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高血压患者心率与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2012-06-08罗亦斌
何 芳 罗亦斌
(长沙市八医院(长沙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南 长沙 410001)
人的血压与心率具有生理节奏化特点,在夜间,由于睡眠引起机体与精神活动的下降,患者的血压与心率都随之下降。临床上将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居高不下的现象称之为夜间高血压(nocturnal hypertension)[1]。老年患者是夜间高血压的高发人群,其静息心率与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左心室肥厚及患者血脂水平和气管病变关系密切。已有研究表明随着静息心率的升高,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大[2]。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夜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与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血脂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夜间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区间60~82岁,平均年龄(65.5±5.8)岁。患者均符合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病史患者与具有影响脉压的相关疾病患者,研究患者停用降压药物至少3d[3]。同期选取健康体检患者共计140例,其中男75例,女65例,年龄区间62~81岁,平均年龄(63.5±7.8)岁,排除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与其他代谢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所具病史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组
150例夜间高血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患者140例设为对照组。150例夜间高血压患者中,按心率水平分为三小组:70次/min为Ⅰ组共计45例,70~80次/min为Ⅱ组共计49例,80次/min以上为Ⅲ组共计56例。
1.2.2 夜间高血压诊断
采用MGY-ABP1型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设定白昼每30min、夜间每1h自动充气测量,连续24h记录患者血压、心率与平均脉压差。监测时间为8:00 am次日8:00 am。患者避免剧烈运动、焦虑等,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为70~260mmHg,舒张压为40~150mmHg,平均脉压差为20~110mmHg。
表2 观察组三组夜间高血压患者ABMP组间比较(±s,mmHg)
表2 观察组三组夜间高血压患者ABMP组间比较(±s,mmHg)
注:与Ⅲ组比较*P<0.05; 24h平均收缩压(TSBP);24h舒张压(TDBP);24h脉压(TP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白昼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夜间脉压(nPP)
组别 白昼 24h 夜间dSBP dDBP dPP TSBP TDBP TPP nSBP nDBP nPP RHRⅠ组 165.5±11.5* 91.5±8.5 73.7±8.5* 163.7±9.5* 90.2±8.0 68.8±8.7* 156.7±9.6* 82.4±5.5 72.7±9.6*RHRⅡ组 167.2±12.4* 92.4±7.3 74.3±8.4* 165.8±11.1* 92.5±9.0 71.2±9.2* 161.2±9.8* 83.9±6.6 75.5±7.3*RHRⅢ组 175.6±14.8 94.1±8.7 79.9±9.4 173.3±12.2 94.3±10.2 75.9±10.3 166.7±15.6 85.7±9.4 80.6±8.4
表3 三组夜间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s)
表3 三组夜间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s)
注:与Ⅲ组比较*P<0.05,与Ⅱ组比较#P<0.05;室间隔(IVS);左室后壁(LVPW);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左室射血分数(LVEF)
组别 例数(n) IVS(mm) LVPW(mm) LVMI(g/m) LVID(mm) LVEF(%)RHRⅠ组 45 11.3±1.3*# 10.8±1.6*# 112.8±9.6*# 47.6±0.4*# 66±9*#RHRⅡ组 49 12.3±1.8* 11.6±1.5* 116.7±15.0* 51.9±0.5* 62±8*RHRⅢ组 56 13.2±1.9# 12.9±1.6# 120.2±15.9# 52.5±0.8# 60±9#
1.2.3 静息心率测定
患者平卧与检查床,采用日本光电三导ECG机记录标准12导联ECG,Ⅱ导联,记录20心动周期,采用平均R-R间期计算静息心率。
1.2.4 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指标
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指标: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脉压;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24h、白昼和夜间血压负荷;有效监测次数与检测时间、每次测量值。
1.2.5 超声心电图检查
采用PHILIPSIE33型(2.5~3.5MHz)超声心电图仪给予患者相关检查。测量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房间隔厚度3个心动周期平均值,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与左室心肌重量。
1.2.6 血脂水平检查
患者空腹静脉取血,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检验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心率对比分析
夜间高血压患者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中心率>80次/min者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中心率<70次/min者高于观察组患者。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RHR比较分析[n(%)]
2.2 夜间高血压患者ABMP组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中Ⅲ组患者ABMP参数显著高于Ⅰ、Ⅱ组患者,详见表2。
2.3 夜间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分析
观察组三组患者在LVPW、LVDD、IVST、LVEF、LVMI指标上具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患者RHR增加,IVST与LVPW和LVMI水平增加,IVEF水平则降低,详见表3。
2.4 三组夜间高血压患者血脂对比分析
观察组中三组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增加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的水平呈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呈降低趋势。详见表4。
3 讨 论
表4 三组夜间高血压患者血脂对比分析
高血压是一类缓慢进展性疾病,一旦患者患病后一般需要终身进行治疗。其主要危害在于对患者靶器官的危害,并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人体血压24h存在着节律波动,患者血压上午高于下午,而前半夜血压高于后半夜,因此血压昼夜节律是反映靶器官受损的敏感指标之一。有资料表明,约有20%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或减弱,而这种相对异常的节律消失和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4]。另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患者夜间RHR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静息心率超过84次/min,则患者发生心血管类疾病的概率会呈上升趋势。有学者提出年龄>60岁的患者,心率增加5次则患者冠脉疾病的发生率则约增加1.4倍,也有学者研究表明,静息心率的增加与高血压病发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5]。我院对150例收治的夜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与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血脂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夜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中RHR>80次/min者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中RHR<70次/min者高于观察组患者。提示对于高血压患者RHR大于80次/min将会是临床上的一个危险因子。观察组第Ⅲ组患者的白昼、24h、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脉压均显著高于第Ⅰ、Ⅱ组(P<0.05),白昼、24h、夜间平均舒张压相对于第Ⅰ、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提示RHR与夜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脉压水平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亦显示观察组中三组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HR增加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的水平呈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呈降低趋势。说明高血压患者与脂代谢紊乱常同时存在,而改变血脂水平则会对血压水平产生影响,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内皮介导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相关。其机制可能是患者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患者心率增加,从而导致血管收缩能力增加 ,患者血压水平因此升高[6,7]。
静息心率的快慢一方面能够反映患者交感神经的活性,交感神经如若激活过度将有可能对患者造成靶器官的损伤,而基础心率的升高也是造成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损伤的重要因素。对于夜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控制血压水平,更要同时控制患者心率,注重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及左心室肥厚和血脂代谢的相关性。
[1] 贾秀丽.夜间高血压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616-1618.
[2] Diaz A,Bourassa MG,Guertin MC,et al. 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resting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prov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Eur Heart J,2005,26(10):967-74.
[3] 林荣,郭继鸿.心血管疾病的现代观点[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32-333.
[4] 吴可贵.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城市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1999,7(2):99-100.
[5] 顾申红,曾春芳,姚震.夜间高血压对左室结构及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81-2082.
[6] Hansen T W,Jeppesen J,Rasmussen S,et all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populmion based study[J].Am J Hypertens,2006,19(3):243-250.
[7] 张强,乔鹏,杨丽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与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血脂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0(31):3894-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