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蚕种业发展方向探讨
2012-05-29付有昌
付有昌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400700)
重庆市蚕种业发展方向探讨
付有昌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400700)
根据蚕种生产的特点,并结合重庆市蚕种业的历史及现状,在对重庆市蚕种业近几十年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蚕种业应以法制化、产业化、多元化为最终发展方向。
重庆市;蚕种业;发展方向;探讨
蚕种是整个蚕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蚕种业自身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的诸多弊端,重庆市多数蚕种生产单位纷纷倒闭或破产,重庆市的蚕种业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作为重庆市蚕种业的从业人员,有必要、亦有责任为重庆市蚕种业未来的发展尽心出力。通过对蚕种生产的特点、蚕种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蚕业的发展要求,努力探索重庆市蚕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途径,以期保证重庆市蚕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蚕种生产的基本特点
1.1 社会服务性
蚕种生产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保证农村蚕茧生产的高产、稳产,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提供优质的蚕种;二是为改善和提高蚕茧、蚕丝的质量,为国家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质生丝,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创汇的需要而提供各种用途的蚕种[1]。因此,蚕种生产首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和国家利益,其次才是自身的经济效益。
1.2 较高风险性
蚕种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种子,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一般农作物种子更为脆弱,而自然界影响蚕种生产的灾害性因素又比较多,如气候条件、环境污染、病虫害等,在生产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灾害因子起作用,蚕种生产就可能遭到惨重的损失[2]。如家蚕一旦被微粒子病感染而“毒率”超标,整批蚕种都要被销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3 超前计划性
蚕种繁育的计划和生产大多是跨年度进行的,一般是春制秋用和秋制翌年春用,计划性较强,有效期短,一旦来年蚕种市场发生变化,或蚕种过了有效使用期限,多余的蚕种只能报废或销毁,而不像其它商品可作为存货,等到市场行情好时再出售。
1.4 市场局限性
蚕种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用途单一,目前只能用于养蚕(选种用于生产原原种和原种,原种用于生产一代杂交种),没有其他的用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且受气候环境和地方政府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只在本地区销售,其市场局限性很大。
2 蚕种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2.1 蚕种业的发展历史
重庆市蚕种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自然经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不同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以前,真正建制是从1933年开始的,当年全国蚕丝改良委员会来重庆等地考察,建议推广杂交改良蚕种,创办了西里蚕种场,1935年创办北碚蚕种场,繁殖推广杂交改良蚕种;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市蚕种业获得了新生,蚕种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重庆市蚕种业处于相对停滞、缓慢发展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蚕种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先后建立了一批国营和乡办蚕种场,实现了秋制蚕种;20世纪80年代,重庆市蚕种业开始腾飞,全市蚕桑生产高速发展,蚕种生产数量迅速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重庆市蚕种业的发展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重庆成为直辖市时蚕种场达39家,一代杂交种生产量达350万张;随后,由于蚕种生产的盲目布点、设备设施陈旧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茧丝绸行业的整体萎缩、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重庆市蚕种业严重受挫,许多蚕种场纷纷倒闭或破产[3]。
2.2 蚕种业的现状
2.2.1 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够灵活 重庆市蚕种业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建制以来,主管单位更迭达11次,其管理体制混乱、经营机制不活的状况十分明显。目前,现市属蚕种单位由重庆市外经贸委主管,区县属蚕种单位多数由各区县农业部门主管,但其业务又归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和各区县蚕桑站或蚕桑局管理,出现了主管单位不懂业务,业务单位无主管权利的怪现象,再加上半事业半企业的单位性质(差额拨款),致使重庆市蚕种业只能在混乱的管理体制中不断摸索,徘徊不前,其主要表现:一方面主管部门给予了蚕种生产单位一定的经济扶持、政策优惠,努力强化对蚕种场的控制和管理,但其力度不够,主管部门想抓,想管,想控,但结果却是难抓、不抓,难管、少管,难控、失控。另一方面生产单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差额补贴后),但蚕种生产单位受诸多条件和政策的限制,不能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由于蚕种生产的特殊性,在用人机制、待遇分配上没有企业灵活,下岗分流政策对蚕种场不太适用;或由于事业性质的管理,在闲置资源的处理上要经过层层的请示与批复,对土地资源的处置没有权利等等,从而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单位只能进行蚕种的生产,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创收;同时,由于差额拨款的事业性质,在职工群众和部分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一些“坐等要”、“吃大锅饭”的思想及“官僚主义、文赎主义”的工作作风,严重阻碍了单位及整个蚕种业的健康发展。
2.2.2 单位规模较小,整体规模不断紧缩 重庆市蚕种业一直在曲折中前行,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蚕桑生产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蚕种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全市可生产一代杂交种350万张(实际发种250万张左右);但蚕种生产单位(蚕种场)达39家,其中原种场只有1家(原重庆市北碚蚕种场,兼生产一代杂交种),单位职工在400人以上,其原种生产能力在10万张以上,而实际生产原种6万张左右,其余为普种场,多数普种场单位职工不足100人,有的甚至不足10人,一代杂交种的生产能力在5万张左右,只有原西里蚕种场可生产一代杂交种20万张以上,其职工有92人,场多规模小的现象十分明显。同时,在所有的蚕种场中,拥有专业桑园的蚕种场占48.28%,原蚕区场占51.72%,而全部的专业场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原蚕饲育区,并且近年来由于考虑生产成本等原因,存在缩小专业场、扩大原蚕区生产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由于茧丝绸行业的不景气,重庆市蚕种业遭受重创,到目前为止,重庆市发放蚕种生产许可证的蚕种生产单位有12家,实际生产蚕种的只有8家,较历史最高峰时期的39家减少了79.49%;一代杂交种的生产能力100万张,较最高峰时期的350万张减少了71.43%;年发种量60万张,较最高峰时期的250万张减少了76.00%。近年来,随着茧丝绸业的进一步萎缩,重庆市蚕种业不论是在生产能力,还是在发种量上都有进一步精简缩水的可能。
2.2.3 经营方式单一,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虽然重庆市蚕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到目前为止,在经营方式及方向上有所突破,如原西里蚕种场不只生产蚕种,已开始种植果桑、菌菇,酿制桑椹酒,进行种植业、食品业、酒业的经营,但其收入比重不足单位总收入的10%,且这种单位在重庆市蚕种业中只是极个别的,多数单位只能生产蚕种,单一制种的经营模式很难改变。
另外,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由于受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生产资料大幅涨价等因素影响,蚕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表1),而蚕种的销售价格上涨不多,出现了销售收益低于成本、入不敷出的现象,致使重庆市蚕种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严重受挫,生产单位严重亏损,全市蚕种生产单位除个别略有盈余外,绝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据我们调查,2010年全市蚕种业(蚕种场)亏损347.5万元,2011年达570万元,预计2012年重庆市蚕种业亏损额将超过700万元。
表1 重庆市2009—2011年蚕种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元/张)
目前,重庆市共有12家蚕种生产单位,而实际生产蚕种的只有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合川区云门蚕种场、涪陵区海丰农业开发公司、重庆鸿盛茧丝绸投资公司、万州区甘宁蚕种场、江津区荞杨蚕业开发公司、宝玉蚕业公司、重庆嘉顺丝绸公司等8家单位,其余4家蚕种生产单位处于停产状态。为了保证重庆市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蚕种生产单位不得不进行亏本经营,但由于经营方式的单一(只能生产蚕种)和行业的不景气,致使重庆市蚕种业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其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
3 蚕种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根据蚕种生产的特点,结合重庆市蚕种业的现状,现就重庆市蚕种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供同业管理者参考。
3.1 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重庆市蚕种生产单位多属国有事业单位,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市蚕业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蚕种根本不愁销路,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属典型的卖方市场,蚕种生产单位(蚕种场)只要正常组织生产,几乎都有盈利,蚕种业成了当时的香悖悖,主管部门你争我夺;20世纪90年代初,重庆市蚕种业的发展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之后,随着茧丝绸业的不断萎缩,重庆市蚕种业逐渐萧条,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统得过多、管得太死、吃大锅饭的经营管理体制已完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严重阻碍了重庆市蚕种业的健康发展,致使重庆市多数蚕种场纷纷倒闭或破产,仅剩的几家单位几乎都是亏损,原来你争我夺的香悖悖,现在成了你推我躲的烂摊子,重庆蚕种业先后由重庆市农牧渔业厅、重庆市农委、重庆市茧丝绸集团公司(受重庆市外经贸委委托)、重庆市外经贸委等部门主管,就是重庆蚕种业近30年曲折发展的最好证明。目前,重庆市蚕种生产单位还在为姓公还是姓私而举棋不定,因此,为保证重庆市蚕种业的正常生存与健康发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要定性,理顺管理体制。就是要根据重庆市蚕种业的发展要求,明确规定某个蚕种生产单位要么属于事业单位,要么属于企业或股份公司,其管理体制必须得到明确和定性。二要定向,明确经营机制。也就是要在定性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事业单位纳入财政全额拨款的范畴,要其树立全局与服务的意识,由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企业或股份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其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取消半事业半企业性质(差额拨款)的单位编制,真正理顺重庆市蚕种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三是要建立健全蚕种的生产与管理制度,保证重庆市蚕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重庆市是全国蚕桑生产的重点产区之一,也是蚕种生产的主要省(市、区)之一,可是,多年以来,其生产经营规模仍未摆脱零星分散,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每年能生产一代杂交种10万张以上的仅有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1家单位,多数种场生产规模较小、基础较差、技术力量薄弱,经不起市场经济的风吹雨打,重庆市蚕种业近20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只有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科学的资源重新配置,集中优势力量,不断强身健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健康发展[4]。其主要对策:一是要以原种场为龙头,将原种的生产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结合,不断提高重庆市蚕种生产的科技水平,努力实现重庆市蚕种业的现代化;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集中优势资源,实行专业化分工,将一代杂交种的生产与农村相结合,大力开辟原蚕饲育区,逐渐形成重庆市蚕种业的规模化生产;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不断提升和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实现重庆市蚕种业的产业化发展。
3.3 多元化经营是长远之计
蚕种业对茧丝绸业及整个蚕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即使蚕种业处于亏损状态,还得继续生产,以保证蚕种的正常供给。然而,由于蚕种的生产具有专业性、单一性和高风险性,这就要求蚕种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有半点马虎和闪失,一旦蚕种生产出现异常状况,蚕种生产单位的整个生产经营就将全军覆没,进而影响地区茧丝绸业及整个蚕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增强重庆市蚕种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重庆市蚕种业持续健康发展,蚕种生产单位必须实行多元化经营,通过多种渠道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一是实行纵向多元化,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以蚕种业为根基,不断向茧丝绸业、服装业及生物遗传、科学研究等方向发展。二是实行横向多元化,以蚕种的生产经营为中心,利用闲置的桑园和蚕房养殖鸡、鸭,种植菌、菇、果桑等,努力向养殖业、种植业、食品业、酒业等行业渗透和发展;利用土地、人力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科学研究、推广培训等。
综上所述,要保证重庆市蚕种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理顺现有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离,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后盾,以保证政府对蚕种业的宏观调控和蚕种业自身的市场化经营;其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重庆市蚕种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以提升和壮大自身实力,巩固重庆市蚕种业的生存发展根基,保证重庆市茧丝绸业的健康发展;再次,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实行重庆市蚕种业的多元化发展,以防患于未然,增强重庆市蚕种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简单地说,重庆市蚕种业的最终发展方向就是法制化、产业化、多元化。
[1]李标.浅谈怎样保护广西蚕种业[J].广西蚕业,1 9 9 9,3 6(3):3 1.
[2]周成伟.蚕种行业亟需保护[J].中国蚕业,1 9 9 6,1 7(3):3 2-3 3.
[3]蒋贵兵.重庆蚕种业的发展与改革[J].蚕学通讯,2 0 0 0,2 0(1):4 5-4 6.
[4]陈元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重庆: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4:4 0 1-4 0 2.
[S88-9]
C
1007-0982(2012)03-0046-04
2012-06-07;
2012-07-01
付有昌(1975—),男,四川邻水,本科,经济师。
Tel:13883722503,E-mail:3938715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