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不清的国资与民资
2012-06-11李北方
李北方
2008年中央政府以4万亿“救市”以来,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就不绝于耳。由于近一段时间以来热点繁多,这个话题显得沉寂了,但是新近出台的又一轮1万亿投资,很可能再将这个议题带回舆论的中心。
批评“国进民退”的人很多,而国有企业一方的反击很少听到。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这么说过:“我现在清华讲课,一半学生来自非公企业,可以说,我还没听到哪家民营企业骂国有企业,真正骂的是个别学者。”
李荣融此言说明一个问题:国资与民资谁进谁退的问题有被学界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并非都是理性分析。国企一度被描述为效率低下的快化了的“冰棍”,如今盈利能力强了又被认为靠的是垄断,这些大部分也是意识形态优先的塑造。没有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表现的好与坏取决于所有制,现实中也有大量的反例说明国企并非都有垄断优势,处于充分竞争状态的国企也有不少在效率上不输给民企。比如三一重工是民企,徐工是国企,但二者都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表现不俗。
对问题的讨论需要基于现实展开。国有企业本质上已经发生了转变,在改革开放前的时代,国企主要担负社会功能,目的是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安置员工生活。如今,国企作为国家掌握的资本,成了纯粹的利益实体,在逐利和追求资本增值方面与民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了,国资委对国企领导人的考察标准也跟民营企业的标准差不多。
现实中,国资民资之争其实是一种利益驱动的结果,而不是意识形态的作用。如果考虑民资的诉求,那么出发点也不是意识形态化的“自由竞争”法则,而是民资的不满程度有多深。从2010初开始的房地产行业调控,说明政府对民营资本的忌惮不深,对民生和宏观经济健康的关注压倒了对民资利益诉求的关照。另外,从李荣融的话里面也可以看出,民资对政府和国资的不满程度并没有舆论表现出来的那么严重。
对国资进行批评还有另一个视角,那就是回归到国有资本的本质属性。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所以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是否占有垄断利润,而是利润的归属和去向。国资的问题在于模糊了企业所有权的概念,只强调税,而不提租的概念,没有把所获利润以适当的比例上缴国库,而是被截留在企业或直接被利益集团侵占。如果国企上缴红利,且国家把红利用于全民的公共事业,那么國企的垄断完全不足以成为讨论的话题。
而把市场空间留给民资,并非像李荣融所批评的一些学者所说的等同于“藏富于民”。民企的利润不归属民企的所有成员,而是归了老板,民企员工的收入提高和福利改善最终还要靠国家的调控。而把资源型行业拱手交给民资,让老板大发其财,更是鼓励一小部分人侵占全民的利益。
国资民资之争热热闹闹地争吵了那么久,其实还是一笔糊涂账。这告诉我们,如果总执迷于利益算计,真正的问题反而会被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