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型固定方法在PICC导管维护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2012-06-03黄丽艳王芬曹娟妹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输液肢体导管

黄丽艳 王芬 曹娟妹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科,江苏 苏州 215006)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病人由于需要长期反复化疗及静脉营养支持,对于静脉导管的依赖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并发症和危险[1]被广泛报道。而导管打折和裂管的危险,同样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及精神负担,且易被医护人员忽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导管固定的方法与折管和裂管的不良事件发生有直接关联。我科2010年4月~2011年7月改进导管的外固定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PICC置管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32~73岁,其中肺癌12例,乳癌8例,胃癌11例,肠癌5例,卵巢癌2例。穿刺血管中贵要静脉28例,正中静脉14例,头静脉6例。将本组48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45~240d,置管长度为38~55cm,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均为肘部及肘下0~3cm,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导管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的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型号为4F。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3M中心静脉导管换药包,按标准流程常规消毒后(酒精避开穿刺点0.5cm)待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使导管呈“?”型固定[2],实验组顺应导管走势使导管呈“C”或反“C”型固定,在固定翼下方用一根免缝胶带打折后蝶形交叉固定,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延长管向下顺前臂方向略弯曲,予肝素帽下垫小纱布,用两根免缝胶带固定。

1.3 结果 两组病例在裂管、肢体弯曲折管影响输液速度、皮肤受压致破损这三项指标上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的发生率更低(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裂管、肢体弯曲折管影响输液及皮肤受压破损方面比较

2 原因分析

2.1 由于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传统的PICC导管固定方法在肢体伸展位无影响,而在肢体屈曲时易随肌肉的牵拉发生弯曲、折叠(折管发生在靠近延长管连接器端),在病人输液时也随着肢体的活动而影响输液的速度,给病人心理造成紧张压力,继而减少留置导管侧肢体的活动来达到输液通畅的目地,使患者的日常活动受限,可能继发造成肢体回流不畅致肿胀,也增加了静脉血栓的风险。

2.2 对照组有2例发生裂管,予更换延长管,不仅增加了病人的费用,如裂管发生在出院后,未能及时发现,还存在导管断裂致导管滑入血管的危险。输液时,液体随导管破裂口外渗,不仅浪费药液,如液体为化疗药时,可直接刺激皮肤及周围组织,造成化学性损伤。

2.3 对照组因肢体屈曲时,随肌肉的牵拉,导管发生弯曲、折叠部位在靠近连接器端,连接器的接头处材质较硬,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反复刺激,容易导致局部皮肤破损。

2.4 实验组采用的导管呈“C”或反“C”型固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随患者的肢体粗细及不同穿刺部位做适当调节,使导管在肢体屈曲时随肌肉的牵拉发生适度弯曲,且弯曲发生在外露导管的中段,折管发生少见,无1例裂管。因延长管可自由调节弯曲度,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舒适度。实验组仅有2例因肢体弯曲折管影响输液速度,与对照组11例相比,差异显著。实验组1例皮肤破损发生在固定翼下方,可能与透明敷料固定时压力太大有关,在以后工作中应注意敷贴固定时的松紧度。

3 小结

根据以上两组对照研究表明,改进后的导管固定方法,明显减少了PICC导管折管的发生率,减少了由此造成的输液不畅及皮肤破损的发生率,减少了裂管的发生,降低了病人由此发生的费用,减少了断管及静脉血栓的风险,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3],减轻了病人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病人身心健康的恢复及护理工作的开展。

[1]王洪岩,成新莲,许红梅,等.PICC导管固定方法的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封3.

[2]钟玉梅.“汉堡式”PICC导管固定方法[J].护理管理杂志,2009,9(8):33.

[3]曹娟妹,周群英,黄丽艳.地塞米松加IV3000透明敷料治疗PICC相关湿疹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1032-1033.

猜你喜欢

输液肢体导管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肢体语言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肢体写作漫谈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