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环城游憩带开发与对策研究
2012-06-08张广海
张广海,王 佳,张 恒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郊旅游趋向一体化,游憩活动走向大众化,城市郊区游憩活动逐渐具有了盈利性质,成为一种经营活动。一方面,旅游者消费理念趋向理性化、消费需求趋向个性化和消费方式趋向短程化,并产生了寻求精神享受的自发游憩旅游者。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关于目的地选择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态度上偏好远程自然景观,行为上选择近程目的地。另一方面,政府在城区投资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游憩旅游者的需求情况下,充分考虑级差地租和开发成本在城郊进行旅游开发,使得游憩空间分布呈现带状、块状、片状。因此,城乡之间形成了以自然或人造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城市居民以及其他旅游者进行一系列娱乐、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游憩活动,形成环城游憩带,其游憩活动扩展到拥有特色旅游资源并且交通便利的郊区带状空间区域。
青岛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度假旅游胜地,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休闲游憩旅游的优势条件。青岛郊区各区、市都积极筹划多种旅游项目,适时开展各种特色旅游活动。据统计,2010年“五一”期间,胶南市、即墨市、莱西市、李沧区、城阳区推出各种旅游活动和旅游项目,接待近郊游、乡村游游客达260万人次,可见青岛近郊旅游备受重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因此,青岛旅游业的发展要整合青岛郊区旅游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加快青岛环城游憩带建设,提高青岛城市旅游整体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本文从青岛实际出发,分析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条件,研究其开发模式并进行功能分区,提出青岛发展环城旅游应采取的措施。
1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解析
国内外学者对环城游憩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国外学者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对城郊旅游开发进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1943年~1947年间伦敦城市大绿带游憩功能开发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规划师非常重视城郊游憩中心和游憩活动带的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B.B.罗多曼提出了自然公园景观的“极化生物圈”的理论模式,Clawson&J.knetsch大都市郊区游憩地配置的三个圈层模式。国内学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这种游憩活动,其研究经历了概念解析、理论发展与实际案例探究和实证研究三个阶段,从最初对这种空间形态的简单定义,到探索城郊交错带的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从表象的关注到运用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个案的相关问题研究,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青岛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如徐福英对环城游憩带建设做了初步探索,周庆博基于城乡统筹对青岛环城游憩带的建设进行了研究等,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体系不完善。
2 青岛市ReBAM的开发
2.1 开发条件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经济稳步增长,旅游业持续发展,旅游市场不断壮大,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这为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和经济基础。
青岛城市居民的旅游方式以中近距离为主,城镇居民的旅游行为理性化、出游时间分散化、出游线路多样化和旅游方式从团队游向自驾游、家庭游转变。青岛市海陆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三纵四横”路网建设全面推进,即将形成“桥、隧、轨”交通体系,为环城游憩带开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保障。青岛郊区旅游资源丰富,涵盖海滨、海上和陆地旅游资源,包括休闲养生型、观光观赏型、康体娱乐型、度假疗养型、生态体验型、工业教育型等多种类型。开发青岛环城游憩旅游可以充分利用海岛的渔业资源,开发休闲渔业旅游;在山区开发山地休闲度假旅游、温泉养生旅游、攀岩探险旅游等;在一些边远乡村,利用其独特的民俗民风,开发农家采摘、农家耕种体验游,吃农家宴、住农家屋等旅游项目,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娱乐身心、放松心情的游憩需求。
2.2 青岛环城游憩带的范围界定
国外学者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比较成熟,城市游憩系统配置模式主要包括B.B罗多曼模式、Clawson&Knetch模式和海港型大都市半环带旅游模式。青岛是一个海港型的城市,可以根据海港型大都市半环带旅游模式对其进行界定。市南区是青岛的中心城区,也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旅游中心,因此本文以市政府为中心,根据我国居民出游行为递减特征,以15公里、50公里和100公里做缓冲区分析,介于15公里和50公里以内的部分是第一环带(乘车时间在1小时之内),50公里到100公里是第二环带(乘车时间在2小时以内),100公里是第三环带——乡村环带(乘车时间在2小时以上)(见图1)。
青岛城郊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环带范围内,第一环带包括即墨、城阳、崂山、胶州、胶南、黄岛、薛家岛等游憩地,具有观光观赏型、康体娱乐型、休闲养生型、宗教信仰型、民俗文化型、历史遗迹型、生态体验型、工业教育型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第二环带包括平度、莱西等游憩地,也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海岛类如田横岛、历史文化名城类如琅琊台、节庆类如平度大泽山葡萄节等,主要景区景点见表1。
2.3 游憩地的功能分区
根据各环带旅游资源特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区域主导旅游功能,将环城游憩带分为北部——农业观光旅游区、东部——休闲渔业旅游区、东北部——度假疗养旅游区、中部——文化休闲旅游区、南部——康体娱乐旅游区、西南部——综合旅游区,如图1所示。
2.3.1 北部——农业观光旅游区
该区域位于第二环带,车程在两个小时以内,自然观光型资源集聚,旅游资源价值较高,适合开发以农业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
环城游憩带的开发要把北部的旅游景观加以整合,在这片区域开发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利用大泽山自然森林景观和生态资源开发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利用大泽山秀美的山景和百态的石景、月湖公园和产芝水库开发观光、体育健身等休闲项目,利用葡萄节等节庆活动开展节庆旅游项目,利用悠久的宗教文化、东岳石文化、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摩崖石刻开发文化旅游项目。
表1 主要环带资源状况
2.3.2 东北部——度假疗养旅游区
东北部旅游区跨越第一个环带,以休闲体验型旅游资源为主,距城区有一小时左右的车程,交通便利,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
该区域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青岛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素以“青岛后院”著称的即墨市,包括即墨温泉镇、海滨渔村、仰口、马山、鳌山等游憩地。区域旅游的发展,要合理开发利用温泉镇地热温泉资源,开发温泉养生旅游,并进行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建设温泉废盐水处理和废淡水处理两套排污管道和基础设施,做好温泉区域内外环境美化绿化工作,为游客提供一个能够全身心放松的环境;充分利用即墨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无公害水产品,利用海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综合开发集垂钓、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真正体验农村劳作和渔民生活;利用仰口风景区内优越的沙滩、海湾、岬角、河道和丘陵山地,建设游乐中心、别墅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和游艇、帆船基地,发展高层次的度假旅游项目;在该区域利用被地质界专家誉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的地质遗迹保护地——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利用 鳌山卫海滨区域开发海滨度假旅游项目。
图1 环城游憩带范围及旅游功能分区
2.3.3 东部——休闲渔业旅游区
该区域位于第二环带的游憩地,休闲型旅游资源突出,主要有田横岛、田横镇、丰城等游憩地。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田横岛的齐文化和渔村民俗海岛,即墨丰城古城、古海港和田横镇民俗祭海节等资源,利用已有设施发展会议功能和分时度假功能,搭建高层次的文化景观、环岛海域步行道和观海垂钓平台,建立一个集“休闲、旅游、度假、会展”于一体的以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区。
2.3.4 西南部——综合旅游区
西南部综合旅游区主要包括胶南的琅琊台景区、大珠山、灵山岛及灵山湾海滨等游憩地,跨越第一和第二两个旅游带。
依托灵山岛,发展家庭旅馆和渔村风情度假旅游,开发游客参与捕捞养殖、垂钓、攀岩、登山等参与性、体验性特色旅游活动;完善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店里扩容等基础设施,保护好火山砾岩、断裂带、海蚀地貌资源和岛周围的水生生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和植被;建设发展海岛旅游所必须具备的海上设施,扩建码头,建立海港。依托滨海公路、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海滨岬角、海湾和海滨沙滩岸线,发展公众海滨游憩、沙滩运动休闲、海滨度假娱乐的滨海旅游带,发展海上旅游活动并开通至灵山岛的海上旅游航线,并在胶南城区开发利用风河开展皮划艇、龙舟竞赛等水上体育活动和参与性娱乐活动。贯通灵山岛-龙门顶-大珠山旅游通道,整合大珠山旅游资源,发展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如山林观光旅游产品和以奇峰异石和佛教文化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产品。
第二环带的琅琊台风景区的开发必须以先秦文化和秦汉文化为背景,发展海滨休息娱乐、渔村民俗、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度假区,发展渔村家庭度假与特色餐饮、海岛垂钓和游客参与性活动,开发斋堂岛、沐官岛民俗风情旅游。
2.3.5 南部——康体娱乐旅游区
南部旅游区主要处在第一旅游环带,康体娱乐型旅游资源集聚,主要位于黄岛开发区。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特别是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建设,促进了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该区域主要包括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抓马山城市郊野公园、城市商务游憩和工业旅游区域等旅游景区景点,森林、山地旅游资源、娱乐、工业观光和商务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发康体娱乐活动和休闲短线旅游项目。
2.3.6 中部——文化休闲旅游区
该区域旅游资源主要在第一环带,主要包括胶州和红岛。
区域旅游发展应整合胶州历史古迹、名人纪念馆、“三里河文化”和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在红岛建设滨海公园和滨海步行道,加强各种家庭旅馆、海鲜餐厅、特色商店等服务设施,结合区域民风民俗,开展胶州湾海洋文化旅游活动。在沿海建设游艇俱乐部和码头,开展市民参与性帆船帆板训练项目,发展生态民俗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开发市民短假特别是双休日海滨休闲活动。
3 ReBAM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从旅游需求方面来说,观光类旅游活动仍然是青岛市民短途旅游的首选,参与性活动是各类受欢迎项目的共同特征,因此青岛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设计应突出内陆型的旅游产品,打文化旗号,走差异化体验道路。从旅游市场方面来说,针对以家庭出游为主要形式的观光市场,需要特别注意酒店或旅馆房间的安排、饮食卫生与营养搭配、旅游活动的娱乐性与参与性,还可以用比赛的形式增加趣味性;针对度假市场,开发多功能旅游产品及其组合,如温泉养生、体育健身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放松的场所;针对学生市场,旅游项目应该提供史迹参观、文化熏陶、野营、夏令营、实地知识性教育等产品,开拓视野,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针对那些自助旅游市场和“驴友”市场,可以重点开发具有挑战性的旅游产品,比如攀岩探险、海岛野外生存体验、寻宝旅游、露营等;针对银发市场开发一些疗养、健身旅游项目。
3.2 注重营销手段,拓宽销售渠道
居民获取目的地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媒体、报纸等多种可视化媒介,还包括亲朋好友的推荐以及在群众中的口碑效应。环城游憩带的旅游项目宣传应该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介发布旅游地的实时动态信息。联合景区景点,建立“一卡通”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资源的集聚效应。整合区域网络营销资源,完善网站建设,设立环城游憩游板块,向城市居民提供城郊旅游信息服务。
郊区旅游市场以城市居民为主,因此必须拓宽零售渠道,直接面向旅游者,刺激潜在消费群体,建立旅游者和目的地经营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比如设置旅行社代售点,加强与俱乐部、社区的合作,拓展人员销售渠道,在各大商场、车站、住宅区及人流聚散地分发宣传册等。
3.3 建立规划管理小组,加强政企合作
政府在开发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是一个规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任何旅游产品的开发都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因此,要建立专门的规划小组,赋予其明确的管理权利和义务,监督投资企业,避免重复开发建设;评估游憩开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开发价值等;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用电话、公共厕所、自动饮水机、解说系统和安全急救设施等;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督规范,设立严格的规范条款和奖罚措施。另外,旅游企业是环城游憩带发展的代理机构,承载着环城游憩带未来发展的规模,因此,政府应该在监督管理旅游企业的同时加强合作,减少开发成本,防止市场的混乱,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3.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环城游憩带主要位于郊区,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能否引进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直接决定环城游憩带的进度和效益。因此,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引进环保、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面向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生,既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提高开发的层次和水平;注重当地服务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员工上岗前的培训以及上岗后的工作状况监督,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3.5 以生态保护为开发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郊区是城市的“天然后花园”,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因此,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把保护自然资源放在首位,同时做好环境维护的后续工作计划,建立环境维护和监督小组,坚持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中国休闲产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阶段,而环城游憩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投资者和城市居民将目光投向城市周边游憩带的开发建设中,环城游憩旅游也逐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青岛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是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根据国内外理论成果,本文首先诠释了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分析了青岛所具备的开发条件,将青岛环城游憩带分为两个环带六大功能区,并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青岛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必须以保护资源为前提,通过政府扶持、居民参与、市场导向作用,增加经济效益,丰富城市居民生活,从而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崛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郊区资源,减轻滨海一线压力,促进城郊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加快建设“大青岛”进程,进一步发挥其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高青岛整体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
[1]吴必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2):23-25.
[2]吴承照.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会刊,1995(4):22-26.
[3]何雨,刘顺伶.城郊游憩带形成及其系统结构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2):25-28.
[4]邹积林.旅游区划问题探讨:以成都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1990(2):26-28.
[5]肖胜和.浅论郊野旅游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44-66.
[6]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7]徐福英.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6.
[8]周庆博.基于城乡统筹的青岛环城游憩带建设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
[9]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3(2):267-288.
[10]王云才.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以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3):324-334.
[11]吴承忠,韩光辉.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研究[J].城市问题,2003(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