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要善当“出气筒”

2012-05-23李庆年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出气筒牢骚兵团

李庆年

领导干部要善当“出气筒”

李庆年

近日,与一位做领导工作的朋友闲聊,他不无抱怨之意,认为自己做了许多工作,却不被人理解,甚至成了“受气包”。仔细想来,这实质上是涉及如何对待批评的问题。读了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对待批评的做法,深受教育。他曾说过:“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

领导干部要善当“出气筒”,首先要有博大的胸怀,面对批评和抱怨,坐得稳,听得进。淮海决战的一个战斗间隙,时任东线兵团政委的谭震林提议召开了一次兵团前委扩大会议,征求意见。兵团卫生部部长李蓝炎给兵团的主要领导提意见,他历数兵团南下淮海以来,战场频繁转移,给工作带来的重重困难,说了许多牢骚话。有人因此不解。谭震林说:“这些日子,他有多苦多累,他有了火朝谁发去?朝下面的同志发?叫他朝着领导都讲出来,心里就痛快了!”谭震林作为上级主要领导,当了下级干部的“出气筒”,不但没有丢面子,反而提高了威信。

领导干部要善当“出气筒”,还要能够听得进“刺耳之言”,甚至是一时令人难堪的“反动言论”。下级发牢骚,群众提意见,有时尽管方式方法可能不对,但其中往往反映了真实情况。只要虚心听取,认真反思,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改进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起因就是由群众的牢骚引发的。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当时正下雷阵雨。突然,一声惊雷击中了会场礼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旁边的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触电身亡。一位农民拴在礼堂边的一头驴也被雷击而死。这个农民便借此发泄不满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就把这个农民抓起来,要当做反革命事件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并要求放人,认为农民不满肯定另有原因,应该调查清楚。原来,由于向农民征收的公粮过重,再加上连年天灾,农业收成不好,农民负担难以承受,心中自然不满。经过认真反思,毛泽东决定不但减少当年公粮征收任务,而且决定走生产自救之路,发动党政军学人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整个边区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领导干部要善当“出气筒”,还要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国语·周语上》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导干部是不怕群众批评的,更不会计较下级的几句气话和老百姓的牢骚。对于下级的牢骚,对于老百姓的气话,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和胸怀,“为民者,宣之使言”,切忌因此而与人民群众为敌。只有那些心怀鬼胎的腐败分子和邪恶势力才会怕老百姓说话,不让群众讲话。当年,刚建好的綦江大桥突然坍塌,几十个人死于非命,原县委领导张开科反复强调几条纪律,其中之一就是要“管住群众的嘴”,即不让群众说话。这充分反映了某些政府官员的心态。在他们眼里,如果不把老百姓的嘴管紧,他们的坏事丑事就难免会张扬出去,势必将“危害乌纱帽的安全”。然而,滔滔洪水冲垮的是“豆腐渣工程”,而芸芸众生之口所揭开的真相风暴,却刮掉了张开科的“乌纱帽”。

实践表明,“让人家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不让人讲话,总有一天要垮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纠正自我错误、清除党内不良风气的有力武器。护短短更短,揭短短变长。经常听听下级的牢骚,品品群众的气话,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才能更好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改进工作,少走弯路,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朱艳秋)

作者单位:青岛市慈善总会

猜你喜欢

出气筒牢骚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布隆伯格首次亮相成“出气筒”
消化情绪,别人不是“出气筒”
玻璃惨成“出气筒”
兵团在
牢骚神偷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听听“牢骚话”又何妨
别让嘴成为糖尿病的“出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