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路径分析——以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为例
2012-06-06王瑞华吕明柱
王瑞华,吕明柱,孟 岩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自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全国共拥有88家国家级高新区 。高新区已经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基地、引领区域经济增长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引擎。研究国家级高新区的产业集聚路径,对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级高新区概况
1988年8月,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了“火炬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其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大力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概念从空间上看是一个软硬环境最大优化的集中区域,其特点是智力密集和环境开放,致力于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2年4月,国家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88家,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0年83家①这里的83家是《2011火炬统计分析报告集》截至2011年10月的数据。国家级高新区共有企业55 24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4 318.2亿元,工业增加值21 410.0亿元,年末从业人员960.3万人,营业总收入105 917.3亿元,上交税额5 446.8亿元,净利润6 855.4亿元,出口创汇2 648.0亿美元。83家国家级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31 703.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占比为11.5%,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16.8%,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看出,国家级高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对研究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采用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对产业集聚的定义,认为“产业集聚是彼此相关联的一些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它们共同处在或相互关联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彼此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应该从地理特性和产业特性两方面理解波特对产业集聚概念的表述,地理空间上的“扎堆”是产业集聚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产业上的相互关联则是产业集聚的内部动因[1]。
产业集聚理论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1776年3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斯密不仅深入分析了分工产生效率的原因,而且进一步将分工分为三类:一是企业内部分工;二是企业之间分工,即企业间生产和劳动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其中企业间分工是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和依据,企业间分工既形成一个个彼此独立的企业,又使企业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需求,这恰恰是产业集聚存在的理论基础。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英国传统工业的企业集聚现象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使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共享原料和劳动力的供给、共享技术和知识的外溢、共享专门机构的服务等,这使得集聚区内的企业整体成本下降,更加具有竞争力。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增长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和市场需求的相互作用[3]。产业集聚具有路径依赖性,一旦形成将会自我延续下去。克鲁格曼构建的产业集聚模型为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产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这也是本文对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路径分析的理论渊源。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论工业区位》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运输成本和雇员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企业会把厂址选在生产费用最小、最能节约成本的地点,这会自下而上地促使产业集聚。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不平衡发展论的基石[4]。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可见,增长极理论是国家级高新区存在的理论依据,也是产业集聚产生扩散效应的理论解释。
中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5]。由于国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所以国内一些学者注重运用国外产业集聚理论来研究中国产业集聚的现象。王缉慈(1994)在中日韩三国工业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对我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结合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杨小凯(1998)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理解产业集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产业集聚能够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仇保兴(1999)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例,论证了信息不对称对产业集聚的不利影响。黄鲁成、刘友金(2001)指出了产业集聚对促进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对产业集聚中的问题提出了对策。盖文启(2002)认为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创新等因素促成了产业集聚,并从新产业区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创新网络。徐康宁和冯春虎(2003)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戴伟明、陈晓红(2005)运用博弈论研究了产业集聚现象,认为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市场需求、集聚效应等共同构成了产业集聚的促成因素。向世聪(2006)对产业集聚的理论流派和演变发展规律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将国外对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分为古典时期、新古典时期和社会制度时期三个阶段[6]。唐茂华和陈柳钦(2007)通过构建个体选址模型来分析产业集聚的内在机制,认为人为的互补利益可以促成产业集聚,为产业政策找到了理论解释。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产业集聚形成动因的分析很少涉及地方政府政策对产业集聚产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的路径分析,探讨地方政府政策对于产业集聚的重要作用。
三、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集聚的路径分析
(一)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大庆市是全国七大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石油石化装备为主导,社会通用性装备为辅助的产业体系,建成了以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骨干和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底,大庆市共有装备制造企业252家,其中,规模以上石油设备制造企业165家(含大庆石油管理局下属装备制造单位),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65.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50%;实现增加值37.9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 50.7%。
大庆高新区作为大庆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现有钻井和采油装备生产企业124家,力神泵业、大丰油科集团、德美特尔泵业公司、华油惠博普科技公司等企业在国内外已经具有较大影响,其生产的钻机、抽油机、潜油电泵、螺杆泵、油水分离器等主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其中,抽油机占全国生产能力的1/5,潜油电泵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射孔弹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5%以上、国外市场份额的5.5%。目前,大庆高新区已具备了2 000套/年潜油电泵、1 000套/年螺杆泵、8 000台/年抽油泵等装备的生产能力。
(二)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集聚路径分析
1.接近市场是产业集聚的最初动因
大庆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油田,是我国石油石化装备重要市场之一。大庆油田为创建百年油田,加快了对外围新区的石油勘探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制定了油气当量阶段性发展目标,即在“十二五”期间勘探开发投资额达1 158亿元,钻井24 112口。按装备投资占投资总额的30%计算,具有350多亿元的市场需求。经调查,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直大企业每年物资采购量大约在4 000亿元左右(大庆油田采购量约300亿元),采购涉及石油专用管、工程机械设备、石油专用仪器仪表、管道配件等60大类产品,并相对集中在石油专用设备方面。按石油专用设备占总采购量35%计算,每年石油专用设备采购量达到1 500亿元(大庆油田采购量约1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钻井和采油整机设备和仪器仪表等零部件的采购比例占整个石油专用设备的6成左右,也就是说采购量达到近千亿元,钻井和采油整机及零部件市场份额巨大。
众多相关联的企业向某一地域范围内集中是产业集聚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而接近产品销售市场往往是产业集聚的最初动因。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运输成本和市场需求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在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集聚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众多石油石化装备类企业在巨大的市场份额吸引下,纷纷向市场所在地集聚,一方面可以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向市场用户公关以获得市场份额。
2.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强化的重要因素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不仅来源于集聚企业共享人力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从而带来整体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相互配合、协作,降低了交易成本。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链,见图1。
图1 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链示意图
从工艺链角度看,大庆高新区共有钻井和采油企业124家,具体产业分布为:钻井装备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13家;采油装备生产企业60家,其中,整机生产企业7家,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15家,其他零部件生产企业39家。集输、加工等其他石油装备制造企业51家。从产业链角度看,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游,上游可以享受到东北石油大学、大庆油田设计院、大庆勘测设计院等众多大学科研院所强大的研发资源,下游在产品销售、售后服务方面也与油田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产业链上众多相关联的企业形成了稳定的上下游配套协作关系,提高了集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地方政府政策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加速因素
以往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方政府政策所起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基础建立在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以及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是国外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介入程度和中国有所不同。笔者在文献综述部分提到,克鲁格曼构建的产业集聚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产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事实上,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介入程度远远超过了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限度,一方面对市场经济运行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有选择的招商”往往能够对产业集聚的形成起到加速甚至是关键促进作用。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速被赋予了最大的权重。各级政府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大限度谋求经济增长,纷纷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源和权力进入市场资源配置体系,通过产业政策、土地出让、企业入驻园区标准等政策只允许某一产业的企业进入专业园区,限制其他企业进入,从而达到加速产业集聚的目的,通过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促进园区经济发展。
以大庆高新区发展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为例,一方面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另一方面得益于管委会将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作为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被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以及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等措施的实施,为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形势,大庆高新区明确了“三主三高”产业定位,提出将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着力推进。为推进产业发展,助推高新区“十二五”期间成为在东三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远期发展成为承载世界一流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拥有高端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制订了《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1—2015)》。
在实践中,大庆高新区采取了“园区载体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相结合的招商模式。所谓“园区载体招商”是指管委会通过辟建孵化器、中试基地、标准厂房,形成专业园区吸引同类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的效果。目前,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专业园区3个,分别为石油装备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长龙湖生态产业园。三个专业园区累计建设标准厂房近100万平方米,各项基础设施及功能设施完备,符合入驻标准的企业可直接安装设备进行生产,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同时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度。大庆高新区同时建有新兴产业孵化器,可以承接石油石化装备研发设计类企业,为专业园区孵化中小企业。所谓“产业链招商”是指管委会通过分析产业链,明确招商重点,要么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要么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招商工作,做到“补链”和“强链”。
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分为石油装备和石化装备产业。其中,石化装备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到成熟期或成熟后期,燕山石化、扬子石化、上海石化、齐鲁石化等国有大型企业已经把中国石化装备市场瓜分殆尽且出现产能过剩局面,加之产业技术、安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钢材等原材料不断上涨,石化装备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利润持续走低,行业整体将进入低利润发展阶段。而石油装备产业在半个世纪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逐步建立起包括勘探装备、钻采装备、集输装备、动力设备、信息技术等板块,较为完整的石油装备产业体系,特别是陆地钻井和采油方面,中国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中国石油行业重要效益增长点。在高油价刺激和勘探开发形势趋热等因素的影响下,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已进入发展黄金期。所以,大庆高新区应重点发展石油装备产业,有选择地配套发展石化装备产业,石油装备产业链如图2所示。
图2 石油装备产业链示意图
在石油装备产业链中,大庆高新区重点发展零部件和主机制造板块,以此带动上游原材料、下游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发展。同时,大庆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产业链中的钻井装备和采油装备,适时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做大钻机、螺杆泵、潜油电泵、抽油机四大主机,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科技附加值;在扶持本地配套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引进大型配套企业,形成新型抽油杆、抽油泵、离心泵、新型电机、新型电缆等关键零配件的全面配套能力,提高园区内整机企业的本地化配套率。配套发展勘探、集输、加工行业,做好整 个产业链的适度补充。
图3 石油装备重点发展领域示意图
经过以上“产业链招商”分析,大庆高新区重点发展包括抽油机、螺杆泵、潜油电泵在内的采油设备和包括钻机、钻井工具在内的钻井设备,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见图3,这样,就可以制定包括财税、配套设施、专项资金、入驻标准在内一系列政策,通过政策的实施起到加速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集聚路径基本可以概括为:市场需求、外部规模经济和地方政府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资源禀赋产生大量市场需求,吸引相关企业靠近市场选址生产,大量相关企业的集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使得企业群整体成本下降和竞争力增强,地方政府在结合产业链分析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凭借入驻园区标准、土地出让政策、配套扶持资金等产业政策强化产业集聚。而地方政府政策在产业集聚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以往的学术讨论中往往被忽略。对大庆高新区产业集聚的路径分析可以解释中国大部分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例如重庆高新区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走的也是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起到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笔者认为以高新区管委会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实际上充当了资源整合者的角色,这一角色有别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功能,也有别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独立于二者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地方政府作为“资源整合者”至少起到了如下积极作用:一是地方政府辟建的专业园区功能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提高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利用率;二是众多相关联企业集中于专业特色园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大大减少了企业间交易成本;三是产业集聚带来的竞争和协同创新效应,使得园区更有竞争力;四是仅仅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一些不相关企业的进入会减缓或扰乱产业集聚的进程,加大产业集聚的沉没成本[7]。当然,以上分析是建立在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基础上的,如果地方政府决策失误,无疑对产业集聚的进程会起到严重的消极作用。但是,笔者乐观地认为,比起控制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地方政府对优势产业的选择会更有能力去把握。对地方政府“资源整合者”角色在产业集聚甚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无疑是下一步很好的研究方向。
[1]王 洁.产业集群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张兆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李仙娥,刘光星.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现状评述[J].生产力研究,2010,(5):249-251.
[6]向世聪.产业集聚理论演进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6,(1):92-98.
[7]刘 娟,人口视角下的产业集聚综述[J].人口学刊,2010,(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