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山东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SWOT分析

2012-05-22王鹏飞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东道国山东贸易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的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大的加工区、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域。就目前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山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的启动和发展满足了山东省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的需要,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优势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将成为山东企业对外投资的新平台和“加速器”,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截至2011年,山东省拥有巴基斯坦海尔家电工业区、委内瑞拉中国科技工贸区、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3个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除委内瑞拉中国科技工贸区由于园区主导产业、与委方合作及融资等方面的影响尚未开始建设外,其他两家合作区正有序建设。为了强化山东“走出去”战略,文章将以SWOT分析法为手段,探寻进一步拓展山东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正确道路。

一、山东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因素分析

(一)优势因素

1、建设模式有借鉴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经营模式从经贸合作区开展业务的态势分析,大体分为三种类型:走专业化经营路线的合作区、以资源开发产业链为主线的合作区、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形成的多元化经济合作区。山东3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走的是走专业化经营路线的合作区和以资源开发产业链为主线的合作区模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3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可为今后山东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2、产业优势明显

目前,山东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已形成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及家电、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等10大产业集群,这其中既有海尔集团公司、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一批国内500强企业以及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联手的合资企业,也有大量在二、三产业具有经营特色的多种所有制企业,已具备企业集团式对外发展的微观基础。

3、企业有走出去的意愿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山东企业就开始推动以境外开发区的方式探索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其中,标志性项目是2000年3月海尔美国工业园的设立。如今,随着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企业已然认识到境外投资设厂可优化资本运营,形成多个稳定的利润中心,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目标;可以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快速做大做强,缩小与外企之间的差距,顶住国际竞争的压力,使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规模,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确保资本保值增值。在竞争和收益的交织中,收益远大于竞争,“走出去”成为企业必然选择。

(二)劣势因素

1、企业融资困难

山东省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采取国际通行的“滚动开发”模式,前期投入较大,固定资产等沉没成本较高,合作区建设更多的是企业行为,建设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政策性投入力度要远小于国内开发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企业债券市场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无法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渠道,但企业的境外投资若想从境内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只能通过境内投资主体进行增资,审批程序复杂,资金运作周期长,难以及时满足境外投资企业的融资需求。加之新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市场信誉尚未建立,国家也很难把握企业在境外的运营状况,因而对于企业用于境外分支机构的贷款并不热情。另外,企业也比较难于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支持。因此,企业融资难、资金不足问题成为合作区企业面临的最大桎梏。

2、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

山东企业跨国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经验,外派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语言不通、风俗不懂的情况。尤其是具备跨国经营管理经验、通晓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熟知东道国法律、政策和语言的人才储备不足。这不仅制约了境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和发展速度,而且使境外直接投资参与模式的选择余地很小。在企业相关人才储备丰富的情况下,企业选择在东道国的参与模式时,可以灵活选择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但是,在没有足够人才的情况,基本上就没办法选择独资或控制程度很高的股权参与模式,为了进入东道国可能会发生所有权优势外泄、专有技术在短时间内被模仿的危险。

3、合作区建设定位失衡

山东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建设方式上是一次性投入,再逐步招商。由于可以取得政府补贴和贷款,使得牵头企业具有过度开发和建设的激励,这样极有可能导致合作区开发规模过大和一次性投入过多。从已有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可以看出,合作区建设普遍存在定位过高,产业选择过杂的现象,尤其将合作区都建成“综合性服务园区”的设想,这不符合企业实际条件,也不符合区域经济地理要求和东道国的国情,将来一旦东道国国内投资环境恶化或者既定投资计划在东道国根本没有市场和需求,损失较大。

二、山东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机会与威胁因素分析

(一)机会因素

1、国家政策的激励

我国政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共赢合作,并在国际通行规则下,为企业到境外建设投资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给予国别引导和产业指导。目前,我国政府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政策支持主要在资金、授信与金融服务、税收、项目审批和外汇审查手续、进出境通关、保险、人员培训等方面。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符合条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给予2—3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扶持;对投资到合作区的设备、原材料和散件,按政府统一规定的退税率和其它规定办理出口退(免)税;通过双边途径,就合作区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劳工政策、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等加强与驻在国政府的磋商,为合作区建设提供支持,等等。

2、资源获取的驱使

为了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主动参与境外战略资源开发,以获取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生产性资源是战略的必然选择。从山东产业结构提升的角度讲,要把成熟技术转移到其他有需求的市场上去,才能把国内市场空间用于新的产业发展。加之开办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多处于发展中国家,资源获取相对容易。这给相关产业转移到这些区域提供了机遇与助力。

(二)威胁因素

1、部分东道国投资环境欠佳

我国境外投资合作区投资所在地大都为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东道国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合作区建设难度。同时,这些国家国内需求有限,出口相关辅助产业不足,这些都会对产品的销售造成障碍。

2、兄弟省市的竞争

截至2011年,我国共批准了19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浙江占有4家,江苏、山东各拥有3家,另外9家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广东等省(市、区)。虽然目前山东所建合作区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以浙江为首的其他省市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相当关注,纷纷制定出各自的发展计划或支持政策,鼓励所属企业向商务部申请创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如今,浙江在拥有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基础上,还建有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3个,这些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进行、入驻企业运营情况良好,这坚定了浙江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在国家对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数(50多个)一定的状况下,竞争必然存在,其他省市的名额增多,山东的名额势必受到影响。

三、进一步拓展山东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攻关,争取双方政府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做好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申报和规划,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并以此取得更多的境外自贸区名额。二是任用熟悉东道国情况的机构、人才为境外经贸合作区服务,把境外经贸合作区与当地方方面面建立密切的联系,最终使合作区的成长与东道国自身的利益结合,以获取东道国政府的支持。

(二)定位明确,量力而行

一是政府要引导企业充分考虑东道国国情需要,结合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优势和国际商务经验,以及拥有的国内潜在招商资源,对境外合作区未来的产业方向和商务功能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位。二是投资主体要从产业经济的角度评估合作区的主导产业,斟酌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标准、规划标准,在政策衔接、园区定位、国内招商等方面,切实做细做好工作,形成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良好卖点,实现成功的招商,使境外经贸合作区聚集起核心资源和优势产业。

(三)转变观点,激发企业“走出去”的主导性和主动性

一是优化国内招商资源,破除仅依靠大企业创立园区的传统,增强对中小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确保入园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要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政策措施,打破区域封锁、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行政性审批的进入壁垒和制度障碍,实现贸易、资金和资源在各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制度环境条件。三是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入园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倡导和鼓励入园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和进出口企业,建立健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应急处理机制。

(四)积极扶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简化程序、降低担保门槛,有效地扩大境内银行对外担保的额度和权限。二是在建设资金保障方面,通过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本的评估审核,确定资金扶持比例,向其提供政策性资金、低息或中长期贷款。三是探索企业以境外资产、股权、矿业开采权、土地等作抵押,由境外银行出具保函,为境外企业在国内取得贷款提供担保的“外保内贷”的融资模式。四是在规避经营风险方面,应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更完善、更多样的保险产品,解决“走出去”企业的实际困难。五是帮助企业和东道国政府沟通,尽力为企业获取在东道国融资的便利。

(五)做好服务,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一是政府和驻外机构应通过外交途径与东道国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外交协商为企业争取资源和政策优惠。二是加强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的信息需求,建立多层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有关东道国政策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储备,做好投资参考。同时,设立东道国国内投资环境预警体系,一旦遭遇变动,可以及时预警,减少损失。三是帮助企业争取当地社会的认同,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保护投资者在海外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六)培养跨国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投入,鼓励民办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发展,主动利用国际培训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促成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加快人才国际化建设,加强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流动机制等各项人才机制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三是加强人才开发与管理创新。实施人才资源开发与积累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对人才投资的力度,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王鹏飞,1977年生,山东乳山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东道国山东贸易
我和我的家乡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东道国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竞争力变化对跨国公司总部策略的影响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本土化研究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