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终末期治疗与临终人文关怀方法探讨
2012-05-25孙师元袁国莲陈尔秀
孙师元,袁国莲,陈尔秀,丁 毅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陕西 西安 710004,sun85215900@163.com;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科研实验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通过对2009年3月~2010年12月期间68例危重患者的研究,探讨了终末期治疗的侧重点及人文关怀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以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认识到人文关怀对危重患者临终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急诊科急危重症监护室2009年3月~2010年12月共收治急危重症患者1200例,通过对记录完整的68例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54±5岁)的调查,发现躯体因素、心理情绪因素、经济负担及传统观念因素是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评分及病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及护理。
主管医生治疗按照相应疾病指南,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并进行24小时心电、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监测等,加强对症支持治疗,注重常规护理。
1.2.2 人文关怀治疗及护理。
①温馨环境的营造。医护人员应注意病区内部环境设施的人性化,如适宜的光线、温度、湿度能提高环境的舒适度,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治疗环境,并随时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和帮助。
②心理需要的满足。患者在被监护过程中,医护人员可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重视语言交流,进行各项操作前预先说明目的、意义,可以消除患者的戒备心理。鼓励临终患者家属和朋友多陪伴患者,可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和心理恐惧。[1]在合理的镇静药物和患者服从性较好的情况下,尽量不束缚患者四肢,并耐心解释和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③尊重需要的实现。在临终阶段,医护人员应在全面评估的前提下告知其病情信息,并尊重患者对临终或濒死阶段的治疗和抢救的意见,引导患者正确坦然地对待死亡。要主动和患者交流,及时获得其需求及意见,合理的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鼓励患者和疾病作斗争,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1.3 评价方法和标准
①疼痛强度采用0~10数字分级法(NRS)记录。②采用压抑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2]良好:SDS和 SAS得分均<50分;一般:SDS和 SAS中有1项得分 >50分;较差:SDS和SAS得分均>50分。③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比较两组满意度,其中包括住院环境、医疗质量、医护态度等25个条目。采用1~4分评分,≥80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④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内容: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日常生活功能、症状、社会活动功能、健康的自我评价六个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经过人性化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程度、心理状态方面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理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社会治疗功能、健康的自我评价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临终人文关怀旨在强调生命质量和让人活的有尊严。[3]当医学对于终末期患者在救治上确实已经无能为力时,如何使患者获得临终的尊严,坦然走完人生旅途,既是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考验,也是对医学的考验。而医生的任务是为此创造条件,包括肉体上的解除痛苦和心理上的克服恐惧,这就是临终关怀的意义。[3]该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根据危重患者终末期救治的伦理原则,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死亡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缓解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心理。因为家庭关怀是能够被个人及社会认可的临终关怀方式,也易被患者接受。家庭的关怀能使患者在最大限度上体验到受尊重,个人权利得以保证的满足。[4]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人文关怀在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强患者的舒适度、维持临终患者的尊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整体医疗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服务理念。[3]在急救过程中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医学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应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5]
[1]毛冬云.人文关怀服务在临终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87 -388.
[2]黄瑞儿,陈海英,凡荣欢.人文关怀在临终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7,7(z1):46 -47.
[3]管晓翔,杨国斌,陈龙邦.终末期病人救治中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26.
[4]王明丽,张京平.临终关怀的发展形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13 -14.
[5]颜景荣.试论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