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及华东六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比较分析

2012-06-06孙福明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六省华东

孙福明,卿 松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福建省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华东六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后盾。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充分利用资源,有效节约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比较分析华东六省在资源节约的有关方面,有助于福建省寻找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定和完善可行性对策与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方法

(一)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必然要利用一定的资源,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资源在应用于生产、消费过程中是否得到合理地节省,也是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科学技术为资源的节约利用与再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环境是资源的载体,资源来源于环境,资源的消耗又必然影响着环境。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资源节约指标、产业能耗指标、消费和技术支撑等6项二级指标。本着精简有效的原则,在每个二级指标下再设置若干三级指标。

(二)综合分值法的应用

综合分值法的核心是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进行量化计分,以便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评价。第一步,根据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大量搜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逐一确定各项三级指标的基础值。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上计算出分析区域总体(全国或某区域)的平均值,以此作为分析研究的标准值。第三步,赋予每一标准值的标准分值为5分,从而得出每项二级指标的标准分值。第四步,在判断各项三级指标属性(正指标与逆指标)的基础上,分别选择相对应的模型计算出实际分值。计算三级指标实际得分值应选择的计算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节约型社会三级指标分值标准与计算模型

第五步,将依据表1计算的三级指标的实际分值加总,可得到各二级指标的实际分值,同理,再将各二级指标的分值加总,即得到一级指标的分值,即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分值。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评价

依据运用综合分值法所得出的实际分值,可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综合评价。如通过一级指标分值与标准总分值的对比,可以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状况,再通过二、三级指标分值与标准分值的对比,可以寻找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与地区平均水平相比较的成绩或不足的具体问题所在。

二、华东六省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的计算

(一)研究基础的设置

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等,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条件与利用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为了加强所分析问题的针对性,提高分析数据的可比性,考虑到华东地缘与经济社会上的密切联系,本研究在空间关系上,选取了以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山东和安徽等华东六省作为分析总体,即以其同类指标数据的均值作为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在时间关系上选取了以上华东六省2008年、2009年及2010年三个年度的有关数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二)华东六省实际分值的计算

1.华东六省2006—2010年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平均值的计算

依照设置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分值法计算出的各项三级指标的平均值如表2所示。

2.华东六省2008—2010年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实际分值的计算

根据表2及华东六省的数据资料,计算华东六省2008—2010年三个年度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标准分值和实际分值。最后将各三级指标汇总,计算出各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标准分分值和实际分值。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三、华东六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比较分析

(一)一级指标的比较分析

2008年度,华东6个省份中有4个超过标准分值(160分),分别是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表明这些省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总体情况较好。而低于标准分值的2个省是安徽省和江西省。可见,2008年度华东地区6个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浙江省情况最好,其次是江苏省,然后是福建省、山东省,安徽省较差,江西省差距最大。

表2 华东六省2008—2010年度的三级指标平均值

表3 2008—2010年度华东六省资源节约型社会标准分值与实际分值表

2009年度延续了2008年度的情况,在华东6个省份中同样有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超过标准,而低于标准分值依然是安徽省和江西省。说明华东地区6省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继续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浙江省和江苏省情况最好,其次是山东省,然后是福建省,安徽省和江西省差距较大。

2010年度,华东6个省份中仅有福建和浙江2个省份超过标准分值;而低于标准分值有4个省,分别是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和山东省。华东地区6个省份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福建、浙江和江苏3个省份的情况较好,其次是山东省,然后安徽省,江西省差距较大。

(二)二级指标的比较分析

2008年度,表现最好的二级指标是“产业能耗”指标,有5个省份都超过标准分值,仅山东省低于标准分值。表现最差的指标是“技术支持”指标,仅江苏省和山东省达标,其余4个省都未达标。从华东6省来看:表现最好的是浙江省,二级指标得分值全部达标;江苏省在全部6项二级指标中,除“技术支持”二级指标未达标以外,其余5项二级指标均达标;江西省是二级指标值达标最少的省份。

2009年度,表现最好的仍然是“产业能耗”指标,有5个省份都超过标准分值,仅山东省低于标准分值。表现最差的指标是“经济发展”指标,除山东省达标以外,其余5个省都未达标。从华东6省来看:表现最好的仍然是浙江省和江苏省,在全部6项二级指标中除了“技术支持”二级指标以外全部达标;达标最少的是江西和安徽2省份,在全部6项二级指标中除了“产业能耗”以外其余5项指标均未达标。

2010年度,表现最好的是“产业能耗”指标,除了江西和山东2省以外4个省份都超过标准分值。表现最差的指标是“资源节约”指标,仅福建省达标,其余5个省都未达标。从华东6省来看表现最好的是福建、浙江和江苏3个省份,在全部6项二级指标中分别有4项达标,另2项指标不达标,江西省在全部6项二级指标中无一达标。

(三)华东6省2008—2010年三个年度的综合比较分析

综合华东6个省在2008—2010三个年度的情况,按省份来看:福建和浙江2省在三个年度中均超过标准分值;江苏省和山东省由2008年和2009年总得分超过标准值到2010年下降为不达标;安徽省和江西省在三个年度中均未达到标准值。按二级指标值达标数来看:在2008—2010年三个年度中:浙江省达标指标最多,达到6∶5∶4;江苏省次之,为5∶5∶4;福建省和山东省达标指标数并列第三位;指标达标最少的省份是安徽省与江西省。

综合省份与指标值的对比情况,福建省总分值连续三年都保持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资源节约”指标值连续三年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问题则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指标值连续三年在华东6省中都是最低的,事实上已经成为制约福建省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因素。浙江省和江苏省虽然总得分低于福建省,有的甚至在个别年份总分未达标,但他们是各项指标得分最为均衡的两个省份,总分未达标主要受“技术支持”、“资源节约”指标的拖累。浙江、江苏和山东是经济发展最好的三个省。安徽和江西是总得分最低的两个省份,但其经济发展指标仍然好于福建省。

四、福建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

(一)福建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分析表明,福建省尽管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同处华东地区的其他省份相比较,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福建省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结构经济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而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以家族制为代表,依靠家族资金的积累,规模大、真正有影响力企业数量与江苏、浙江等省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相对弱小的经济实力,很难支撑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福建省经济的发展速度。

2.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差别大

福建省所辖的9个地市,除了厦门与福州,一个是经济特区,一个是省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以外,其余的7个地市中,有些地区靠近沿海,交通便利,有些地区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区位优势也各不相同。而政策对于9个地区的支持力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技术落后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造成福建省产业在技术上相对比较单一,很多企业不注重技术的优化与提升,仅仅注重劳动力密集型。因此,粗放式的生产经营,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节约,也不利于对城市“三废”的综合处理与利用。这在技术支持指标中得到明确的说明。

(二)福建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福建省属于无油、无气、少煤能源十分短缺的省份,能源缺乏的压力迫使福建省近年来在资源节约方面暂时取得了相对优势。然而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华东6省中居下游,经济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经济发展越快,对能源的需求也越多,能源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低碳经济浪潮的冲击,都大大地增加能源供应的严峻形势,因而也突显了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艰巨任务。建设“两型”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大力发展经济

从省内来看,只有福州、厦门和泉州3个市在所分析的3个年度中的“经济发展”指标实际值均在标准值以上,三明市也在2009年和2010年达到标准值(2008年未达标),其他市除龙岩在2009年达标以外无一市在三年中达标。可见福建省经济发展落后于华东六省,在省内指标值也有较大差异,主要是经济指标未达标的市大于达标市的结果。

大力发展福建省经济,一方面可以使福建省经济发展尽快赶上直至超越华东其他5省经济发展水平,使福建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得分更高。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科技进步等,科技支持增加又可以促进能耗下降,从而形成指标体系间的良性循环。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倡导的不是低质量的经济增长,而是优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发展,福建省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建设“两型”社会,首先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讲求“减量化”,即推进节约能源使用,降低物资消耗。2010年福建省万元GDP能耗为0.783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6.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目标,单位GDP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60%,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明显改善。福建省要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要推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和农村节能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从微观层面,引导企业生产工艺、服务环节、农户耕作养殖的物资再利用与再循环。从中观层面,建立产业间资源共生耦合与代谢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大力推进厦门、福州、泉州等地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推广消费循环的理念,让物尽其用的消费理念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自觉自愿的生活习惯和行动。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倡导清洁能源开发。福建省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条件造就了福建省水能、风能、潮汐能资源丰富,为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了坚强支撑。福建省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可开发量达1 356万千瓦。福建省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价值非常高的地区之一。与风能相比,潮汐能更为可靠,福建省海岸线曲折,港湾多,潮差大,沿岸海湾平均潮差4.2米,稍逊于浙江,在全国排第二。其次,要注重降低能源消耗。开发与节约并重,开发面向未来,节约注重现在。为了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必须淘汰落后产能,节约利用能源,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最后,必须治理污染排放。目前,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居全国首位,福建是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三大指标均为优等的省份。但紫金矿业的污染事件敲响了污染物排放管理的警钟。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福建省要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均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端化,结合现代化的高新技术进行产业调整与升级。高新技术意味着低能耗、高产出、低污染,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要准确定位“比较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一是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和文化资源优势。福建省信息产业已经有效承接台湾平板显示、LED、动漫创意等优势产业,成为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福建省应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二是要强化产业集群特色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福建省已经形成了以晋江鞋业产业集群为代表的十余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福建省应强化这些产业集群的鲜明特色,按照基地化、集约化的原则壮大特色产业。三是加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通过加强与长三角合作,带动闽东地区发展。通过加强与珠三角合作,带动闽西南地区发展。

4.完善制度保障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除了政策引导外,还要完善各项相关制度保障,消除瓶颈影响。政务流程再造,积极推行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窗口,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借助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广厦门碳排交易试点经验,在福建省内全面推开碳排交易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低碳经济。设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标准体系。通过设立准入制度,一方面提高产业发展门槛;另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标杆管理,设立行业标杆指标制度,加大行业标杆指标的宣传,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5.构建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不论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产业升级,从物资再生循环利用研发、清洁能源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一个重要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人才体系的构建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规划科技创新人才的合理布局,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福建省应引导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由高校、科研机构走向企业、基础,鼓励研发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加大科技教育投入,优先投资于人才培养。政府应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人才保证制度,提高项目建设中人才开发经费提取比例。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计税工资标准,增加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规模。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投入体系。

[1]李 岩,郭秀珍.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19):74.

[2]福建统计年鉴 2010[EB/OL].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10/index-cn.htm.

[3]张淑琴,张东光.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3):53-55.

[4]肖思思,黄贤金,濮励杰,陈 逸,陈志刚,赵登辉.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8,(1):119.

[5]宫占奎,于晓燕.国际区域一体化进程与中国[J].东北亚论坛,2011,(4):16-22.

猜你喜欢

资源节约型六省华东
华东销售在一线
相华东:走在欣欣向荣的田野上
中部六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
多丝量新品种华东×春晨的引进推广
新型资源节约型耐热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抗氧化性能研究
民国时期无“华东”称渭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