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职工体检HBV标志物结果及“治未病”防治对策
2012-05-28翟巧玲孙晓东
陈 涛 翟巧玲 孙晓东
医院职工体检HBV标志物结果及“治未病”防治对策
陈 涛 翟巧玲 孙晓东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郑州 450000)
通过对医院全体职工健康体检HBV标志物结果资料进行总体统计分析,以了解职工的HBV感染状况,为有效采取预防保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收集2011年医院2426名职工健康体检资料,对HBV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426名在职职工健康体检中有219人检查结果存在异常,检出率为9.02%;其中男性76人,检出率为11.34%;女性143人,检出率为8.14%;男女检出率存在差异(<0.05);大三阳男女之间没有差异,小三阳男女之间存在差异(<0.05)。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观察HBV标志物的异常变化能早期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保健措施,增强职工的自我保健意识,强化单位对职工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全面提高职工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对工作和生活的意义重大。
健康体检;健康管理;治未病;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又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约有6亿人感染了或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约有1.2亿人为HBsAg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病人;乙型肝炎的年发病率为40/40万;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的年病死率为13/10万。可见HBV感染和乙型肝炎是影响到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工作生活乃至家庭及社会安定的重大卫生问题[1]。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健康状况关系到病人和自身。笔者对2011年医院职工HBV体检结果作总体分析并对体检后“治未病”探讨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受检对象均为医院在职职工,收集时间为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10月30日,总人数为2426人,其中男性670人,女性1756人。
1.2 方法 由医院工会和保健科组成体检领导小组,体检中心具体实施,于清晨抽取受检人员的空腹血,分离出血清检测,并严格按照厂家试剂盒内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及结果判定。
1.3 数据分析 所得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男女各组检出率之间进行2检验,<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健康体检采用传统五项联合检测,HBCAg未被加入检测范围。统计项目包括:HBsAg(1),HBsAb(2),HBeAg(3),HBeAb(4),HBcAb(5)。结果219人HBV存在异常,检出率为9.02%,其中男性76人,检出率为11.34%;女性143人,检出率为8.14%;男女总检出率存在差异性(2=6.065,<0.05)。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2426例 HBV标志物结果统计 [n(%)]
注:各组数据经2检验,总检出率男、女间存在差异(2=6.065,<0.05);大三阳男女之间没有差异(>0.05),小三阳男女之间存在差异(2=4.1242,<0.05)
3 讨论
“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书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及“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的阐述说明。《难经·七十七难》中进一步诠释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金匮要略》中也提出了“肝病实脾”的理论。相应于上述论点,在临床实践中,在“见证”的现状下,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治未病理念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内涵可作为慢性乙肝防治的切入点。
3.1 乙型肝炎中医病因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有湿热、脾虚、气郁、湿毒、阴毒、疫毒、杂气等不同认识,同时本病在中医学疾病命名方面尚未统一,历代各医家命名各异。马冠军认为不同认识影响医者在临床上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把握、治疗方法的确定及预后的判定,不利于对本病古方整理及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认为“异湿”为乙肝的唯一始动因素[3]。
3.2 治未病在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3.2.1 未病先防 就现有医疗水平而言,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乙肝还是不能彻底治愈。在HBV感染过程中,疫苗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未病先防”的问题,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讲,不管采用何种途径来治疗,对身体都是一种伤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让HBV感染。医护人员工作、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致病因素无处不在,健康体检、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为早发现、早治疗某些疾病,引起重视,尽早进行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3.2.2 既病防变 “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很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尚未影响它脏,但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考虑且兼顾与肝脏相关的脏腑。因五脏、六腑之间,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所以对乙型肝炎各期的治疗不仅是抗病毒这一个环节,还包括保护肝细胞、清除黄疸、改善各种临床症状、延缓肝纤维化或肝硬化、预防肝炎后肝细胞恶性变等。正如肝癌专家杨秉辉教授所提,对乙肝的治疗,预防癌变比盲目转阴更重要。可见,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稳定病情,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预防肝癌即是贯彻了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思想。
3.2.3 瘥后防复 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复元,因调养不当,易使旧病复发或滋生它病者;或是疾病的症状虽已消失,但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致使旧病复发者,应当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据统计,每年有大约3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相关疾病,占传染病死亡的前五位[3]。对于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高危人群,定期监测及适时的抗病毒治疗是及早发现及降低肝癌发生的有效手段。大量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反应决定着乙肝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医药不仅能直接对抗病毒,而且可以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细胞的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体质,间接起到整体调整的作用,使紊乱的机体状态逐渐趋于正常,因而打破HBV感染后的免疫耐受状态,调整紊乱的免疫系统将是治疗乙型肝炎的关键所在[4]。
4 小结
本文只对总体、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总检出率方面,男性76人(11.34%);女性143人(8.14%),存在差异性(2=6.065,<0.05);小三阳男女之间存在差异(2=4.1242,<0.05);大三阳男女之间没有差异(>0.05)。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在外应酬机会多、自体免疫差异、不良嗜好等因素有关。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转化,多因多病的整体医学模式得到医学界公认。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要思考中医“治未病”问题,并建议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因此如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贯彻“治未病”思想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目前的医疗发展状况还难以彻底治愈乙肝,因此“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及临床意义。在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工作中,要贯彻“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在抗病毒、保肝、改善临床症状的治疗的同时,防止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也是完善、提高健康管理水平的需要。
[1] 黄祖湖,李军.慢性病毒性肝炎现代诊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26.
[2] 马冠军.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学病因性质及命名探讨[J].中医研究,2010, 23(1):12-13.
[3] 曹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7,13(4): 91-92.
[4] 周娟,李连闯,毕明刚.慢性乙肝的细胞免疫病理和中药与植物药治疗[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21(5):202.
2011-12-08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88
1672-2779(2012)-02-0122-02
(本文校对:王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