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
——以湖南省7个市州的37个重点县为例
2012-06-01张立群
张立群
(湖南文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湖南 常德 415000)
武陵山片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
——以湖南省7个市州的37个重点县为例
张立群
(湖南文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湖南 常德 415000)
湖南属中部内陆省份,土地面积中山区所占比例达一半以上。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湖南武陵山片区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抓住国家设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以及实施中部崛起计划的大好时机,走“内生发展为根本,外助带动为保障”的共生型内外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武陵山片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武陵山片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标志着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正式开始实施。湖南省7个市州(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邵阳、常德、益阳、娄底)的37个县,作为国家重点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区域,迎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因此,深入了解湖南武陵山片区发展的现状,分析其贫困产生的原因,探讨其实现“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湖南武陵山片区之现状
山区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地貌特征,占其面积的50%以上[1]。在国务院扶贫办2012年公布的592个贫困县中,湖南省有20个[2]。在国家确定的武陵山连片开发的71个试点县(市、区)中,湖南有37个[3]。在湖南这些贫困县和试点县(市、区)中,99%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湖南武陵山片区扶贫事业取得了较大成效,山区面貌有所改观,经济社会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地理位置较偏僻,但生态良好,资源禀赋具山区特点和优势
特殊的区域位置和山区自然环境,造就了湖南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东面有山脉与江西相隔,南面是五岭山脉(南岭山脉),西面有雪峰武陵山脉,湘中大部分为断续红岩盆地、灰岩盆地及丘陵、阶地,海拔在500米以下,北部是全省地势最低、最平坦的洞庭湖平原,湖南省的地貌是东、南、西三面环山[1]。近年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还没有完全改变湖南武陵山片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情况,与“长株潭”和洞庭湖平原相比,山区发展条件先天不足。
当然,湖南武陵山片区地理位置虽然偏僻,但生态良好,自然资源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可以把武陵山区的自然资源根据优势度与丰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层次[4],如表1所示。凡是某种或某类山区自然资源占中国该种或该类资源总量70%以上的均为优势资源,其中属于100%的为绝对优势资源,90%~100%的为极大优势资源,80%~90%的为很大优势资源,70%~80%的为准优势资源,而少于70%的为劣势资源。
表1 中国山区自然资源丰度和优势度排序
从表1可见,山区自然资源在全国资源种类、总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然资源优势明显。高峰资源、名山资源、峡谷资源、石林洞穴资源在武陵山区有绝对优势,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如张家界、湘西等。森林资源有极大优势,湖南森林覆盖率高达57.1%(居全国第5位),而且绝大部分分布在武陵山片区,是湖南重要的森林基地和生态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极大优势,如野生中药材、野菜资源等在武陵山区分布较多。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草地资源有很大优势,武陵山区饲草饲料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场所。水能资源丰富,湖南的三大水系“资水、沅水、澧水”均发源于武陵山区,适宜开发水电产业。
(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依然贫困落后
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对湖南省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贫困状况的监测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全省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709元,比2005年增加1 065元,增长64.8%,但与2010年武陵山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 499元相比,差距较大[5]。与2010年湖南省和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 622元、5 919元相比,差距更大。在农民人均收入构成比例中,第一产业收入为1 283元,比2005年增加359元,增长58.6%。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2.5%,种植业收入依然是贫困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户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湖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309元,比2005年增加729元,增长46.1%。在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支出的八大类中,用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46.9%、64.9%、69.3%、116.7%、84.6%、83.2%和39.1%。随着国家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文化教育支出下降28.9%。交通通信条件明显改善,通讯网络已覆盖贫困地区所有村,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95.9%[6]。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按照原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的扶贫标准,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73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146万人[7]。但随着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的出台(湖南省扶贫标准与国家标准同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湖南武陵山片区的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扶贫任务仍然艰巨,扶贫开发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存量结构不均衡和素质不高等诸多困难。
二 湖南武陵山片区贫困之症结
(一)单一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武陵山片区的贫困
研究表明,一地或一区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会制约或影响一地或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上。调查统计表明:“在扶贫重点县,第一产业是主导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份额接近3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不到40%,第三产业占30%。产业结构依然处于全国10年以前的水平。”[8]以笔者实地调查的国家级贫困县湖南怀化沅陵县七甲坪镇洞溪11个村为例,产业结构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构成比例来看,第一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约为95.1%,第二产业为1.2%,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为3.7%。农业作为武陵山片区的一项基础性产业,其中尤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这种单一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较低。以一农户承包的3亩水田进行水稻种植为例,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的刚性成本支出达1 000多元,产出粮食约1 400千克,以市场价1.30元每0.5千克计算,农民收入3 640元,扣除支出,剩余只有2 640元。考虑到人力、畜力(没有耕牛的还需请耕田机,每亩大约要花费300元)上的成本投入,农户的产出效益与投入成本相减几乎为零,如遇灾荒之年,农民辛苦劳作了一年可能连自己吃的都不能解决,更谈不上任何收益(没考虑物价上涨因素)。这种单一产业结构,直接造成了湖南武陵山片区的贫困落后,这是湖南武陵山片区贫困的主因。
(二)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导致生态恶化制约武陵山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武陵山片区本来是山清水秀、自然生态良好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急功近利,导致一些有产出效益的自然资源遭到了不可持续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坏性开发。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其后果是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开采金矿、铁矿资源等,使环境污染严重。二是非均衡性开发。调查显示(同上),近几年,洞溪11个村开办杉树、枞树砍伐和加工的个体不法经营商达20多人,他们以低价包山砍树,进行初加工后,销往各地,赚取了高额的利润,而绝大多数农民所得甚微,甚至承担因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这种非均衡开发使少数人发了家致了富,而大部分人仍然贫穷,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原则。三是过渡性开发。据调查(同上),每年林业部门下达给洞溪11个村的林木砍伐指标最多只有20多万方,实际上仅洞溪区就销售了40多万方,而林木的生长需要较长的周期,由于过度砍伐,致使山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旱涝灾害频繁。每逢大雨,洪水、泥石流就会冲走村庄和房屋,而一旦出现旱情,也会颗粒无收。因此,湖南武陵山片区的贫困不但有增无减,而且极易形成贫困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存量结构及素质严重制约湖南武陵山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其质和量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并存的关系。一地区人口过快增长,或出现负增长,都不利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湖南武陵山片区在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在鼓励少生、优生的情况下,除极少数农户有超生、多生外,人口总体增长过快的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概率也不高。其人口状况主要是人口存量的结构及素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在人口存量保持正常水平时,其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存量结构的失衡。存量结构均衡,是指农村人口中的老、中、青、少、幼比例协调,总体结构合理。存量结构失衡,是指人口构成出现幼、妇、老在农村居多的局面,所占比例较大,“六一三八七零部队”无奈地坚守在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男劳动力不断外流,使湖南武陵山片区农业生产无以为继,更遑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人口素质方面,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村存在人口“逆淘汰”的问题,主要表现是高素质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缩小,而低素质人口所占比例有逐渐扩大之趋势。据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发布的公报,2006年末,湖南省农业从业人员1 959.27万人,其中,男性占48.7%,女性占51.3%。按文化程度分,未上学占5.9%,小学占41.3%,初中占47.1%,高中占5.5%,大专及以上占0.2%[9]。调查显示(同上),在洞溪11个村,就学习经历及知识水平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占比例接近93%。高中阶段为3.8%,文盲还有3.0%。即使有少数人进入大学深造,但回村工作的很少,人口“逆淘汰”有加剧之势。此外,湖南武陵山片区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湖南武陵山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 湖南武陵山片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径
产业结构不合理、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人口结构不均衡,成为制约湖南武陵山片区实现“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破解湖南武陵山片区发展的难题,必须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内生型发展是湖南武陵山片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里的内生型发展是指武陵山片区在客观环境、资源环境和历史条件上,依托自身发展,通过内部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这种靠输血式的外延发展模式遭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口、资源环境瓶颈。因此,湖南武陵山片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要重在内部挖潜,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具体来说,应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特色大农业转型。农业仍是湖南武陵山片区内部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基础的产业。因此,在农业发展方面必须改变种植业单一化的倾向,在“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上拓展发展空间。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和牛耕人种的生产方式。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农业咨询服务为保障,以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第一产业,在优质农作物的生产、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上建立产销链,为湖南武陵山片区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形成创造条件。同时,结合武陵山片区的地域特征、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为农民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积极推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效链接。一方面,以村镇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湖南武陵山片区的优势自然资源为基础,利用森林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等,发展现代木材加工业、现代高附加值的林木和药材种植业。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大矿藏资源的开采力度。利用山区天然、优质的草场,绿色饲料及无污染环境,大力发展立体畜牧养殖业,使山区农村成为畜牧养殖的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产销链,形成畜牧产品加工点,拓展畜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制定扶植和鼓励措施,大力发展小型和微型企业。积极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对接,在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实施技术改造创新的基础上,引入合作伙伴,加大人员培训,防止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因为产业转移而进入山区,创建能带动片区农村发展的绿色支柱企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地域文化具备开发优势的地方,应大力发掘、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蜡染、西兰卡普、土家族茅古斯舞等,提升质量,产生效益。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合法合理竞争,不搞地方垄断,更不搞地方保护主义。突出山区服务行业的特色,尤其是名优特产的销售等,通过网络、特色店等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点,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四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用现代的工业和服务业改造农业和传统产业,提升三大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形成山区独特的产业结构,发挥其持续的影响力,扩大效益。另一方面,三大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调整并实施对接。主要是:积极推进“农户+企业+商业”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接模式,城镇以山区农村提供特色和绿色的原始农产品为基础,由企业进行深加工,生产出特色鲜明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商业销售收回成本,获取利润,实现其经济价值,形成三大产业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外助型发展是湖南武陵山片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
这里的外助型发展是指利用贫困山区以外的各种有利因素,引导、带动、促进武陵山片区发展的路径。
在国家扶贫开发和中部崛起计划推动下,湖南武陵山片区初步摆脱了贫困。但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外助型发展仍然是湖南武陵山片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因此还需在三个层面加大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由政府部门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以国家重点推进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开发为契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智力,出台整体推进湖南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湖南武陵山片区,继续给予湖南武陵山片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整体开发式扶贫的进程中,上级组织及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着眼于激活湖南武陵山片区内部自身的活力,制定产业整体规划,在东部产业转移中引导、改变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布局的单一状况,完善其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高校或涉农科研院所,发挥科教支撑的优势,对口支持湖南武陵山片区开发。以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为指导,结合山区特色资源,开发山区特色产品,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二是以城镇带动乡村,统筹城乡发展。依托城镇产业对接、产业转移等,走区间协同发展之路[10]。一方面,湖南武陵山片区从总体上来说具有山区的共同特点,但山区中农村与城镇相比,由于地域、历史或风俗的不同,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城乡间积极实施对接,利用城镇发展的优势,不断增强城镇与山区之间的联系,形成城镇与山区的发展互动。另一方面,在湖南武陵山片区有条件的农村,可重点建设若干个小城镇、小集镇,发挥城镇、集镇在人口、产业聚集上的优势以及城镇对所辖农村的产业带动和示范作用,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允许一部分人进入城镇,一部分人仍然留在农村发展规模农业、现代生态大农业,推动整个山区的发展。
三是在重视物质扶贫的同时,把注意力放在知识和精神扶贫上。知识和精神扶贫是指通过先进知识文化在湖南武陵山片区内部的传播,不断提升和改善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发展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都必须有科学技术作支撑,更需要人力资源作基础。而当前,湖南武陵山片区从整体上来说,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不高,人口素质低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大力普及科技知识。通过基层农业科技站所普及和传播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农业科技特派员等传授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懂得生产、善于生产、赢得生产。其二,重在更新观念。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科技意识,改变山区人们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习惯沿袭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现状。其三,应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抓住大力发展教育这一关键,完善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在内的农村教育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民培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主体性,提升内生发展的能力[11]。
总之,内生与外助型发展这两种道路各有优势。湖南武陵山片区必须走内生发展为根本,外助发展为保障的共生型内外一体化发展道路[12]。对于武陵山片区来说,内生发展以外助发展为条件,外助发展的效果体现在内生发展的活力与持续性中。“内生—外助”型发展有利于利用各种资源,推动武陵山片区脱贫、固本、致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利迈进小康社会。
[1]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在中国的位置.[EB/OL].[2012-2-16]. http://www.hunan.gov.cn.
[2]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 [EB/OL].[2012-2-16].http://www.cpad.gov.cn/.
[3] 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EB/OL].[2011-11-21].http://www.gzcpc.com/2011/11/21/30154.html.
[4] 陈国阶,等.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27.
[5]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EB/OL]. [2012-2-30].http://www.cpad.gov.cn/.
[6] 凌媛.“十一五”期间湖南扶贫开发成效显著.[EB/OL].[2011-4-18]. http://www.hndc.gov.cn/Index.asp.
[7]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十二五”消除贫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EB/OL].[2012-2-16].http://www.hunan.gov.cn.
[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贫困检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3
[9]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2008-5-27]. http://www.hntj.gov.cn.
[10] 张立群.贫困山区小城镇问题研究[M]//第二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59-270.
[11] 张群喜.农民主体性的觉识与农民解放[J].武陵学刊,2010(1): 50-53.
[12] 张立群.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M]//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2010:227-241.
(责任编辑:张群喜)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of Wuling Range Area——A Case Study of 37 Counties in Seven Cities in Hunan Province
ZHANG Li-qu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China)
Hunan is a central inland province in China and half of its land area is in mountainous area.In recent years,with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anti-poverty policies,economy of Wuling Range Area has made a great stride. 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ow,the state makes Wuling Range Area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 and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We should seize this golden opportunity and choose the development road of“combining internal development with external aid”to guarante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uling Range Area;sustainable development;road
D616
A
1674-9014(2012)04-0041-05
2012-03-27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湖南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201011BZZ69);湖南文理学院青年科学研究项目:“湖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QNQD1023)。
张立群,男,湖南沅陵人,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