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现状与应对

2012-05-19国力心

关键词:辅导心理大学生

国力心,赫 坚

(长春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目前,贫困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涌现出不少关于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成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针对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少,大多是把方向放在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生存现状、就业考研等发展问题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交流信息、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切磋学问。贫困女大学生在同他人进行交往时,不仅遭受经济歧视,还遭受着性别歧视。因此,本文在关注整体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同时,特别关注人际交往心理中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努力探寻出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心理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以长春师范学院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调查问卷,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16个分院中随机抽取260名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抽取同样数目的非贫困男大学生、贫困男大学生与非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对照组,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1020份,回收问卷971份,有效率为95.2%,实现统计结果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可信度达到95%,偏差度小于4%的有效性要求。其中贫困生498人,男生251人,女生247 人;非贫困生473人,男生220人,女生253人,性别比例均衡,对照比例合理。同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来自不同专业、班级、性别的13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试图通过“局内人”的身份进入访谈对象的的日常生活世界,了解访谈对象的日常生活状态,同时保持“局外人”对问题的客观性与敏感性,来完整地了解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情况。[1]

二、高师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基本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贫困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状况上,与非贫困女大学生和贫困男大学生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关心、关注。

1.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状况水平整体低于非贫困女大学生

人际交往心理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能动反映或反应,是人体大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本研究采用《SCL—90 量表》从十个方面(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状况)90个项目全面系统地对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SCL—90)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人数统计

由表1可知,贫困女大学生在各项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人数均高于非贫困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尤为突出,相比非贫困女大学生,贫困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更为严重的害羞、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在“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这一因子上选择“中度”及以上回答的贫困女大学生数占被测贫困女大学生总数的56.44%,而非贫困女大学生为37.83%;在“感到别人不能理解”这一因子上选择“中度”及以上回答的贫困女大学生数占被测贫困女大学生总数的44.3%,非贫困女大学生占35.56%;在“感到别人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这一因子上选择“中度”及以上回答的贫困女大学生占被测贫困女大学生总数的37.2%,非贫困女大学生为23.4%。由此可见,贫困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不仅总体多于非贫困女大学生,在具体心理问题上人数也多于非贫困女大学生。

2.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状况水平低于贫困男大学生

将贫困女大学生与贫困男大学生相比,发现两者在人际交往心理状况上差异性很大,详见表2。

表2 (SCL—90)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人数统计

(注:检出人数指在该因子分数得分≥2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

由表2可知,贫困女大学生除在躯体化因子上低于贫困男大学生外,其他九项因子及总均分的百分比均高于贫困男大学生,说明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三个因子上,分别高出6.60%、8.04%、8.72%。通过进一步统计发现,贫困女大学生相对贫困男大学生,主要在“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感到别人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等因子上存在问题,其中在“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问题上回答“轻度”及以上的贫困女大学生占被测贫困女大学生总数的46.81%,而贫困男大学生为42.34%;在“感到别人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问题上回答“轻度”及以上的贫困女大学生占被测贫困女大学生总数的34.56%,而贫困男大学生为26.64%,由此发现,相比贫困男大学生,贫困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更多,程度更深。

3.贫困女大学生不良交往心理表现明显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贫困女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她们在彼此交流中开拓视野、启迪思维,使她们在学业、思想、性格等方面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调查发现,贫困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良心理表现明显:第一,自卑心理。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患有自卑心理。具体体现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伴有自我评价低等情况,如“你是否害怕别人的嘲笑,而不敢发言?”9.62%的贫困女大学生选择了“经常会”;“你觉得自己自卑么?”38.41%的同学选择了“有这种感觉”。第二,多疑心理。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2]。第三,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难为情、脸红和退缩。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在初高中期间都是班里的佼佼者,曾担任学生干部,对自己充满肯定与期望,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原因,她们跟非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上出现差异,无法承受同其他同学一样的消费标准,强烈的差异性使他们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害怕自己的言行被别人所否定,同时,进入大学后,学校教育模式发生巨大改变,学校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贫困女大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没有接受过相应的辅导,在尝试失败后往往害怕再次失败而开始羞于展示自己,开始变得胆怯。第四,嫉妒心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或不满自责的情绪体验。[3]51.2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大部分存在嫉妒心理,其主要是针对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家庭富裕或成绩比自己优越的同学而产生的。第五,偏激心理。如果对自我不能形成客观的评价,往往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发生偏执。偏激表现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识上的片面性;情绪上的冲动型;行为上的鲁莽性。通过调查发现,这种心理在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女大学生表现的尤为明显。大多贫困女大学生因为经济的原因,自身非常敏感,对外界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她们对自身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普遍存在自卑心理,遇到事情以点概面,认为同学们和老师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具体表现为爱钻牛角尖,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社会中的消极面,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深恶痛绝。

三、解决高师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建议

贫困是一个社会性、历史性、地理性和地域性的概念,要想彻底解决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社会关注力,完善学校教育,运用社会性别使贫困女大学生重新认识性别差异是帮助贫困女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1.加强社会关注力,重视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所谓社会环境,不仅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同时也包含着习俗、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它时刻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思想、观念,解决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首先需从社会环境出发。第一,加速经济发展,完善资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来源于经济上的贫困,因此,要想解决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解决其贫困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扩展生产领域,不断增加就业的岗位,加速经济的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意味着生产力诸要素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从而降低生产过程对人的体力的直接依赖,使女性可以从体力弱的不良条件下解放出来,扩大女性的就业,解决女性经济困难。第二,利用社会团体、大众传媒宣传普及男女平等观念,呼吁女性参与社会交往。各级政府应努力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注重党政干部、教育者与媒体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将宣传“男女平等”做到“面向社会宣传、面向领导干部宣传、面向妇女宣传、面向新闻媒体宣传”。

2.完善学校教育内容,为培养贫困女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心理提供有利条件

教育是提升学生性别意识、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性别教育缺失是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进行性别社会化、形成性别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必须加强学校对学生性别意识的教育与指导。第一,普及女性学课程,正确认识性别差异。女性学是研究女性本质以及女性生存发展现象与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开设女性学课程,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女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女性的生理、心理等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贫困女大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对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独立自主素质起到重大作用。第二,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开展有益于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贫困女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多种校园活动,可以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学习交往知识,加强交往能力,同时多彩的活动可以带给贫困女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影响,帮助贫困女大学生缓解外界所带来的各种压力。第三,完善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工作。首先建立关于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专门辅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当代贫困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趋向、能力与方式,没有经过专门的指导,大多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然形成的,普遍受到周围的环境与观念所影响,这就决定她们的交往观念必然是一些感性的、经验性的、而非理性的、系统化的,其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贫困女大学生相比贫困男大学生和非贫困女大学生又有着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心理特点,所以,高校应建立专门面对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心理辅导,根据其特殊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有层次的进行心理辅导;其次,改革心理辅导模式,个体团体相互结合。针对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心理辅导,高校应改革心理辅导模式,创立建立更为全面的心理辅导模式。将个体、团体互相结合,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模式,对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女大学生,主动进行了解、咨询、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使贫困女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找到团队的归属感,帮助她们建立自信心。最后,建立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评价是贫困女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及时评价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的效果,才能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健康人际交往心理提供内在条件

贫困女大学生自身是培养健康人际交往心理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应从主观上和行动上发挥提升性别意识的内在驱动力。第一,完善女性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女性意识,是指女性的性别意识,是女性对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的自觉反省,是女性在自觉审视自身社会性别特点的基础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解放的认识与追求。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女性性别意识,清楚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创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价值、地位和作用,才能最终获得自己在社会上的主体位置。第二,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精神,正视贫困问题。贫困女大学生要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四自”精神,尊重自己的人格,正确认识自我,把握好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学会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自立、自强,顽强拼搏,不断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做生活的强者,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虚华不浮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自卑、不放弃,要有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迎接生活的挑战。第三,加强自身交往意识,学习交往技巧,提高交往能力。一位阿拉伯哲人说过:一个没有社交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的。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人际交往,学习交往技巧,提高自身交往能力,可以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贫困女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提供有益的帮助。第四,掌握调试方法,克服交往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试方法是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常见的自我调试法主要有3种:自我暗示法,人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困惑或疑问,从而导致不良交往心理产生,这时可以通过自我暗示、自我肯定、自我鼓励的方法来引导自己解决相关问题;转移法,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发生难题或者尴尬时,可以通过转移目标或者转换观点的方法。如在遇到苦闷和愤怒的情景时,可以把注意力从消极的方面转移到积极方面去,让自己的情绪恢复到稳定,如可以听音乐、散步等;合理宣泄法,合理的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当人们产生痛苦、心情忧郁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办法进行发泄,从而减轻痛苦。如向师长亲友、同学朋友倾述一番,把自己当委屈、痛苦、烦恼都说出来,如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自卑心理,可以通过找朋友交谈把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或者可以大哭一场,或通过体力劳动、唱歌等形式发泄一下,这都可以帮助贫困女大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排解内心的苦闷,这对以后顺利进行正常人际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刘金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