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恋那一声“咔嚓”

2012-05-30沈嘉禄

新民周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田子坊哈苏老师傅

沈嘉禄

上周日正好是6月10日,世界文化遗产日,这一天本埠有数十处“神秘”老建筑向公众敞开大门,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也借此东风正式开馆。

这个博物馆在紧贴南北高架西侧的重庆南路308号,门庭装饰低调,黑漆落地钢窗则让上海市民感到非常亲切。摄影家兼馆长陈海汶站在门口对每个来访者十五度鞠躬。

陈海汶从小爱好摄影,顺便开始收藏相机,等到他下海经商,最后开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印刷厂,已经收藏了几百台中外著名老照相机。2010年9月,他租下田子坊一幢石库门房子,建起老相机展示馆。我也去过,在亭子间里喝过茶。但场地有限,白相田子坊的年轻游客以及老外常将三个楼面塞得水泄不通,所以他一直琢磨着再玩大点。

陈海汶的想法被上海卢湾区的领导知道了,考察多次后表示支持。后来卢湾与黄浦撤二建一,不少市民担心卢湾积淀百多年的文化气息由此烟消云散。其实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新黄浦也希望有更多的文化项目落地。行得春風有夏雨,陈海汶从黄浦区获得了资金支持,还有原文化馆楼下800平方米场地。重庆路徐家汇路一带,钻石地段啊!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馆里有数百架中外名牌照相机,包括收藏家不惜倾家荡产收藏的莱卡、禄莱、柯达、哈苏系列相机,令人眼花缭乱。有两台相机陈列在最醒目位置,一台是东风牌120型相机,上海照相机厂在1969年年底试制成功,是以瑞典的哈苏勃莱德500C型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为蓝本设计制作的。当时仅生产了97台,只特供××单位,在国际相机收藏界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旁边有个朋友插话:“江青在70年代初拍照,就用这种机器。”

还有一台也是向国庆20周年献礼的产品,1969年由上海照相机二厂研制成功,仿“徕卡”,取名“红旗20”,一共生产了271台,特供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使用。时过境迁,存世量不足10台,也受到国内外相机收藏家的追捧,转让价超过100万。陈海汶像追梦中情人似地追了几十年也没有得手,得知上海有一个收藏家有一台,提了烟酒上门商量,但对方不舍得割爱,只肯出借。

陈海汶将观众引到“车间”——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旁边,自豪地说:“这就是海鸥4A-109相机流水线,这个型号的相机由407种零件、89道工序组装而成,每一道工序都由资深技师亲手调校。2004年,这条作业线因为企业改制而休克,今天在这里得到复活。”

十几位原海鸥厂的老师傅正在装配相机,“我特地叫他们慢点装配,就这点零件,装完就没有了。”陈海汶说。

有位在上海照相机总厂做了40多年的老师傅,前年被陈海汶请到田子坊三楼安安心心装配相机,他的黑白影像成了海鸥相机的形象代表。在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装修时,老师傅却一病不起。陈海汶跟他讲:“你要挺住,博物馆要开馆了,我为你安排好了工作台,你要来啊!”老人饱含热泪频频点头,三天后却撒手而去了。

数码产品毫不留情地改变了我们的影像生成方法和保存形态,甚至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发现,但胶片时代的手艺精神和温柔的对比度仍让人怀念。陈海汶说,“我有时工作到浑身骨头散架,回家后就捧起海鸥4A-109拨弄快门,听它咔嚓一声响起,哈!像打通了小周天,眼睛也会放电。”

我有一小朋友,对电脑程序研究颇有心得,他将自己的一架数码相机快门声音改造了一下,每次按下,不是“滴”的轻快声音,而是一声带有崇明口音的上海闲话:“赤那”。我建议他去老相机制造博物馆看看,向老前辈鞠个躬,他不屑一顾地说:“那不过是个开放式的坟墓,有啥好看?去埃及旅游,一帮傻瓜都钻到金字塔下面去看法老,闻臭尸味,我偏偏要爬到金字塔上看尼罗河,境界不同,眼界也不同!”

我被他的话噎住,老半天才回过神来:“小赤佬数典忘祖,赤那!”

猜你喜欢

田子坊哈苏老师傅
卖早餐的 小贩
卖早餐的小贩
钢笔淡彩画之田子坊
“企业可以少赚钱,但苗不可以掉价!”虾苗界20多年的老师傅告诉你一条好虾苗是如何炼成的
光学变焦无人机
城市更新背景下地区中产化过程研究
盲人推拿
大疆收购哈苏“化学效应”或许没那么大
大疆或成为哈苏最大股东
历史街区导视系统设计探索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