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枇杷设施高效栽培技术
2012-05-30凡改恩钱剑锐王艺平王洪兴邱国平姚兆杰
凡改恩,钱剑锐,王艺平,王洪兴,邱国平,姚兆杰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101)
宁海白枇杷是通过软条白沙实生选育而成的优质白沙枇杷新品种,具有果形大、糖度高、酸甜适口、风味浓郁等优点。目前,宁海白枇杷种植主要集中于宁海当地,且以露地栽培为主。低温冻害是制约宁海白枇杷大面积发展和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因子之一,冬季低温能够引起枇杷的生殖器官或营养器官发生冻害甚至死亡。单层膜大棚由于其棚架跨度小、热熔量低、缓冲能力差,夜间保温性能差的缺点十分突出[1-6],枇杷低温冻害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双膜大棚栽培能够有效避免枇杷低温冻害的发生,且具有成熟早、产量稳、品质优、效益好等优点。枇杷双膜设施栽培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为此,本研究以双层聚乙烯薄膜钢架设施大棚为对象,进行宁海白枇杷双膜设施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旨在为宁海白枇杷的大面积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地点位于宁波市港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枇杷品种为4年生的宁海白枇杷,种植规格为4 m×4 m。棚内选取生长势相近、大小相当的9株枇杷树,每株东南西北各随机选取30个果实和叶片进行其生物学特性观察和测定,露地同样选取9株树作为观察测定的对照。钢架设施大棚为南北走向,棚长、宽、高分别为65,8,4 m,内外膜间距0.35 m。覆盖材料为聚乙烯薄膜,外膜厚度0.8mm,内膜厚度0.7mm。
1.2 试验方法
设施大棚内外的温湿度数据来自宁波市港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基地,温湿度记录仪型号为ZDR-20。叶片纵、横径和厚度用游标卡尺测定,叶片绿色度(SPAD)值用SPAD-502叶绿素计测定。大棚10:00左右开门通风,14:00左右关闭。
大棚内与露地各随机选取30株调查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病株率。
病株率/%=调查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棚内外温度变化特点
从12月5日至翌年3月23日对大棚内外温度变化进行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大棚在10:00左右开门通风,14:00左右关门保温的条件下,棚内最高气温为27.7℃,且白天双膜大棚内的气温基本保持在25℃左右;露地最高气温为23.4℃,但日最高气温主要维持在12:00-15:00。棚内极端最低气温为-1.3℃,比露地极端最低气温-4.4℃提高了3.1℃,且棚内最低气温维持时间相对露地短,棚内外最低气温多发生于2:00-5:00。在大棚双膜覆盖的110 d内,棚内平均气温为9.94℃,露地平均气温为5.62℃,大棚内平均气温比露地平均气温提高了4.32℃,棚内比露地积温增加了475.2℃。
表1 大棚内外气温差异与增温效应
2.2 大棚内外空气相对湿度变化与病害发生
空气相对湿度是土壤含水量的间接体现。从12月5日至翌年3月23日对大棚内外空气相对湿度进行统计。由表2可以看出,枇杷在双膜大棚覆盖期间,大棚内的空气平均相对湿度为86.62%,露地为78.04%,大棚内比露地高了8.58%。此时正值枇杷幼果快速生长期,棚内相对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枇杷幼果的迅速膨大。由于大棚阻断了雨水等病菌的传播途径,棚内的枇杷病株率仅为11%,且发病较轻,而露地枇杷的病株率为23%,且发病率大于大棚。
表2 大棚内外空气相对湿度与病害发生情况
2.3 大棚内外枇杷叶片生物学特性分析
叶片的大小与厚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因子。
表3表明,大棚内枇杷叶片的纵横径都要大于露地枇杷叶片的纵横径,而厚度却小于露地。露地枇杷成熟叶片的SPAD值大于棚内成熟叶片的,而棚内嫩叶的SPAD值要大于露地枇杷嫩叶的。
表3 大棚内外枇杷叶片生物学特性
2.4 大棚内外枇杷不同器官冻害分析
宁海白枇杷开花分为3批,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开第1批花,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第2批花,翌年1月后开第3批花。
表4表明,大棚和露地枇杷的第1批花都未发生冻害,大棚内的第1批幼果有11%发生冻害,且主要集中于最靠边的2个大棚,而露地枇杷的第1批幼果全部冻死。12月中下旬,露地最低气温已有-1.8℃,再加阴雨天气,露地枇杷第2批花有73%以上发生冻害,幼果冻害率也达到85%,而大棚枇杷第2批的花和幼果,仅有3%和7%发生冻害。大棚枇杷第3批的花和幼果都未发生冻害,露地枇杷第3批的花和幼果有9%和5%的冻害率。大棚双膜覆盖期间,露地最低气温达到-4.4℃,部分枇杷叶片发生冻害,叶片淡黄色,而大棚内的枇杷叶片全部深绿色,没有冻害发生。
表4 大棚内外枇杷不同器官冻害情况
3 小结和讨论
枇杷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气温有一定的要求,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枇杷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良好,但当气温低于-3℃时,枇杷幼果冻死,低于-12℃时,枇杷树体冻死。双膜大棚在及时摇膜通风的条件下,棚内白天气温能够基本保持20~30℃,而枇杷幼果在25℃以上发育最快。可见,白天棚内气温是枇杷生长发育较为适宜的温度。棚内极端最低气温为-1.3℃,比露地极端最低气温-4.4℃提高了3.1℃,且棚内最低气温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双膜栽培枇杷低温冻害问题基本解决。大棚双膜覆盖期间,棚内比露地积温增加了475.2℃,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枇杷果实的生长发育和糖分积累。
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一定范围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有利于枇杷花芽分化的进行和花粉发芽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幼果的迅速膨大和糖分的积累。本研究表明,枇杷大棚内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86.62%,比露地提高了8.58%,说明大棚有利于土壤的保湿。双膜覆盖期间,正值枇杷幼果快速生长期,相对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枇杷幼果的迅速膨大。另外,大棚薄膜的覆盖有效阻断了雨水、风等病菌的传播途径,因此,大棚内的枇杷叶片和果实的发病率远低于露地枇杷,且发病较轻。
叶片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器官之一。本研究表明,大棚内的枇杷叶片,无论是纵径还是横径,都明显大于露地枇杷,而叶片厚度却小于露地枇杷,大棚枇杷的叶片呈现大而薄的状态,可能与整个生育期积温升高、生长期缩短有关。大棚薄膜覆盖,改变了叶片的光照状况,影响了叶片的光合能力,进而影响了叶片叶绿素的积累。大棚内枇杷的成熟功能叶的SPAD值明显低于露地枇杷,但棚内枇杷嫩叶的SPAD值却大于露地枇杷的嫩叶,可能是棚内嫩叶抽发相对较早导致的。
低温冻害是限制枇杷大面积发展的主要因子,枇杷双膜栽培能够有效避免低温冻害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双膜栽培的枇杷,每一批花都没有冻害发生,相对抗寒能力较差的幼果,只有第2和第3批极少部分的幼果发生冻害,且冻害幼果主要集中于最靠边的2个大棚。露地枇杷除第1批花没有发生冻害外,第2和第3批花都有冻害发生,以第2批花冻害最为严重。露地枇杷的幼果,每1批也都发生了冻害,且最为严重,全部冻死;第2批次之,但冻害率也达到了85%;第3批最轻,冻害率为5%。因此,栽培枇杷,以第1和第2批果实为主,由于生长期长,发育充分,品质相对较好,且经济效益也高。相反,露地枇杷主要以第3批果实为主,由于生育期较短,果实较小,品质也相对较差。
[1]黄世衡,范竹君,赵卫民.云南温室环境工程 [J].太阳能,2000(1):2-3.
[2]刘群生,张勇.滇中高原温室设施的采光和保温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5):29-31.
[3]冯健君,陈俊伟,徐红霞,等.果袋透光性对宁海白枇杷果实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J].果树学报,2009,26(1):66-70.
[4]杨治元,杨付生.大棚葡萄双膜覆盖优越性及存在问题调查 [J].中国南方果树,2010,39(3):78-80.
[5]钱剑锐,凡改恩.双层塑料大棚保温性能及对枇杷生长发育的影响 [J].浙江农业科学,2011(4):775-777.
[6]陈青英,徐小菊.沿海藤稳葡萄双膜覆盖大棚栽培技术研究 [J].园艺学报,2009,36(增刊):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