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摇摆

2012-05-30乐悠

新民周刊 2012年43期
关键词:选举人罗姆尼民调

乐悠

10月31日,在与母亲去杂货店的途中,4岁女孩阿比盖尔又听到电台里关于美国总统大选的连篇累牍,终于再也受不了,涨红脸啜泣着对母亲抱怨:“我受够贝拉克·奥巴马和米特·罗姆尼了!” 母亲伊丽莎白好言安慰满脸委屈的女儿:“大选很快就结束了,好吗,很快就结束了……”

伊丽莎白和阿比盖尔生活所在的科罗拉多州是“摇摆州”之一,因此也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重点拉票的战场。随着投票日临近,媒体的“狂轰滥炸”已经让许多人感到精神痛苦,阿比盖尔宣泄情感的视频被母亲放到网上后,立刻引起了网民的共鸣。有人附和:“这就是我的感觉。如此多厌恶和负面情绪渗透入空气。我只希望这一切结束……这就像是有人问你,‘你希望被捅死还是被开枪打死。”

“我们必须承认,竞选对我们而言也已经足够长,让我们告诉自己,‘只剩几天而已,只剩几天而已,只剩几天而已。”惹哭阿比盖尔的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为此感到抱歉。

在厌烦又期待的情绪中,大选马拉松在决出最终胜负的倒计时期间,奥巴马和罗姆尼这两位选手谁都不敢懈怠,在各摇摆州加紧“走穴”,向总统宝座做最后冲刺。

摇啊摇,摇到谁家的桥?

摇摆州,指两党候选人支持率差距不大的州,素来是双方为锁定胜局的必争之地。根据美国总统选举采取选举人团制度,由选民投票产生代表5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选举人,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即可获胜,即在538张选举人票中,谁先冲过270票“红线”就胜券在握。由于绝大多数州实行“贏者通吃”原则——本州选举人票全部给予获该州选民票数最多的总统候选人——因此,“摇摆选票”足以对竞选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今年的摇摆州包括艾奥瓦、内华达、科罗拉多、威斯康星、弗吉尼亚、佛罗里达、俄亥俄和北卡罗来纳等。从美国各大媒体和民调机构4日公布的调查情况看,奥巴马的优势并不如4年前:《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政治报》与乔治·华盛顿大学举行的两项民调显示,奥巴马与罗姆尼在有投票意愿的选民中支持率均为48%。而在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联合举行的民调中,奥巴马在有投票意愿的选民中支持率为48%,罗姆尼支持率为47%。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显示的两人差距最大,奥巴马支持率为50%,领先罗姆尼3个百分点。

但由于罗姆尼在选举人票总数上与奥巴马相比仍有劣势,若想问鼎白宫,则必须在夺取到佛罗里达的同时,再拿下俄亥俄州和若干小的摇摆州。

投票前一个周末的“鏖战”,谁也不敢懈怠。周日(11月4日)一天之内,奥巴马连跑新罕布什尔、佛罗里达、俄亥俄、科罗拉多多个摇摆州,这四个州的选举人票多达60张。罗姆尼的行程则是新罕布什尔、艾奥瓦和科罗拉多州,在艾奥瓦的小城杜布克,他和奥巴马几乎是前后脚。

另外,虽然宾夕法尼亚州是民主党的票仓,罗姆尼还是希望创造奇迹,与搭档瑞安先后到宾州造势,抢下那20张选举人票;而奥巴马阵营则派出副总统拜登的妻子吉尔先行到宾州“守垒”,又派前总统克林顿于去固仓。

面对胶着选情,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政治专家托马斯·曼恩认为,选举最后阶段的大环境对奥巴马有利。在过去两个月中,美国私营部门创造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让失业率跌破8%的心理关口;飓风“桑迪”10月底来袭致使选战暂停,在此期间,奥巴马得以施展实际领导力,而罗姆尼则欠曝光——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的联合民调与皮尤的民调完全是在“桑迪”过去之后开展的,在这两项民调中奥巴马都小幅领先,或许不是偶然。

因为“桑迪”的到来,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总算将气候变化与大选挂上了钩。他在11月1日发表支持奥巴马的声明中指出,在过去的14个月里,纽约市遭遇了两次飓风的袭击,为避开飓风的锋芒而不得不动员百姓暂时撤离家园,如果这真的发展成一种趋势的话,那么这种趋势绝对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呼吁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坐镇白宫。

作为曾经的共和党人,如今的独立派人士,布隆伯格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市长,他对奥巴马总统的支持可能会影响一些中间人士,但是对大选的进程和结果能有多大的影响,还很难说。与此同时,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就业数据,10月份的失业率控制在8%以下,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7.1万个,比预期的12.5万好很多。同时劳工部还修正了前两个月的就业数据,9月份再增加3.4万,8月份则再增加5万。专业和商业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以及零售业的就业人数都出现增长,这让寻求连任的奥巴马松了一口气。不过,无论是谁当选下任美国总统,都将陷入难以解决美国经济停滞的困境。

党派分歧的代价

就在大家对美国总统大选最后结果翘首以盼的时候,《经济学人》杂志再次关注了两党党派分歧可能对今后施政带来的影响。

该刊莱克星顿专栏文章指出,本届大选甩出了好几个宏观议题——比如政府角色,福利限度,如何在全球化中实现美国梦——但讨论起来往往只是在边边角角敲打。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候选人的性格、人生经历或信仰,而忽略了他们的政策可行性。

抹黑广告烧掉了大把的钱,而在竞选最后阶段,奥巴马和罗姆尼都背离了自己原先树立的形象。

2004年竞选时,奥巴马在党内集会上表示不应按照种族或意识形态来划分美国,而今在俄亥俄州的竞选广告中,却指责罗姆尼意图扼杀汽车产业,结语是“米特·罗姆尼,不是我们中的一员”。

罗姆尼也是自相矛盾,这位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到了俄亥俄州却放广告指责奥巴马将克莱斯勒彻底卖给意大利菲亚特,并将Jeep美国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暗示美国人的工作岗位也将因此流失。

为此,汽车行业的不少工人真的充满焦虑,打电话问雇主是否恰如其实。奥巴马做出护选民状,隔空向罗姆尼喊话:“你不能为了拉选票而去吓唬那些勤劳的美国人!这可不是想当总统的人所为!”

这种为了迎合选民需要而改变自己说辞的政客把戏,在200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关键投票》中已经被调侃过了:失业蓝领工人巴德从不关注政治选举,女儿背着他注册了选民资格,却阴差阳错未能成功投票;岂料,民主党候选人和共和党候选人出现了罕见的平票局面,于是美国政界的未来全系于草根巴德。为拉拢巴德的选票,民主党和共和党竞选阵营各展招数,打探巴德的喜好,逐渐演变成候选人的宣传纲领完全取决于巴德怎么想,哪怕违背自己的施政初衷也在所不辞……

把决定总统人选的大权交给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然后让一大推精英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实在是美国政治的一大讽刺:选票的意义高过人的价值,选票的权利变成了异化的权力。

言归今年大选,两阵营的嘴仗让旁观者不免担心:不管接下来是谁当选新总统,大选令两党分歧加剧,而“政治”终要为此付出代价。民调显示,党派分歧在小布什政府及奥巴马政府期间尤为突出,几乎在48个议题上均有扩大化趋势。在对联邦政府的评价方面,两党支持者对奥巴马领导的政府意见最为两极化,共和党支持者的不满和民主党支持者的满意均为25年来最强。民调还显示,就连独立人士的民意也更趋两极化。若加入分别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独立人士计算,则两个阵营综合分歧平均值也达16%。

《经济学人》毫不客气地指出,傲慢自大者必将为自己的过火表现付出不菲代价。“退一步看,这种心胸狭隘、手段卑劣的选举正是美国政治的固有顽疾。挖坑陷害、党争加剧、金钱开道,政客们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大选期间如此党争无非是为了下次国会或地方选举时,在诸如重新划分选区的问题上分得一杯羹。把他们这种过火行为上升到国家利益层面,谁都逃不脱惩罚,这是民主制度的自我纠错能力。”

竞选中,奥巴马和罗姆尼一边打压着对方,一边标榜自己适度节制的选举策略。而当最后的赢家沉浸在获胜喜悦中时,还会记得要保持当初那份谨慎吗?

猜你喜欢

选举人罗姆尼民调
美国总统选举人的前世今生
“暗杀奥巴马民调”惊现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