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英笔蘸硝烟情注盐阜

2012-06-10刘小清盐城市委党史办江苏盐城224005

档案与建设 2012年5期
关键词:阿英盐阜苏北

刘小清(盐城市委党史办,江苏盐城,224005)

义无反顾“北行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文化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因战局的变化,不少文化人相继撤离上海。这时中共党组织决定阿英(钱杏邨)留在“孤岛”,以“风雨书屋”为掩护,出版杂志,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抗战。阿英的活动很快引起汪伪特务的注意,不久,书屋被查封,阿英受到通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在一夜之间为日军占领。面对恶劣的形势,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决定阿英火速撤离。

阿英在上海十多年的经历,将他塑造成为一名革命文化战士。如今要离开这片土地,离开患难与共的战友,舍弃朝夕相伴的万册图书,他真的有些依依难舍。而最令他担心的是,以前都是轻装而行,这次撤离却是挈妇将雏,拖儿带女。当时阿英的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仅11岁。临近1941年岁末,党组织正式通知阿英前往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阿英立刻整理行装,带领全家乘船离开上海。

上海到苏北如果不绕行,行程只需几日。可是,此时日伪重重封锁,关卡甚多,途中迂回辗转,时遇险情。阿英最终抵达盐阜区,竟花了半年多时间。

当阿英风尘仆仆踏上阜宁县境时,在阜宁停翅港新四军军部的代军长陈毅正翘首以盼。7月中旬的一天,阿英终于抵达停翅港军部并与陈毅相见。后来阿英回忆这一情景时写道:“到达苏北后,我才得知,要我去新四军,乃是陈毅同志的主意。我们一家能够安全抵达军部,全赖华中局和陈毅同志多方关照”。

陈毅对阿英的到来欣喜万分。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陈毅说,早在十多年前就读过阿英的作品,对他表示“吾军在文艺及戏剧上反映甚弱,人才如得开展,颇想致力于此。”并希望阿英“留此最好能专事写作”。阿英见肩负指挥全军作战重任的陈毅戎马倥偬中犹能如此重视文化工作,且十分信赖和器重自己,心中充满知遇之情。

从此,阿英与陈毅相互引为知己,经常互相畅抒胸臆。阿英成为军部随意进出的常客。他们相互切磋和交流文学方面的问题和意见,有时话题也拓宽到时局等政治问题。两人常常到“繁星耿耿一河横,丛林静止夜无声”时,才尽兴而归。

抵达盐阜根据地后,阿英心情一直极佳。这除了有陈毅的热情关心外,还与不少故友重逢,其中包括彭康、钱俊瑞、范长江、扬帆、贺绿汀、吕振羽、黄源等。整个苏北根据地以抗战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正轰轰烈烈,蔚然成风。阿英置身其间,呼吸着一种全新的文化气息,怎能不为之激动和兴奋。他内心涌动着一种创作欲,那是他全部情感积淀的待发。

梦萦情牵“宋公堤”

阿英抵达盐阜时修筑宋公堤的工程已竣工一年,但他在所到之处经常听到关于宋公堤的传说以及修筑这个工程中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非常感人。当地一首民谣给阿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想宋公。”“宋公”即阜宁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老百姓将宋乃德与历史上修“范公堤”的范仲淹并提,可见对宋的感情之深。

出于职业的敏感,阿英意识到宋公堤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创作题材。他在日记中有如此记述:

晨,就场中读《新华报》,有于岩《宋公堤》特写一篇,详述阜东筑堤经过,不仅艰苦,且极富于戏剧性,显示我军除对敌伪残酷斗争外,对于自然斗争,亦在无限迫害中开展,颇思设法一阅此次建筑海堤之全部档案,并至阜东考察,并详为访问主要当事人,期能成一大剧本……旋军长来访,余告以《宋公堤》写作计划,彼极同意,并愿予以便利。

陈毅的支持,使阿英信心大增。遂持陈毅介绍信策马前往盐阜行署所在地阜宁岔头,拜访已任行署主任的宋乃德。

宋乃德1926年入党,曾参加山西牺盟会,任潞城县、晋城县县长,1940年随八路军五纵队南下,任供给部部长。苏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他受命出任阜宁县县长。

这次与宋乃德晤面,阿英感到收获颇丰。宋乃德向他讲述了很多修堤的细节,对他的剧本创作很有帮助。此后,阿英又查阅了《阜宁县新志》、《阜宁县水利工程委员会驻滩办事处工作纪要》等资料,丰富了自己对海潮、海啸及海堤的一些感性认识。

1942年底,阿英完成了《宋公堤》剧本初稿。不久,日军对盐阜区实施了第二次大“扫荡”。阿英遂转移海边。反“扫荡”结束后,阿英开始实施他的宋公堤实地考察计划,陪同他前往考察的是长子钱毅。

沿废黄河口向南,阿英终于看到了一道蜿蜒曲折、绵延近百里的土岗。它就像一条卧龙,横亘在黄海之滨,守护着苏北平原。这就是他情牵已久的宋公堤;这就是华中局书记刘少奇直接关注并拍板修筑的宋公堤;这就是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在关键时刻将全师新购军粮接济民工而保证工程竣工的宋公堤;这就是八滩区区长陈振东面对匪徒酷刑,从容正色:“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何憾!”的宋公堤;这就是工程竣工后海啸复至,大堤巍然屹立、民众欢呼雀跃的宋公堤。在宋公堤面前,阿英突然感觉到自己职责的神圣。

阿英准备先写一篇长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改编成剧本。这年9月,洋洋1.5万字的《苏北伟大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一文终于脱稿。这是对宋公堤记述最为详细的一篇纪实文章。正是阿英的这篇长文,使后来者得以详细了解到宋公堤修筑过程中跌宕起伏的经过及其伟大之处。在盐阜区新创刊的《新知识》杂志分两期连载了阿英此文。遗憾的是阿英后来虽然将《宋公堤》初稿改编成演出台本,但一直未能搬上舞台。

瀚墨结缘“艺文社”

1942年,苏北抗日根据地汇集了众多的文人雅士,赋文吟诗,抒发胸臆,互赠唱和。这种高密度的文人聚集在根据地是不多见的,由此引发了陈毅的思考。他在考虑能否成立一个诗文社性质的文化组织,把众多的诗文爱好者吸引到一起来,为抗战文化出力。

此时苏北地区已形成抗战的文化统一战线,也创造了一种氛围。1942年10月,盐阜区参议会的召开,恰为陈毅着手落实成立诗文社创造了契机。

其时,在阜宁卖饭曹村已建有一种文化村,文化人均相对集中居住于此,经常开展一些文化活动。阿英、范长江、扬帆、孙冶方、胡考等人均住文化村。军部住地就距文化村不远的停翅港。参议会闭幕那天,陈毅特地至文化村与大家商议诗文组织章程等具体事宜。对此,阿英在日记中记载颇详:

十月二十七日

军长约晚间访庞友兰、杨芷江二先生,谈组织诗文社事。晚饭后,与长江、黄源两同志到军长室,旋并偕彭康同访庞、杨二老,漫谈约时许,关于诗文社,推定彼等起草“缘起”,会完后在文化村正式召集会议。

十一月一日

扬帆同志即来,军长托其约余前往彼处,陪伴诸绅,当即偕往。至则亚农、白桃、阑西诸同志均在。士绅到者为庞友兰、杨芷江、唐碧澄、乔耀汉、杨幼樵五人,又计雨亭,共六人。

不久,经各方面的磋商,拟定了签名发起人。除阿英外,尚有陈毅、彭康、庞友兰、杨芷江、范长江、王阑西、薛暮桥、扬帆、李一氓等22 人。其中有军部、华中局及苏北地方政权负责人,有知名文化人,亦有苏北硕儒及著名士绅。发起人范围之广、面之宽,即可见筹建的湖海艺文社五湖四海之性质了。之后,又确定了42 名拟邀入社者名单以及各区负责人,湖海艺文社组织工作基本完成。根据发起人的推荐,湖海艺文社临时社约由阿英负责起草。它是规范同仁行为的章程,应力求公正、合理、全面。故而,阿英在与同仁们磋商之后,推出六条规程。在苏北抗战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湖海艺文社就这样成立了。

阿英此前参与组织过不少文学社团,其中有著名的太阳社以及左翼作家联盟等。这次在盐阜区组织湖海艺文社,更加丰富和充实了他一生的文化生活。

戏剧经典《李闯王》

1945年5月6日,一条消息在阜宁县益林镇不胫而走:大型古装历史话剧《李闯王》当晚将在益林首次公演。是日晚,驻益林镇及其附近的机关干部群众、部队指战员纷纷聚集广场,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

《李》剧一开幕,就是宁武关外营地。天幕左角,人们隐隐地看到了宁武关城的一角。台上则是闯王营地,闯王的军旗、军帐、军座。闯王的军威,战争的气氛,立即展现在眼前。那幕后的炮声,将军和探子来去马蹄声声声入耳。李闯王和文武大臣足智多谋、沉着指挥战斗的英姿,以及李闯王在拿下宁武关后号令各将士直捣北京城的场面,把李闯王誓取北京、推翻明朝统治的不凡气势和必胜的信念刻画得淋漓尽致。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由紧张转为喜悦,为闯王的胜利而欢欣鼓舞。然后,随着剧情一幕一幕发展变化,人们渐渐不安和担心起来。

北京打下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煤山,李闯王胜利了,但悲剧亦从此开始了。李闯王和他的将领幕僚们开始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骄奢淫逸,以至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最终,观众在“晨钟!暮鼓!”“暮鼓!晨钟!”“唤醒他人!”“唤醒他人!”意味深长的尾声中,久久地思考着这个悲剧和它留给今人的教训。

《李闯王》是阿英在盐阜区创作的影响较大的剧本之一,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1944年,法西斯德国已面临总崩溃,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中国人民的抗战离胜利已为时不远。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要求全党把城市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同时告诫全党全军牢记历史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这一年按干支纪年是甲申年,而300年前的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也是在甲申年,故而时在重庆的郭沫若以敏锐的眼光,鉴古观今,写出《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于3月19日至22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续发表,延安《解放日报》随即予以转载。毛泽东认为郭沫若写的虽谓历史,却乃时代檄文,于是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通知各根据地党、政、军组织学习,并意味深长提出学好该文的目的“也是叫同志们引以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苏北根据地也不例外地组织学习《甲申三百年祭》。为把这一教育搞得更广泛、更生动、更深刻、更有效果,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盐阜军区司令员张爱萍特地约请阿英根据郭沫若的文章精神,尽快编写一部反映李自成成败的历史剧本,以配合党内整风、开展思想教育,为部队入城做好思想准备。

阿英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肃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对待《李》剧的创作。在战争环境下,阿英尽其最大努力,居然也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对李自成、李岩、刘宗敏等起义军文官武将,崇祯皇帝、吴三桂等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逐个进行考证、研究。经过反复的构思,阿英于1945年1月开始他的剧本创作,3月脱稿,五幕历史话剧《李闯王》剧本问世了。

《李闯王》由八旅文工队排演。阿英对导演计划和排练工作很关心,边排练,边修改,白天看,晚上改,力求剧本的逐步完善。他还按舞台要求为该剧设计了各场布景、装置和每个人物的服装、大小道具,反映出阿英严谨、细腻的创作作风。

《李闯王》演出成功后,黄克诚写信向阿英祝贺。随后,八旅文工队根据师、旅首长的意见,到各部队和地方巡回演出。在盐阜区就演出30 余场。苏中地区及一师部队也请他们去演出多场。广大指战员、机关干部和群众脑海中,对李自成、李岩、刘宗敏、牛金星等剧中历史人物印象很深。谁要是有骄傲自满情绪,谁就会被告诫:“要记住李闯王的教训啊!”“你有点像刘宗敏了,要警惕啊!”

阿英1946年随军北撤,结束了在盐阜区五年多的生活。他的《敌后日记》(上下册)翔实记录了在苏北敌后的战斗生活,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猜你喜欢

阿英盐阜苏北
盐阜民歌研究*
宋公堤,盐阜大地上的历史传奇
盛开在“红色摇篮”里的一朵奇葩——记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盐阜区抗日根据地高等法院的设立及意义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遭遇男神
显年轻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