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2012-06-08周潮
周 潮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0 引言
众所周知,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人类的行为方式和聚居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目前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被公认为是社会进步的快慢,理所当然其成为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快慢的主要衡量标志之一。因此,城市化水平高低成为不同层面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热点,如对于城市化的内涵、模式、发展水平和测度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通过对度测方法研究成果综合归纳,目前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和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但这两种测试方法也存在如所选取的指标随意性较大、普适性及内容主要体现城市发展的状况等缺陷,无法表达出城市与周边农村地区的关联性,更无法体现我国目前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新型城市化,是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城市化,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它是对城市化本质与内涵的重新界定,是对原有城市化道路的扬弃与发展,反映了城乡发展“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表明了其内涵与传统城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将摒弃传统城镇化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度测指标体系,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度测指标体系是对其进行研究的前提。因此,本文拟以城乡差别较大的省域为研究视角,以陕西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为例,建立能体现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在SPSS13.0软件支持下,运用相关因素分析法,探求省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试图为研究区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提供一种新测度方法和研究途径。
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地的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经验,我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快速增长分阶段,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假城市化”现象,仍有大量的人口停留在农村,使传统的城市化发展途径和测度研究方法已适应不了新的发展要求;同时,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更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人口流动和发展情况。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天水—关中经济区规划、能源战略、南水北调工程及旅游开发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全省国民经济水平迅速上升,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陕西省仍属于经济落后省份,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虽然能源开发引起财政收入大幅度的增长,但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现代城市”与“原始农村”、“富政府”与“穷百姓”相共存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城乡共荣、平等与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解决城乡问题的主要途径,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是我国既继承传统城市化优点,又避免其缺陷的一种新模式。因此,实施新型的城市化战略,既可在提高全省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又能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现状,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对实现小康社会具有较大实用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指标体系
如上所述,以往对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研究,一般是通过一些度量指标来解析。虽然,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未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同时由于受到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指标数据本身的限制,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往往只能有针对性地选一些代表性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项,并不能充分地体现广大农村在城市化过程的变化情况。
一般而言,城镇化水平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科教等方面作用甚密,参考已建立的指标体系,结合陕西省省域城市化水平及城市与农村关系的实际情况,本文从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口职业等方面选取了十个指标:人均GDP(Z1)、非农人口比重(Z2)、用水普及率(Z3)、城乡收入差(Z4)、失业率(Z5)、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Z6)、第二产业比重(Z7)、第三产业比重(Z8)、第二产业人数占社会总人数比重(Z9)、第三产业人数占社会总人数比重(Z10)等,作为初步拟定的影响因素。
其中,城市政策制度、城市领导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城市秩序等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软环境因素无法进行量化和客观比较,因而没有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1.2.2 研究方法
利用相关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与城镇化水平关系最为密切的代表性因素,进而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方程,再预测影响因素指标值,最后利用回归方程测算出城镇化水平。该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影响因素,预测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经济、教育、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城镇化的变化结果。
依据“3分制”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各因素权重值,通过对中间预测值加权平均处理后,得出最终预测结果。
2 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预测
2.1 指标数据处理
为了能合理地测度陕西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下新型城市化水平发展趋势,运用SPSS软件,将对上述十个指标与城镇化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1)。选取了四个与新型城镇化率相关度较高的因素:人均GDP、非农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及三产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员比重,作为分析对象。
表1 城镇化率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由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与城镇化率相关度较高的因素分别为人均GDP、非农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及第三产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员比。在此基础上,利用2006年~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对选定的指标进行数据统计(见表2)。
表2 指标原始数据表
2.2 新型城镇化水平确定
2.2.1 基于人均GDP的城镇化率预测
(1)人均GDP预测
利用SPSS软件对2012年~2015年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均GDP与年份之间的线性方程,预测出2011年~2015年人均 GDP(见表3)。
表3 人均GDP预测
(2)人均GDP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分析
以线性、指数、乘幂、对数对人均GDP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分析,由表4可知对数关系对于数据的拟合性较高,R2最大,为0.992。
表4 回归曲线系数的确定
(3)城镇化水平预测
由上述所预测的人均GDP和建立的对数回归方程,对陕西省2012年~2015年城镇化率进行预测,如表5所示。
表5 城镇化率预测
2.2.2 基于其他三种因素的城镇化率预测
利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步骤,基于非农业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三产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员比重来预测陕西省2012年~2015年新型城镇化率,其预测的结果分别如表6、表7和表8所示。
表6 基于非农人口比重指标城镇化率预测表
表7 基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城镇化率预测表
表8 基于三产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员比重的城镇化率预测表
2.2.3 综合评价
依据“3分制”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求出各因素权重值,再对中间预测值进行加权平均,求出最终结果。
对人均GDP、非农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及三产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员比重四个相关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如表9所示。
表9 相关因素重要性分析表
对相关因素重要性分析表进行归一化处理,如表10所示。
表10 归一化处理
综合评价各因素权重,如表11所示。
表11 因素权重表
通过计算的权重和上述利用不同指标计算出的新型城镇化率,最终预测陕西省2011年~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如表12所示。
表12 2011年~2015年城镇化水平预测
3 结语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因此,本文在借鉴目前关于城镇化预测较为成熟、先进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及资料状况,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选用相关因素分析法,确定各指标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大小,通过选择相关性大的指标为基础来预测新型城镇化水平率,最终以“3分制”法来确定研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陕西省的社会发展相一致,为其他相关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预测提供参考。
[1]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蕾.甘肃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战略选择[D].兰州:兰州大学,2009.
[3]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84(4):21-24.
[4]谢文蕙.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6]蒙世军.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7]宋俊岭.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8]林泉.城镇化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1(4):14-16.
[9]王慧.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4):14-20.
[10]都沁军,于开宁.城市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1,135(3):15-18.
[11]张耕田.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探讨[J].城市问题,1998,8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