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地坑院里的南沟村剪纸
2012-05-21李俊林
/_李俊林
南沟村地处今三门峡东南12公里的黄土原上,属陕县西张村乡管辖,又称张村原。这里沟壑纵横,黄土深厚,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村民们大多居住在下沉式的窑洞中,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作的地坑窑院里。这种建筑形式,是我国四大建筑形式之一,被建筑学家们称为早期人类穴居生活的活化石。村民们为了采光需要,也为了审美需求,均将窑洞的门扇和窗户制作成为条格子状,这样便给当地的老百姓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大好舞台,也可以说是剪纸艺人们竞相展示才艺的展览框。
地坑窑院见纸灵
2006年的冬天,为了配合《中国民间剪纸全集•豫西卷》的编纂出版,陕县民间文化工作者在民间普查时,发现了南沟村这个“剪纸窝子”。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沟村的剪纸艺术就已经达到鼎盛,蜚声豫西地区了,周边百余里的集镇、乡村,到处都畅销着南沟村的剪纸。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每到年节,能在市场上买上几对花花绿绿的窗花门画,粘贴在自家的门窗上以示祥和喜庆,已是相当幸福的事了。所以南沟村在每年进入腊月,节日临近的农闲之际,便掀起了剪纸热潮。艺人们凭借着自家的祖传手艺,剪上些纸花,拿到集市上去出售,能换上仨盐钱俩油钱补贴家用,甚至还有个别专业户是以剪纸手艺为生的。据说剪纸最兴盛时,会剪纸的人占全村的七八成,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齐上阵,都能剪上几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剪纸能手,真可谓是“人人持剪,家家卖花”。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审美趣味的转移,居住条件的改善,新潮文化的侵入。再加上地理地貌较为封闭,交通不便等原因,南沟村剪纸这个鼎鼎有名的民间艺术,逐渐被淡忘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大老爷儿们巧飞剪
讲起南沟村剪纸,知者无不啧啧称奇。之所以说南沟村剪纸神奇,奇就奇在2000来人口的一个村,竟有300多人从事剪纸,其中200多人又可称得上是剪纸艺人,但更为让人称奇的是从事剪纸活计的艺人大多为粗手笨脚的老爷儿们,他们既能下地干活,又能巧手飞剪。若按传统习俗,对于针头线脑、描花刺绣、剪纸熏样等这样的手工技艺来说,算得上是女子们的专利,母女代代相传。然而南沟村就不同于其他地方,来了个颠倒,如此精巧的手工技艺却传男不传女。
该村唯一一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是男人,技艺最高超的也是男人,年龄最长和年龄最幼的还是男人。他们不但能剪,还能边剪边唱,唱着剪着,剪着唱着,嘴到歌到,心到剪到,曲终剪落,极为神奇。
剪刀一动唱起来
农闲时节,但见暖洋洋的日头底下,一群晒暖的艺人们团团围坐,一手拿剪,一手执纸,无样无稿随心所欲,发自内心无拘无束,应于指掌皆成锦绣。边剪花边唱歌,一人领唱,众人唱和。艺人们操着特有的豫西土语,以当地广为流传的道情小调为曲牌,剪到哪里唱到哪里:“正月里来无有花儿采,唯有迎春花儿开。奴有心采一枝头上戴,猛想起月季花月月开。二月里来龙抬头,王三姐梳妆上彩楼。手把楼门向下望,紫金花儿开路旁……”从“正月”直唱到“腊月”,极富地域特色。
唱词里有歌谣,有口诀,还有大量民俗世象,更有人们喜闻乐见四季常开的“十二月花”。艺人们将他们自己的情思和才华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倾注于歌声指间剪刀尖。在其他地方,剪纸时只听得剪纸的嚓嚓声,而南沟村剪纸是唱出来的剪纸。既能听又能看,好看又好听!
黑色剪纸传古韵
在我们日常所见大量的民间剪纸作品中,大多是红彤彤的,图个喜庆红火。要么是花花绿绿的,图个吉祥热闹。而南沟村的剪纸却多为黑色,一码色儿的黑,黑得使人意外,黑得毫无道理,黑得叫人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头绪。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中,黑色代表着绝望、死亡、厄运,可为什么南沟村人放着那么多好看而且绚丽缤纷的色彩不用,却对这黑色情有独钟呢?个中缘由还值得我们去更深入地探寻。
据72岁的老剪纸艺人任梦仓老大爷讲,这都是老辈人留下的风俗和习惯,黑色庄严雄壮,能经风雨日头晒,久不易褪色,保持得比较久远,而且黑色寓意持久、长久之意,甚至连装饰洞房用的剪纸也是黑色的,从窑顶,墙面,炕围到门窗箱柜均贴满寓意吉祥的黑色剪纸。
中央美院教授,我国著名美术史学家薄松年老先生认为,豫西为夏文化的衍生地,夏朝崇尚黑色,并将其定位国色,喜用黑色是历史流传的结果。据《左传》载:“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今陕县雁翎关附近有夏后皋墓,1956年至1960年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和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亲临实地考察,对这里的夏代文化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
花鸟灵动传万代
很多地方的剪纸,题材丰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戏剧故事,孝子贤妻样样不落,而南沟村的剪纸却显露出不同于其他的特色了,独独喜欢花花鸟鸟。花鸟图案之所以在豫西一代流行,和这里的远古文化是分不开的。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区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的中心区域,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彩陶纹饰的花鸟图案,影响着这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根据大量的原始遗存及彩陶花纹图案,有学者研究推定,这一带是华族的发源地。华即花,这里的远古先民是以“花”为崇拜偶像的民族。
民间艺人们利用最原始的工具,利用最简约的符号语言,线纹,圆点纹,月牙纹,锯齿纹,镂空等技法创造出了众多的花鸟形象,鹭鸶戏莲,凤凰戏牡丹,鱼钻莲,双鸟戏牡丹,鸟登花,无论结婚纳彩,生儿育女,还是老人祝寿,民俗年节,这些剪纸均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民俗生活中,美化了人民的生活。
剪纸艺术源于汉,兴于唐,发端于民间。综观南沟村剪纸,那些约定俗成的纹饰符号,无不蕴藏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凝聚着黄河中下游人民深厚的感情。他们在剪纸中表达生命情感,隐喻生与死的人生祈愿,直观而鲜明地象征了生命相合相生、繁衍兴盛的婚俗主题,使得这里的剪纸自成一体,历经几千年的轮回,依然用这种方式传达情感,迎新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