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印制电路板元器件中分离电容器的方法
2012-05-22邢云霞刘景洋郭杨郭玉文付晓恒
邢云霞,刘景洋,郭杨,郭玉文,付晓恒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废印制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中因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铅(Pb)、汞(Hg)、镉(Cd)、六价铬(Cr6+)、多溴联苯(PBB)、多溴联苯醚(PBDE)、多氯联苯(PCB)以及有耗臭氧层的物质,在金属回收前需预先处理[1]。电容器中含有镉、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2],并且还含有电解液,破碎后容易造成物料的粘连,对回收金属造成困难和污染。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对于拆解电子元器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12]。但在电容器与其他元器件分离方面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针对该问题,采用筛分与磁选相结合的物理方法,对电容器与其他元器件分离进行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挑选50块具有代表性的废印制电路板,采用文献[13]配置2 mol/L左右的硝酸溶液浸泡废印制电路板的方法剥离元器件,收集剥离下来的插槽、电容器、贴片、接口等元器件,冲洗干净并风干后作为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元器件成分分析
取适量的元器件用液氮冷冻后,用重型粉碎机(德国Retch,SM2000)破碎,过 4 mm 筛子,再次冷冻、破碎,过1 mm筛子,采用文献[14]王水加高氯酸的方法消解样品。消解后,过滤、定容。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日立Z-2000)分析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1.2.2 元器件筛分
将风干后的元器件在振动筛(Retsch AS200振幅3.00 mm/”g”,间隔时间 30 s,时间 2 min)上用 19 mm,9.5 mm,4 mm 3个方形孔筛子[15]分批筛分,收集各个粒度范围内的元器件,称重。
1.2.3 磁选与筛分相结合分离电容器
将元器件平铺,选用 15.2×10.2×2.5(cm)的方形磁铁,调整磁铁下表面与元器件的距离(简称磁矩),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磁铁,将强磁性元器件和弱磁性元器件与极弱性元器件分离开,并称重。
用宽度为8 mm的条形筛筛分元器件,收集筛上物和筛下物,称重。
1.2.4 磁场强度的测量
用高斯计(上海亨通磁电科技有限公司,HT201)测量距离磁铁表面不同距离范围内的磁场强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主要元器件的尺寸及金属含量
表1为几种主要元器件中14种金属百分含量对照表。
表1 几种主要元器件中金属百分含量对照表 %
由表1可知,7种主要元器件中,铜线绕阻中Fe含量最高,高达57.47%,为强磁性元器件;其次是电容器,Fe含量为2.09%,为弱磁性元器件;其他种类的元器件Fe的含量很低,为极弱磁性元器件。由此可见,可以根据元器件磁性的不同将电容器与其他种类的元器件分离开。对于电容器来说,8种金属总量只占电容器质量的3.63%,其回收价值不高。插槽、大接口、铜线绕阻、芯片4大类元器件金属含量能达到20%~90%以上。贵金属Ag主要存在于贴片中。
表2为过不同孔径筛网得到的元器件种类及质量。“>”表示为筛上物,“<”表示为筛下物。
由表2可知,经过筛分后,50%以上的元器件与电容器得到分离,筛分效果很明显。电容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尺寸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9.5~19 mm和4.0~9.5 mm范围内,其质量为1 910 g,占元器件总量的15.57%。
表2 各粒度范围内元器件的质量
2.2 分离4.0~9.5 mm和9.5~19.5 mm范围内的电容器
2.2.1 磁选和筛分相结合分离9.5~19 mm范围内的电容器
首先,将磁矩控制在4~5 cm的范围内(由高斯计检测此时磁场强度大约为20.19~24.56 mt)进行一次磁选,含铁部分主要为铜线绕阻类的强磁性类元器件(见图1b),将剩余元器件过8 mm的条形筛,筛上物主要为电容器(见图1c),筛下物主要为芯片和引脚(见图 1d)。
表3为条形筛分离9.5~19 mm范围内电容器的分离效果表,“>”表示为筛上物,“<”表示为筛下物。
表3 条形筛分离9.5~19 mm范围内的电容器
由表3可知,磁选后的元器件过8 mm条形筛筛分后,电容器全部集中在筛上物,除此之外,筛上物中还有少量电池槽、破碎的插槽及接口 ,比例为12.17%。筛下物主要为芯片和引脚,具有回收价值。
2.2.2 磁选分离4~9.5 mm范围内的电容器
将磁矩控制在0~2 cm范围内进行磁选,含铁部分主要为弱磁性的电容器(见图2b),其余部分主要为芯片和引脚类极弱磁性元器件(见图2c)。
表4为磁选分离4.0~9.5mm范围内的电容器分离效果表。
表4 磁选分离4.0~9.5 cm范围内的电容器
由表4可知,当磁矩<2 cm时,磁选出的含Fe部分的电容器占总电容器量的92.93%,并含有少量其他破碎的开关、插槽等,其回收价值不高,一并与电容器作为危废处理。
2.3 讨论
(1)采用8 mm宽的条形筛对9.5~19 mm范围内的元器件进行筛分,筛上物中含有12.17%的非电容器,其仍具有一定的回收价值,为进一步提高金属回收量,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寻找更好的方法将其分离出来。
(2)对4.0~9.5 mm范围内的元器件进行磁选,有7.07%的电容器未被磁选出,主要是由于电容器前端的引脚脱落,不能被磁铁吸附,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减短浸提实验时间或者加入某种药剂,以防止电容器前端引脚的脱落。
3 结论
(1)废印制电路板元器件经过筛分,50%以上的元器件与电容器得到分离。
(2)废印制电路板元器件经过筛分发现,电容器具有明显的尺寸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9.5~19 mm和4.0~9.5 mm 2个粒度范围内,其质量分数分别占到该粒度范围内元器件质量的28.6%和56.78%。
(3)采用磁选和条形筛相结合的方法分离9.5~19 mm范围内的电容器,首先是强磁性的铜线绕阻被磁铁磁选出,剩余元器件用8 mm宽条形筛进行筛分,电容器全部位于筛上物中,筛下物主要为芯片和引脚。采用磁选的方法分离4~9.5 mm范围内的电容器,可以将92.93%的电容器分离出来。
[1]环境保护部.HJ527—2010废弃电子电器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 吴雯杰.电子废弃物中元器件的拆解与再利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9).
[3] 朱雯.废电脑及配件的材料回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4] 闻诚.电路板元器件拆除加热工艺优化及其热分析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5] 刘伟国.电路板元器件拆卸方法及拆卸力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6] 杨继平,向东,程杨,等.面向元器件重用的印制电路板拆解试验[J].机械工程学报,2010(1):134-139.
[7] 高瑞,邱城,刘红旗.带元器件废旧电路板拆卸技术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20(2):27-33.
[8] Feldmann K,Scheller H.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a challenge for automated disassembly and for the design of recyclable interconnect devices[C].In Concept-Conf Clean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Technol,1995 IEEE Conf Publication no.415.1995:186-190.
[9] Stobbe I,Griese H,Potter H,et al.Reichl.Quality assured disassembly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for reuse[J].200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 tronics&the Environment.2002:6-9.
[10]Feldmann K,Scheller H.Disassembly of electronic products[J].Proceedings of the 1994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environment,IEEE,1994:81-86.
[11] Yokoyama S,Iji M.Recycling of printed wiring boards with mounted electronic parts[J].Proceedings of the IEEE;Int.Sympon Electronics and Environment,1997:109-114.
[12] Zebedin H,Daichendt K,Kopacek P.A new strategy for a flexible semi-automatic disassembling cell ofPrinted circuit boards[J].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1,3:1742-1746.
[13] 刘景洋,段宁,杨海玉,等.硝酸浸提拆解废印制电路板元器件技术[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291-1294.
[14] 赵国华,郑正,罗兴章,等.测定废弃线路板中重金属的酸消解方法比较[J].环境化学,2008,27(5):694-695.
[15] 刘景洋,段宁,杨海玉,等.废印制电路板元器件筛分及金属分类回收方法[J].现代化工,2010,30(9):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