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2-06-08
潘浩波(左三)参加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他,意气风发,刚过而立之年,是两岁孩子的爸爸;他从香港转战深圳,从单一的基础学术研究迈向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在这个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为着理想而奋斗;他明白待遇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仍旧保留着大学时代常有的理想主义,会把“怀着满腔热血,想为国家的建设做些事”这句话说得情真意切,会对50年代钱学森他们那批留学国外的学者满怀敬佩与崇敬,因为他觉得“他们那时真的是想去外面学习,然后回来为国家做事”;他还会因为在招聘研究人才时遇到“不在乎薪水,只想找到好的环境和平台真正做研究”这样的志同道合者而觉得欢欣鼓舞。满怀激情,有颗赤子之心,这就是潘浩波。
潘浩波,现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主任,该研究中心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方针,以构建粤港澳三地优质生活圈为奋斗目标,是一个以老年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和防治新技术为核心的产、学、研、用等一体化研究中心。潘浩波看中了研究中心为研究者开创和提供的优质平台和研究条件,来到深圳,想要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做出一番事业。回国之前,他一直在香港做单纯的学术研究工作,工作比较规律,生活平静安稳。但是,对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爱国精神满怀敬意的他,还是被自己想要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理想所引领,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始了与在香港时节奏完全不同的科研工作,带领着年轻的学术团队蓬勃前行。
潘浩波在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发言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是人们对老年人晚年生活一种美好的形容和憧憬,辛劳一生的老年人也本该含饴弄孙,幸福地享受晚年。但是,退行性疾病却给老年人及其家人带来了诸多烦恼和沉重负担。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国家目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以骨质疏松为主的老年人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造成的危害大、覆盖面广,有效预防及治疗措施有限。在采访中,潘浩波告诉我们,老年人的大部分骨病都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目前我国老龄化人口中骨质疏松的人数有1亿多,其中有800万骨折人群。他用“非常可怕”来形容这样的数据和现状。因此,早期诊断、有效延缓及预防机制的研发与制定已刻不容缓。
“骨质疏松发病后怎么治疗,比如通过临床微创手术,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另外,针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研发相关药物或保健品,来延缓其发生,这是我们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他介绍说。但是,要想阻止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是不现实的,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延缓发病,也就是推后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让他们充分享受晚年生活的美好,这无论对老人还是其家庭成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和研究团队一起,从生物材料、诊断技术等方面入手,对老年人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和延缓开展科研活动。
在骨质疏松及骨折治疗方面,经香港大学研发团队多年合作开发,研制出新一代生物活性骨水泥。骨水泥,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这种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的高分子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为片剂、颗粒剂的粘合剂。因为其部分物理性质以及凝固后外观很像建筑、装修中所用的白水泥,因此得名“骨水泥”,20世纪60年代问世,1978年在我国真正用于临床。骨水泥的主要作用是将人工关节与人体骨骼镶嵌,起到固定作用。传统骨水泥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如由于缺乏活性不能与骨融合、久而久之会出现松动、存在副作用等等。而新一代的生物活性骨水泥,具有细胞毒性低、促进植入部位骨生成、与骨形成活性界面等优点,很好地解决了传统骨水泥存在的这些问题。
他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团队研发出的新型骨水泥的特点和效果。与传统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新型生物活性骨水泥能够释放出促进骨骼生长的因子,帮助成骨,并可以与骨融合为一体,起到固化的作用,防止再次发生骨折。从1994年开始,科研团队的前辈们就着眼于新一代生物活性骨水泥的研究。经过了10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反复改进,2004年这种新型骨水泥终于应用到临床试验阶段,但还只是试验,并没有正式应用。潘浩波就是在团队最艰苦的研究攻关环节,也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一步一步成长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为现在成为团队的“司令官”奠定了基础。既然经过了10年漫长的研究,为什么没有在研制成功之后就马上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呢?“我们是想通过长时间的回访,来确定它(新一代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品质,看它在人身体内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作用,是不是安全可靠,这一点非常重要。”他这样回答这个疑问。在这个讲求效率与快节奏的社会中,8年的耐心等待和认真回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般的骨水泥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寿命是是5~8年,他们想知道这种新型的骨水泥是不是可以超越这个时间长度,在患者体内发挥更长时间的作用。事实给了他们肯定的答案。目前,这一新型生物活性骨水泥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验证许可,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新型产品将会出现在对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他与团队在生物活性材料微环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因骨质疏松与衰老引起的骨质酸化有关,骨骼酸化后,骨中矿物质被溶解,进而造成骨质疏松。研究团队从克服骨质酸化出发,想要研发出可以克服这种酸性的生物材料,在不影响其他代谢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微碱性的环境,调控局部的 pH值,为成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研究证明,微碱性的环境确实对成骨有重要影响。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上,为生物活性材料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思路。
俗话说“上医治未病”,除了在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治疗研究方面下了大气力之外,其实潘浩波更关注的,还是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延缓和预防。“骨质疏松还有一个可怕的问题是,当你感觉到疼痛去医院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因此他认为,理想的状态是通过一些手段来延缓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病时间,拟从预防医学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他希望通过引进或研发相关设备,对老年人进行检查和诊断,判断有没有骨质疏松的现象,并根据不同情况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的饮食营养和运动等方面的建议,进行早期预防,延缓病情的发生。“因为骨是整个身体的支架,是承重墙,只有骨骼稳固了,人才能真正健康,老年人才能真正活得舒心。”他说。
潘浩波还将西方对骨病的研究和治疗状况以及我们国家的现状做了一番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国家虽然有一些地方还是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但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加快,差距已经不是很大。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他在国外生活的经验,他发现,西方国家的疾病预防观念非常强,人们非常注重自身健康的维护,非常注重“治未病”。比如在预防骨病方面,人们会非常重视补钙,但是在我国,有意识去补钙的人连一半都不到。“西方人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这一点就比我们超前。”他说。疾病的预防最终还是要回到个人的观念和意识,因此他又在这方面动起了脑子,他想通过一些行动来提高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去社区办一些讲座,为老年人讲解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能够让他们获得一种健康的理念。我觉得这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想通过举办关于健康的宣讲、讲座等科普活动,宣传一些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让人们能更多地了解、关心自己的健康。此外,他还提到,他们有意开通类似健康热线的咨询服务,解答老年人关于健康的一些问题。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研究者不同,潘浩波希望他们这些科研工作者能够真正地走到群众中去,不让人们觉得科学家高高在上,而是能够和大家沟通,共同为健康事业做有用的事情,让人们尤其是老年人享受健康生活。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正是发展事业的最佳时期。虽然团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但在他身上并没有人到成功时的那种循规蹈矩和求安心理,他眼神中更多显现的是对中国老年退行性疾病的一缕缕担忧和牵挂,他想要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多的创新研究,“让中国的夕阳多美一会儿。”当然,他也明白创新的不容易,“临床医学的创新不像发明家的发明,爱迪生失败了100次,但是只要有1次完成了,他就成功了。但是我们临床医学,试验了100次,只要有1次不成功,那就是失败。”他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告诉我们医学研究创新之不易。随后话锋一转,“但是我现在还年轻,我也不怕失败,即使最后没有做到我理想的状态,我觉得也没什么,因为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过。”他这样表明自己的心迹。
无论做什么事,归根到底都要依靠人,潘浩波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对人才非常重视,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次提到人才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的研究团队能够发展出一种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一种高效有序的研究模式,分工清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研究道路光明而漫长,求贤若渴的他表示,希望能够吸引各路精英,有更多的多学科优秀人才加入团队,与团队共进步,同发展。老年人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而潘浩波与他的团队已然出发在路上,向着他们的目标前进。
“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无限好,不应该因为疾病阴云的笼罩而失去本该有的温馨与醇美。医者仁心,潘浩波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驱散阴云的人。他说,相信有一天,他和他的同事们一定会通过努力让千千万万的老年人欣喜地看到—哪怕近黄昏,夕阳仍可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