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研究
2012-06-06高京平
高京平,徐 雯,张 青
(天津市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天津 300401)
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调查,笔者主要选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齐齐哈尔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13所大学。通过分析所有的数据,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有如下结论: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值得肯定的方面
(一)创新意识强
列宁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渴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从附表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很强。85%的同学同意“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当问到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时,78.9%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从思想上还是十分重视创新的。
(二)思维敏捷,不轻言放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我国的应试教育存在着很多弊端,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牢固。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证明:1.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新鲜事物,您尝试过要了解它吗?67.6%的同学都尝试过,只有22.3%的同学没有,10.1%的同学不清楚。2.当您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棘手的难题,您会?34.9%的同学会自己处理,49.1%同学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寻求帮助,16%的同学不处理。3.在论证问题时,您会采取逆向思维解决吗?16.2%的同学经常会,62.6%的同学偶尔会,21.2%的同学不会。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证明大多数同学遇到困难时还是比较积极乐观、敢于应对、不轻言败的。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遇到问题也不会轻言放弃,但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
(三)有创新的灵感
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大脑皮层已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这些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对课堂教学是比较重视的,遇到问题会有自己的看法。调查表明,当问到您对老师在课堂上所授的知识会如何对待问题时,65.6%的同学有选择地接受,34.4%的同学完全接受。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在问到您认为哪种考试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时,36.7%的同学认为是开卷,44.3%的同学认为半开半闭,11.9%的同学认为闭卷,7.1%的同学不清楚。当问到您认为哪种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时,78.8%的同学认为是文理交叉,只有11.1%的同学认为文理分开,10.1%的同学认为不清楚。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已基本具有创新的灵感,只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创新的技能。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现认知和行动分离现象
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代大学生都意识到具有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具有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行动倾向,但通过下面的数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创新的实践行动却不尽如人意。在问到您是否进行过某项发明创新一题中,有77.3%的同学是否定回答。而在问到您是否成功申请过专利一题中,只有2.3%的同学成功申请过。当问到您是否成功申请过课题(国家、省级、学校)一题中,申请过课题的占39.7%,其中2.3%的同学申请过国家课题,10.5%的同学申请过省级课题,87.2%的同学申请过学校的课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在创新上所取得的成果很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主观内部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反差。一方面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知行反差极不利于提高创新能力,也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工作才能得以改善和转变。
(二)院系活动组织多,但涉及创新活动较少,学生参与力度不
从院系组织的活动来看,学校、院系开始逐渐重视受教育者,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在问到您所在院校是否举办过各种科技活动或者比赛?和您所在的院系是否举办过学生学术成果展览两个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74.8%学生所在的院校举办过各种科技活动或者比赛,69%学生所在的院校举办过学生学术成果展览。但问到您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关于创新方面的活动(科技作品比赛、设计大赛、创业计划等)这一题时,只有43.2%的大学生的回答是参加过。可见,虽然院系活动组织的多,但实际上涉及创新活动的却不多,学生参与的人数也不多,积极性也不够高涨,这就明显降低了创新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教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不足
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推行创新素质教育,主要看它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来看,高等院校都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而学生在自己的班级生活与日常生活中还未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从当前高校教师的受课方式来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并没有给学生留有多少自由的时间。在调查中当问到学生老师上课时是否留出时间让学生一起参加讨论时,69.4%的同学都是否定的回答,这样就制约了学生多种观点的提出和大胆质疑老师所讲授内容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教育过程来看,当问到老师讲课时是否穿插介绍本专业的新动态一题时,79.7%的同学回答是肯定的。这就说明了教师已经开始注重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从而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及时把握专业动态。但在问到老师讲课时是否注意穿插跨学科知识一题中,78.3%的同学回答是否定的。同时,在另外一题的调查结果中显示:22.7%的老师会引导学生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在课堂上会向学生传授跨学科的知识。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是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由于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的,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这就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大学专业学科局限较大的体制所致,因此先天不足地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更多的跨学科知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这一问题,肩负起这一重任在教学中对学生多穿插教授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四)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强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强这方面主要涉及四个问题。第一,班上是否有对某学术问题感兴趣的学术沙龙?74%的同学回到没有。第二,班上是否经常有同学提及创新?58.2%的同学回答没有。第三,您在寝室是否经常和室友讨论学术问题?55.2%的同学回答没有。第四,您或室友是否在论文或发明创新方面做出成绩?87.8%的同学回答没有。从调查当前我国高校的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的现状来看,学生自己营造创新氛围的积极性不够高,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将创新落实到行动上,组织学术活动的班级很少,经常提及创新的人数也不多。虽然经常讨论学术问题的同学相对来讲人数较多,但真正做出成绩的却寥寥无几,一般大学比重点大学要少得多,这就值得在校大学生们去进行反思了。虽然外界环境的营造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可以占很大比重,但是自我营造创新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申继亮等人对412名中国大学生、432名美国大学生以及28名英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自评具有初步创新性人格特征的大学生,中国有5.6%,美国有8.5%,英国有14.3%。具有初步创新性人格特征的中国学生人数比例比美国、英国低。中国青少年(含大学生、中学)对自身创新力的评价也普遍低于美国、英国青少年。自评具有创新力特征的被调查者在中国青少年中占7.5%,在美国青少年中占14.5%,在英国青少年中占28.6%。陈丽等人对500名美国大学生和600名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也发现,中美大学生在创新动机、意志品质、自信善学等个性品格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低于美国大学生。对自身创新力的评价,美国大学生较中国大学生自我评价高。胡军对加拿大125名青少年(包括大学生、中学)进行了“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加拿大青少年自评具有初步创新力和创新力的人数明显高于中国的青少年(分别近于中国学生人数的2倍和3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中,既有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迫在眉睫。
[1]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徐春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3]刘雷.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教学,2011,(12).
[4]张鹏,于兰,刘助柏,张岩岩.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