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瑜:瑜音何处
2012-05-30王悦阳
王悦阳
“其实,我母亲一直希望我能更像一个女孩子。台下温柔,台上阳刚,就像孟小冬那样。”记者面前的王珮瑜一头精干的短发,一袭深色的衬衫,看似满身的男儿气。事实上,在说话时的一颦一笑之间,眉梢眼角总还透露着这位苏州女子所特有的一丝神韵。
她刚从武汉回来,整整两个多月,从上海开始,又经北京、武汉等地的巡回,带着一场名为《瑜音绕梁》的京剧清音会与一台原汁原味的大戏《赵氏孤儿》,走遍了大江南北。每到一处,王珮瑜主动安排讲座,或在剧场中,或在大学里,生动活泼的讲解,目的只有一个——扩大京剧的观众群,特别是年轻群体。她由衷地希望剧场里的黑发人多过白发人。就在不久之前,记者曾陪同她一起观看了一场上海昆剧团的演出,令王珮瑜感动的不仅是台上计镇华、梁谷音两位国宝级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台下一群群的年轻观众,更让她羡慕不已:“要是京剧剧场也能有那么多大学生来看该多好!”
如今,王珮瑜的粉丝常常亲切地称她为“瑜老板”,她自己从不排斥这一称号,甚至还很喜欢,因为过去的好角儿都叫“老板”。 她的戏迷们在互联网上还有个论坛,搞得红红火火,而王珮瑜的微博更是热闹,粉丝已有三万多人,作为一名年轻的戏曲演员,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作为上海京剧院著名的女老生,瑜老板的大名早就在全国传开了,倒不是因为她为电影《梅兰芳》中为孟小冬配唱,也并非因为“小冬皇”的赫赫名声,实在因为在当今戏曲舞台上,能走出这样一位女性艺术家,并以扮演须眉英雄而一举成功,在老生队伍中占有一席之地,实在是太难得,太艰辛,绝对只可有一,无法有二的了。
当然,不少王珮瑜的支持者绝对不同意所谓的“女老生”这一说法,最典型的就是90高龄的艺术大师陈佩秋,早在王珮瑜刚崭露头角的时候,这位慧眼识才、又酷爱戏曲的大画家就看出了她的潜力,并与同样是戏迷的书法大家周慧珺一起,以实际行动支持、关心王珮瑜的成长。就在王珮瑜人生的第一次专场演出时,因为主持人一句“她是当今最好的女老生”,竟惹得坐在第一排的陈佩秋大为不服,径自上台当场理论:“艺术只有好坏之分,哪有男女之别?王珮瑜为什么是最好的女老生,依我看,她就是当今最好的老生之一!”一席话,引来台下掌声如雷。
坚持自己
事实上,性别始终是一个标签,无论如何都会落在艺术家的头上。
王珮瑜是一个从苏州走出来的江南女子,个头不高,身材瘦小,却有着一身英气,她扮演的老生形象,扮相俊秀,气质儒雅,唱腔浑厚。14岁入行的她一出道,就在家乡苏州所有的京剧比赛中拿了名次,在当地小有名气。1992年她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才改行专攻老生行当。如今看来,这条“老生”路与王珮瑜自身的气质、性格非常相符。生活中的王珮瑜常常一身中性打扮:长裤、西装。她坦言穿裙子就不舒服,小时候,妈妈要求她一定穿裙子,她就在裙子里再穿一条裤子去上学,同学们嘲笑她,她也不以为意,因为这就是王珮瑜。她不肯为别人的眼光和喜好而改变自己,保持自己的风格,这是她在戏曲之路一直坚守的准则。
既然选定了女老生的道路,自然艰辛非比常人。从一开始的举手投足,到运用嗓音塑造人物,如何克服固有的性别角色来适应京剧老生的表演程式,不知需要花多大的毅力与努力。亟待小荷才露尖尖角,又要面对观众行家对自己“唱得好演不好”的诟病,于是想办法拜师学艺,刻苦用功,一出唱做并重的《打棍出箱》令人刮目相看。进入上海京剧院,面对体制内论资排辈等等习惯、规则,既需要妥协,同样又激发要强之心……一路走来,若没有一种执著的坚守精神,王珮瑜恐怕很难有今天的地位与名声。然而,在记者面前的她,却从不会主动提起以往的种种困苦折磨,更不会对同行有任何怨言,“以前会去计较,后来发现自己是那么不快乐,这样很不好,于是学会看开,也学会坚强。”
当然,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王珮瑜也曾走过弯路。有几年,她也曾脱离原单位,打算像当年的京剧大师那样,自己挑班唱戏,真正做到唱自己想唱的戏。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曾经的努力与梦想,并没有得到预计的效果,回到京剧院后,王珮瑜也反思了自己:“以前觉得自己是角儿,什么人、什么事都不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回过头来看,才知道自己的可笑。现在我是不会再那么偏执与自我的了。”令王珮瑜高兴的是,原来的单位与同事依旧欢迎自己的回归,如今,除了院里常规性的演出之外,她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要求创排剧目。梦还没有完,坚持的道路就不怕蹒跚。
打破流派
除了女老生,流派同样也是王珮瑜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理所当然,既然被称为“小冬皇”,就肯定是宗余(叔岩)派和谭(鑫培)派。王珮瑜一度努力追摹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唱片,学得很像。可王珮瑜并不满足,周信芳的麒派,甚至计镇华的昆曲,王珮瑜都是由衷佩服并且真心热爱,更希望能从中认认真真地学到一些什么。特别是潇洒流利的马(连良)派,王珮瑜更是倾心不已。在她看来,“流派不仅是风格,更是手段,只要为塑造人物出发,就无需担心流派的问题。”
她的这一想法非但没被视为离经叛道,反而得到了不少前辈的肯定与鼓励。谭派大家谭元寿耄耋之年亲赴剧场坐镇,以实际行动支持她的演出,马派名家张学津更摒弃门户之见,毫无保留地将全本《赵氏孤儿》传授给了王珮瑜。当二人得知王珮瑜有意将余派的《搜孤救孤》与马派的《赵氏孤儿》做一次大胆的融合,熔两派艺术精华于一炉,纷纷表示“改,大胆地改,我们支持你!”这些行为都令王珮瑜感动不已。也正因此,才有了这回全新的“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这一称谓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到底是属余还是属马的流派之争。虽然做得很辛苦,但有两位老师的支持,也就放心了不少。好在这次巡演过程中,这一新版得到了不少肯定,也没有辜负老人家的期望。”
王珮瑜一度是非常保守的“传统派”,可就在这次的京剧清音会上,却有了一次不一样的尝试,将吉他、贝司与京剧对接,来一次不一样的跨界对话。然而对此,王珮瑜却并不愿意以“噱头”来简单概括。“这是一次尝试,吉他手梁劍峰对京剧的喜爱和痴迷是你想象不到的,因此他绝对不是乱来,反而节奏、气口的把握与京胡颇为相似,却又别有一番韵味。”
熟悉王珮瑜的人都知道,她对于每一次献唱都极为重视,“观众的期望越高,自己越要能与这样的期待相匹配”。王珮瑜始终有一个意识——自己身上肩负的,是古老京剧继续走下去的责任,而她已成了一个参考的范本,因此,唱戏已经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做好唱戏这件事”是她始终遵循的原则。
面对“小孟小冬”的称赞,王珮瑜曾说“我不要做孟小冬第二,我要做王珮瑜第一”。如今,经历了更多的打磨和成长,她认为:“如果真能成为孟小冬第二,那何尝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呢!”她重新理解了当年谭元寿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只有先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继承者,打下扎实的功底,不断充实自己,才可能把学到的化为己用,创造独有的风格。
瑜音何处,路,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