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重点任务

2012-05-22孔泾源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制度改革发展

孔泾源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2011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的改革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按照《纲要》和《意见》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顺利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下坚实基础。2012年,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取得改革的新突破。

一、当前的改革形势

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外部挑战与国内困难相互叠加,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放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一,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引领性”更加凸显。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通常靠一般要素红利,如资本投入、技术引进、“人口红利”等。但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时,则要依靠改革和创新形成的“制度红利”推动经济转型。有人说,改革开放30年,第一个10年靠“人口红利”,第二个10年靠国有企业“改革红利”,第三个10年靠开放,特别是靠加入世贸组织10年的“开放红利”。总的来说,主要的因素还是要素投入类红利。下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要靠“制度红利”,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量。从大的发展阶段来判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已经走出了商品短缺时代;以跨越新世纪为标志,我们基本走出了资本短缺时代;我们现在主要短缺的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从今年“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六大任务看,“抓改革”处于关键部位,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改革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性”更加凸显。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根本性、基础性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攻坚性”更加凸显。改革攻坚,“坚”在何处?就“坚”在那些利益集中和影响重大的领域。比如,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一个久拖不决、亟待突破的方面。垄断行业改革的进展如何,直接影响着公平市场秩序的建立和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注意到了“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都在积极发展实体经济。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风险,主要表现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和成本高的严重生存困境;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亟需加快金融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靠打破垄断、放开准入、公平竞争、高效服务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和活力,激发人们创业创新创富的热情。

第四,基层创新实践对全局改革的“驱动性”更加凸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我国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30多年来,我国很多领域的改革,就是由地方和基层首创,在局部地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然后在全国形成共识的。当前,部分地区在实践探索中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在推动相关改革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面,成都市扎实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等改革,实现了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各地在改革试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现行制度阻力。这就要求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处理好依法治国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既要把经过实践检验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及时推广,又要针对关系全局的改革问题加强统筹研究、顶层设计,推动全局性制度创新取得突破。

第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性”更加凸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保证。我们常说,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前,都应该对潜在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审慎评估,确保不影响社会稳定。但同时更要看到,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从制度上夯实社会稳定的根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社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动纠纷、社会保障、环境污染、非法集资等引发大量矛盾,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范围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但背后都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只有用改革的理念、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手段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才能真正纾解社会矛盾。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今年要做五件难事,包括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按照新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以及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可以说都是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办法来破解发展难题,以此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关键一年。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化解潜在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关于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在保持“稳”的同时,还要在推动“进”上下功夫。离开了“进”而单纯求“稳”,就可能在“四平八稳”中丧失机遇,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推动和深化铁路、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改革和完善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资源税等税收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四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深化水、电、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积极推动水权制度改革和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五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工资制度。加快研究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等。

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七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等为重点,深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

八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问责制度、机关事务管理体制等关系政府自身建设的改革,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省直管县改革等。

九是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国有农场林场林区管理体制、水利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等改革。

十是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等。

此外,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认真总结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改革试点。

猜你喜欢

制度改革发展
区域发展篇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改革”就是涨价吗?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