。
停火
21日晚,在埃及、美国斡旋之下,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巴勒斯坦方面统计,以色列发动“防务支柱”军事行动期间,空袭加沙地带1500多次;以方则确认,巴方武装向以发射将近1400枚火箭弹。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认定停火是正确选择,但暗示,如果巴方违反停火协议,以方将回以更严厉打击;参与谈判的哈马斯领导人迈沙阿勒说,如果以色列遵守停火协议,巴方将遵守,“如果它(以色列)不遵守,我们的手随时按住扳机”。
这份停火协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以色列停止对加沙海陆空军事打击,停止对加沙人员的定点清除行动;第二,加沙武装派别停止一切针对以色列的敌对行动,包括停止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第三,以色列开放口岸,放松对加沙居民以及货物进出加沙的限制。
以色列要求,作为主要调停人,埃及要监督哈马斯不再发射“黎明-5”(Fajr-5)型远程火箭弹、并且采取措施防止武器从伊朗运入加沙。
协议生效前,巴以双方似乎发动“最后一轮攻势”,加沙城数次响起爆炸声,以色列南部受到多枚火箭弹袭击。晚9时后数小时内,局势趋于平静。
9点刚到时,加沙的街头还是没人敢出來。又过了一会,哈马斯的人拿着AK47朝天鸣枪表示庆祝,枪声很快响成一片,躲在建筑物里压抑了一周的人们蜂拥而出,释放情绪。陈序回忆,“当时的场面非常感人,有人在街上撒糖果——一般过年或结婚才这么做;清真寺的大喇叭里大声赞美着真主;年轻人欢快地跑来跑去,敲起手鼓等乐器边跳边舞……”一个巴勒斯坦年轻人一脸激动地拉住陈序,从内口袋掏出巧克力塞给他,说“谢谢你们,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陪着我们”。狂欢一直进行到深夜。
第二天,加沙路面堵车了,商店开始营业,ATM机前也有人排队取款了。一位加沙居民向美联社表达了停火给他带来的喜悦:“今天不一样,早晨咖啡的味道都不一样,我感觉将有新的开始。”陈序和吕迎旭赶到联合国开设的学校,看到避难的人们又开始匆匆忙忙地打包准备回家,脸上的表情与之前的哭哭啼啼截然不同。
“这次围绕加沙地区的外交斡旋显示了阿拉伯变局以来给中东地区带来的深刻变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说,四年前加沙被以色列围得死死,周边阿拉伯国家没有采取实质性动作;但此次阿拉伯世界纷纷表示了对巴勒斯坦的支持,向以色列施压:以宣布采取军事行动当天,埃及总统穆尔西发表了对以态度强硬的讲话表示谴责;16日,正在加沙地带访问的埃及总理甘迪勒在记者会上表示,埃及不会“对加沙发生的悲剧”袖手旁观;17日,突尼斯外长阿布德萨勒姆访问加沙;18日,阿拉伯国家联盟代表团前往加沙;卡塔尔酋长哈马德·阿勒萨尼、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也飞赴开罗,参与商讨……
李绍先认为,正是在强烈压力之下,促成了巴以的停火协议。这和四年前以色列严厉封锁加沙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在埃及起到斡旋主导的同时,美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一方面在国际压力谴责以色列滥用武力的时候,美国不能明显偏帮,不然会外交失分;同时,奥巴马第二任期仍将强力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这个当口如果中东战事扩大,将严重干扰美国的战略布局。所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急赴中东灭“火”。
明火既灭,外界对停火协议的持久性却不乐观。短短一页纸,用词模糊,恐怕难以承受和平之重。李绍先举例,就开放加沙口岸让货物和人员流动而言,巴以双方存在认知上的不同,加之协议缺少具体的条款,因而加沙地带的生存环境仍然没有质的变化。
没有赢家
在本次行动期间,以色列去年部署的“铁穹”火箭弹拦截系统彰显了威力,至少成功拦截了421枚火箭弹,成功率达到90%。“有了‘铁穹,以色列政府拥有更大回旋余地,不必像上次那样升级至出动地面部队——地面行动是直接造成巨大平民伤亡的原因。”李绍先分析。
“铁穹”系统是在美国资金援助下,由以色列国有军工企业拉斐尔国防系统公司研发的,主要用于拦截“喀秋莎”和“卡桑”等射程在5至70公里的火箭弹。在侦测到火箭弹来袭后,“铁穹”系统能在不到一秒时间内根据弹道、天气等条件综合测算,判断火箭弹落点,只对射向城镇等有价值目标的火箭弹实施拦截,对打在空地的则不予拦截,就是说,经判断不构成威胁的火箭弹,“铁穹”会对其置之不理。
以色列政府官员透露,部署“铁穹”系统花费巨大,此次持续8天的暴力冲突耗资2500万至3000万美元,“不过,这笔钱花得很值!”此番哈马斯的火箭弹首次打到了七八十公里外的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表明其手中掌握的武器已有所升级,若无“铁穹”这层金钟罩,极有可能会有更多来自加沙的火箭弹落入特拉维夫等人口稠密的地区,造成更多以色列人员伤亡。
11月 26日,加沙地区,巴以停火,学生重返校园做出胜利的手势。 图 /IC
而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来说,明年1月即将迎来大选,此番定点清除哈马斯首领、摧毁哈马斯弹药库的军事行动,可为其大选期间夺票做铺垫。以色列《国土报》分析称,清除贾巴里对内塔尼亚胡的意义犹如美军击毙本·拉登之于奥巴马。
其实,阿拉伯变局之后,周边各个国家出现政治伊斯兰化倾向,同时政治碎片化,即中央政府掌控能力下降,这让以色列更加关注自身安全环境。前不久刚访问过以色列的李绍先说,一年前,以色列人谈论的主要议题是伊朗;如今,以色列的安全四面受到威胁:通往加沙的走私地道有从伊朗输入的导弹;黎巴嫩真主党蠢蠢欲动;埃及政权更迭,埃以之间的和平条约受到动摇,西奈半岛的伊斯兰激进势力横行;叙利亚局势风雨飘摇,11月上旬叙境内发射的迫击炮弹还落入戈兰高地以色列控制区……所以,选民需要一个维护以色列立场和保护居民的领导者。
另外,李绍先认为,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打击也暗含着对巴勒斯坦坚持要在11月29日向联合国递交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申请的恼火。去年巴“入联”未获成功,但一定程度上获得联合国多数成员国支持。今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重提入联申请,再次让以美不安,所以一方面要从国际上着手,要求西方盟国不予支持;另一方面从巴勒斯坦内部做工作,通过财政、援助控制等向阿巴斯政府施压。
从哈马斯方面分析,这个时候对以色列进行“挑衅”,一来是显示自身武装抵抗以色列能力的提升;二來通过强化与以色列的冲突,获取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更多支持,博取国际社会和阿拉伯国家更多的声援和支持。
陈序介绍,过去他所接触的媒体人士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巴勒斯坦人都不喜欢哈马斯,因为他们的领导方式落后,压迫老百姓,甚至手法粗暴——例如此次冲突期间,哈马斯武装人员当众处决6名“巴奸”并用摩托车拖行尸体游街。但是在遭遇了更糟情况——看到以色列的轰炸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后,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巴勒斯坦人也转而支持哈马斯。在联合国学校避难的巴勒斯坦难民更是哭着说哈马斯好,以色列害他们失去家园,而哈马斯用火箭弹保护了当地人。“可以说,加沙地带至少70%的人是支持哈马斯的。”
为了获得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也运用起Twitter等社交媒体与以色列打起了网络战,争取话语权,即便在停火协议生效之后,网络硝烟仍未散去。到24日中午,@卡桑旅的粉丝达4.1万人,@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的粉丝数量达到20多万人。
加沙的博客用户苏里曼认为:“在这场战争里,双方都认为自己会赢。每个人都在表达同一个观点,对方是侵略者,自己是受害者。”
停火之后,以色列和哈马斯各自宣布取得了胜利,但其实谁都不是赢家。协议只是让加沙地区获得一段时间的太平,治标不治本,巴勒斯坦仍要谋求权利伸张,以色列依旧要担心自身安全,冲突不可避免。
以色列政界和军方人士都认为,“防务之柱”的主要目的是为以色列再争取更多的时间,好为下一次冲突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