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陕甘会馆:雕刻艺术中的瑰宝

2012-05-21

河南电力 2012年3期
关键词:照壁牌楼戏楼

赵 喜

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市中心偏北,坐落在明代中山王徐达后裔的府第旧址上,以砖、石、木雕艺术的“三绝”誉冠中原,是河南省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开封的山陕甘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起初是山陕两省的富商为扩大经营,保护自身利益筹结同乡会,后又加入甘肃籍商人,遂名“山陕甘会馆”。会馆在战乱中因作为学堂而幸存下来。

山陕甘会馆为一处庭院式建筑,照壁、戏楼、牌楼、大殿等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

会馆的照壁位于会馆中轴线的最南端,临街而设,沿街东西走向。壁芯为石雕“二龙戏珠”图案,从整体上看,壁体雄伟大方,颇为华丽。该石雕内为椭圆形,外为长方形,代表商人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里面两条巨龙盘旋而戏,爪下所捉的不是通常所见的宝珠,而是硕大的蜘蛛。这是商人美好愿望的寄托,他们认为做生意就要像蜘蛛吐丝结网一样,广结天下,生意才能越做越红火。

壁体之上是各种砖饰图等。过去的商人都讲究平平安安,所以雕刻有瓶子,取“平安”的谐音。还有打开或合着的账本,开着的代表财源广进,闭着的则代表只进不出。砖饰以上为庑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照壁的背后书写“忠、义、仁、勇”四个大字,成为会馆一景,不少游人常在此留影。

与照壁正对的是一座山门式建筑。青砖绿瓦,红柱圆窗,正中闪出门洞。门上悬有匾额,黑底金字写的是“关庙”。可等穿过幽暗的门洞,回过头来再看,这座台角高翘的山门式建筑摇身一变,竟然成了戏楼。

戏楼位于会馆照壁正北面的中轴线上,坐南面北,面朝大殿内的关帝圣君。戏楼雕花贴金、辉煌夺目、典雅精致,是开封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古代戏楼,甚为珍贵。

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俗话说:“登楼撞钟,百事亨通;空中击鼓,消灾降福。”常有游客登楼撞钟以求好运吉祥。

东西配殿檐廊相连,角角落落都遍布精美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无奇不有,精妙绝伦。无论花草鸟兽、人物器皿,还是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无不栩栩如生。有“九狮戏带”、“八仙醉酒”、“八仙庆寿”、“凤穿牡丹”、“二龙戏珠”等。雕刻中的人物尤为生动逼真,骑行坐躺,喁语弹唱,表情各异,姿态传神。

再往前走,当院立着一座造型奇特的牌楼。六根红柱支撑起五座彩楼,形似鸡爪,气势夺人。开封人多称其为“鸡爪牌坊”。彩楼在空中向四面张扬,飞檐叠起,斗拱交错,犹如孔雀展翅,色彩极其艳丽。牌楼正中,前后各悬巨匾,蓝底幽幽,金字灿灿,上面写的分别是“大义参天”和“流芳千古”。牌楼上还有许多精致的木雕彩画悬于檐柱之间,诸如“挂印封金”、“刮骨疗毒”之类,都与关羽有关。

院子最深处是会馆正殿,也是会馆的木雕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题材最丰的地方。殿楼巍峨气派,色彩富丽典雅。尤其是大殿檐下两侧的二龙戏珠、凤穿牡丹雕刻得最为精彩。苍龙腾云驾雾,凤凰振翅欲飞。龙头凤首突出于画面之外,伸向空中。工人们匠心独运地采取圆雕手法(民间称为悬雕),使龙与凤的造型适应多角度欣赏,这样的技艺手法使龙凤更具立体感、韵律感、跳跃感。这龙口中的珠子可不是粘上的,而是与龙身同由一整棵木头雕出来的,连接处仅有头发丝那么细。经历了200多年还没有任何损坏,不得不令人惊叹其工艺之精巧!

走进殿内,青石香案横陈,关公手捧《春秋》,端坐于香案之后。一束阳光流泄进来,使幽深晦暗的大殿透出神秘的气韵,也让这尊“关公夜读”的塑像有了别样的肃穆之感。

风吹过,檐角风铃丁当。走在宅院内,感受闲庭信步的从容。俯仰之间,环顾之际,那层层叠叠的屋檐、高低错落的雕饰、金碧交辉的彩绘,时时给人以美的冲击与震撼。

风雨中,有多少构制宏丽、独具匠心的建筑早已无迹可寻。而今,我们通过山陕甘会馆仍可以领略到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可以想象当时曾经有过的富丽堂皇。

猜你喜欢

照壁牌楼戏楼
西单和瞻云坊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搭纸牌楼
搭纸牌楼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