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人口红利时代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衔接研究①

2012-05-25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毛金莲

中国商论 2012年30期
关键词:技能型培养目标定位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毛金莲

在后人口红利时代劳动力供给不再无限的情况下,我国必须谋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强国,积极提高人口素质,因此一切促进劳动力与人力资源相关的领域都会发生重大调整,特别是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中高职教育更需要做出深刻变革。

1 从后人口红利时代看中高职培养目标改革及衔接的必要性

1.1 后人口红利时代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对劳动力结构提出的新要求

在后人口红利时代,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2010年,全国105个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信息表明,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9%、38.8%和59.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同时也对人才从业所需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步伐,企业对各层次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其智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中高职教育不仅要开发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其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还要通过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培养更高规格符合社会产业结构的各级各类技术人才。

1.2 新兴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中高职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

在后人口红利时代,技术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技术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新兴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具有较高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应用性人才需求大增,2010年,全国105个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信息表明,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3、1.88、1.81。劳动力市场上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数量短缺,结构性供给不足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结构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少,层次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实际的需求相差太远,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1.3 “用工荒”与“就业难”等社会问题对中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后人口红利时代是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转变的关健期,这要借力于教育的快速发展。据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高中(含中专) 文化程度人口为18799 万人,大学( 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人口为11964 万人, 二者合计人数达到30763 万人, 已与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美国的总人口31323 万相当接近。但是教育的高速发展和劳动岗位的调整,却造成了“用工荒”、“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这就对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中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0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等。

2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层次不明

教职成[2006]16号文件规定,中职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专门人才;教高[2004]1号文件规定,高职教育培养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关键词都是“高素质”、“技能型”和“人才”,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差异性。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高职学校由于办学历史和对社会转型认识不足等原因,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人才培养定位模棱两可,甚至有中高职学校出现“倒挂”现象。

2.2 中高职培养目标各自为政、认同性不强

中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但层次不同。但是实际上,中高职教育在确定培养目标时更多的是各自为政,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更多地以就业为导向,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只要求学生会做,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中职学生很难再接受高职教育,即使进入高职院校,也很难实现被培养成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而高职在培养目标确立时更多的也是考虑普高生源,两者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

3 后人口红利时代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构建

3.1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3.1.1 “职业性”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

中高职教育具有相同的共性“职业性”,都是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的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作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列出中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并据此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和先进性。

3.1.2 “层次性”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

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要明确中职的基础性和高职的“高等”性,两者在培养人才的“层次”上泾渭分明。因此,在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将其置身于整个大的现代职教系统中,相互兼顾、相互协调,重新进行定位和整合。

3.1.3 “区域性”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

中高职的生源基本以本地生源为主,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中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来说,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提供的职业岗位是不一样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岗位实际能力问题,而不能搞全国“一刀切”。

3.1.4 “社会性”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中高职人才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应包括学生、教师、校方、上级主管部门、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与否最终主要是由社会及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因此,中高职教育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结合之路。要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要以企业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为本位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3.2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及要素

3.2.1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

归纳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及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包涵四个层次的内容,首先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提高,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其次要充分考虑对专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也是顺利就业上岗的前提;再次要确定培养成为哪一级、何种类型的人才,这是与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紧密相连的,初、中级层次、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普遍共识;最后要明确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中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就业,也是为了人才的后续发展;另外,还要关注的是,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职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还要注重终身学习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2.2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图1

[1]肖化移.职业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J].职教通讯,2006(9).

[2]李国栋.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9).

[3]李海宗,杨燕.中高职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4]薜淑娟.武汉城市圈“中-高-研”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5]周念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4).

猜你喜欢

技能型培养目标定位
定位的奥秘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