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过、顶多、至多、最多”辨

2012-05-18刘立成

关键词:工具书语体副词

刘立成

(1.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不过、顶多、至多、最多”作为副词比较常用,从词义和用法上也都有相近的地方。从词义上看,都有“限制最大量、往小里说”的意味,表示主观小量,因此很多工具书对它们的释义语言也大致相同。下表列举了几部常用工具书对这几个词的解释:

表1 几部常用工具书对“不过、顶多、至多、最多”的解释

这几个词在实际语言运用上也多能互相替换而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义,如:

1)当年他参军的时候不过17 岁。

当年他参军的时候最多17 岁。

当年他参军的时候顶多17 岁。

当年他参军的时候至多17 岁。

在用法上,它们都既可以直接用在数量短语前面(如上面例1 各句),又可以用在动词前面,如:

2)但是,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他不过感觉灵敏,早感到早说出来。

3)老王寻思,搬家又搬到哪里去呢?至多能从江岸上搬到悬崖下。

4)汽车用油出了问题,顶多打不着火,换新油就是了。

5)一个重大决定是友谊赛不再能无限制换人,而是被限制为每队最多换6 人。

本文只谈这几个词作为限定性副词时的异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边的“顶多”和“最多”,很多工具书都没有把它们作为词条收入,但有学者在专著中把它们列入副词,如张谊生[1](P22)张斌[2](P156)等。我们认为,“他的成果最多”和“他最多是个讲师”中的“最多”不是同一层级的语法单位,“他下的功夫顶多”和“顶多派个巡警过来”中的“顶多”也不是同一层级的语法单位。前者是短语,后者是词,或者至少是处于如董秀芳[3](P3,80-81)所说的习语化(idiomization)阶段。从教和学的角度考虑,把“顶多”和“最多”各自作为独立完整的词来看待也会带来很多方便。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把它们当作词来分析。为行文方便,下文我们把除“不过”之外的其他几个副词记作“~多”类副词。本文语料除特殊注明出处之外,多采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网络版(CCL),也有部分系我们根据语感自编例句。

一、“不过”与“~多”类副词的异同

从构词上可以很容易把“不过”同三个“~多”类副词分开,前者为“否定副词+ 动词”,后者为“程度副词+形容词”。进一步考察显示,“不过”与“顶多”、“至多”、“最多”在语义、句法和语气上也有一些不同。

在语义上,“顶多”、“至多”、“最多”和“不过”都可以表示说话人对数量的最高估计或推测,如:

6)我看他不过三十岁。

7)我看他顶多/至多/最多三十岁。

两个句子在意思上没有不同,都表示说话人对年龄的最高推测。但“不过”与“~多”类副词还有以下两点不同。

“顶多”、“至多”、“最多”可以表示说话人对数量或情况的最高要求或最大限度的承诺,而“不过”不可以这样用。如:

8)你顶多/至多/最多可以晚回来三天。(表估计、表要求均可)

9)你不过可以晚回来三天。(表估计可以,表要求不可以)

10)我顶多/至多/最多给你买根冰棍儿。(表承诺可以,不表示客气)

11)我不过给你买根冰棍儿。(表承诺不可以,可以表示客气)

“不过”可以表示客气,见上面例11);但“~多”副词不可以表示客气,见上面例10)。

“不过”和“~多”类副词在句法搭配上有以下不同:“不过”与“只”连用时常处于“只”的后面,而“顶多”、“至多”、“最多”与“只”连用时常处在“只”的前面。如:

12)他只不过开个玩笑。→

13)?他不过只开个玩笑。

14)他不会参加的,顶多/至多/最多只给咱们出出主意。→

15)* 他不会参加的,只顶多/至多/最多给咱们出出主意。

例句12)和14)明显好于13)和15)。

“不过”和“~多”类副词对后面“+是”和“+有”的选择也有不同的倾向性。下表是我们对CCL 的粗略统计①在检索CCL 时,因为检索项“不过有”中“不过”作连词的较多,因此我们把“多不过有”、“只不过有”和“也不过有”作为检索项,因此检索结果只是大致情况。不过,即使算上连词“不过”,总共也只有599 条语料,此时“+有+是”之比也仅为5.24%,不影响我们的结论。:

刘立成[4](P52-55)对数量限定副词很少使用“+有”的形式作了解释。从我们的统计可以看出,在对“有”和“是”这两个适应性极强的动词的选择上,“不过”选择“+是”的比率远远高出“~类”副词“+ 是”的比率。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倾向性特征,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探究。

“不过”和“顶多”、“至多”、“最多”也可以连用,但“不过”要在“顶多”等词的后面,而不能反过来。如:

16)我看他顶多/至多/最多不过三十岁。→

17)* 我看他不过顶多/至多/最多三十岁。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不+ 过”的本义。这里的“过”是动词“超过”,所以比“~多”类副词更倾向于靠近数量词语的位置。这种特点在后面不直接跟数量词语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如:

18)有些人,至今根本没有把教育放在眼里,至多/最多/不过在口头上,或在文件上“落实”几句而已。→

19)* 有些人,至今根本没有把教育放在眼里,不过至多/最多在口头上,或在文件上“落实”几句而已。

原因是不管后面是否直接跟数量词语,这些副词都属于“限量”[5](P69)或“数量限定”[4](P24),被主观限定的都是“量”。

“不过”后面常有“而已”、“罢了”搭配使用,构成“不过……而已”、“不过……罢了”格式。“顶多”、“至多”、“最多”有时也可与“而已”、“罢了”搭配,但不如前者常用,而且它们这样用时,多要求与“不过”配合,这样用时,其实还是由“不过”与“而已”、“罢了”搭配。试比较下面各句:

20)a.就农民存款而言,小岗村的存款只有26 万元,其中过2 万元的不过两三户而已。

b.……其中过2 万元的最多两三户而已。

c.……其中过2 万元的最多不过两三户而已。

d.……其中过2 万元的不过最多两三户而已。

21)a.他不过开个玩笑罢了。

b.他至多开个玩笑罢了。

c.他不过至多开个玩笑罢了。

d.他至多不过开个玩笑罢了。

上举各例中“~多不过……而已/罢了”句最好,“~多……而已/罢了”句好坏居中,“不过~多……而已/罢了”句最差。

据太田辰夫[6](P336)和蒲立本[7](P151),“罢了”和“而已”作为句末限定词在汉语史上出现较早,其中“不过”与“罢了”配合使用的如:

22)今年不过十八九岁罢了。

“不过”在语气上可以表轻微转折,此时与转折连词“不过”无法区分。如:

23)全班那么多人参加考试,不过两三个人及格(而已)。

例23)中如果“而已”不出现,就不好判断“不过”的词性。其实限定性副词多含有转折意味,正符合马建忠[8](P314)所说的“前文不论,惟举一事一理轻轻掉转者”。《马氏文通》把这些词(马氏所举有“第、但、独、特、惟”五字)称为“转捩连字”。“顶多”、“至多”、“最多”则没有这样的意味。

二、“~多”类副词的内部差异

“顶多”、“至多”、“最多”虽然在与“不过”相比时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但它们三个之间在语体选择和常用搭配上仍有差异,这两者有因果关系。

“顶多”只用于口语体中;“至多”中的“至”是文言词,因此“至多”多用于书面语中,如现代早期作家的作品或政策、法规等比较庄重的文体;“最多”则可以适应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

一般而言,在语体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顶多”与“至多”呈互补分布,二者不可互换。试比较:

24)违反上述规定者,处以至多500 元罚款。

25)* 违反上述规定者,处以顶多500 元罚款。

26)就你那条小鱼儿呀,顶多有二两!

27)?就你那条小鱼呀,至多有二两!

28)据他的“理论”,违法顶多只是罚款而犯法就要进局子。

29)至于提交假运货单,司机至多不过交纳少许罚金或拘留几天就了事。

例24)为法规条文,比较正式,因此用“至多”比较好。例26)为口头调侃,用“顶多”比较好;例28)有“进局子”这样典型的口语表达方式,因此用“顶多”。例29)有“提交”“少许”“了事”等典型的书面表达方式,因此用“至多”。

三者之中,“最多”的适应能力最强,使用“顶多”、“至多”的句子,一般都可以用“最多”来替换,如以上21)、23)两句,用“最多”替换后变成:

30)违反上述规定者,处以最多500 元罚款。

31)就你那条小鱼儿呀,最多有二两!

32)据他的“理论”,违法最多只是罚款而犯法就要进局子。

33)至于提交假运货单,司机最多不过交纳少许罚金或拘留几天就了事。

三者在常用搭配上各有侧重。

与某些习惯用语的搭配不同。其中,“顶多”因为是口语词,所以常跟口语习惯用语搭配,如例28)。“顶多”常搭配的还有“也就”,CCL 中有15 例:

34)读工科学校,毕业出来顶多也就是到一个什么地方去给人家当技师罢了。

35)也就是说实力超群的中国双打选手顶多也就能演个“半决赛胜利会师”。

36)人民公社的时候,“大呼隆”不出活,人欺地,地也欺人,一亩地顶多也就产二三百公斤小麦。

而“至多”是书面语,跟“也就”类口语词搭配很少,但不是完全没有,CCL 中有6 例。如:

37)美国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即使在紧张的供求关系下,国际油价至多也就是在50 美元左右波动。

这样的句子应该是在新闻采访之类的场合出现的,说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界限分明。CCL 中,“至多”跟书面化较“也就”强的“也只”搭配则有40 条之多;“最多也就”有30 条,“最多也只”则有108 条,例不赘举。

与数量词搭配的表现不同。前文我们说过,“顶多”“至多”“最多”都表示数量限定,是表达主观小量。但三者在对后面是否出现数量词语的表现不同,下表是我们对CCL 的粗略统计①此统计未排除“至多”和“顶多”不作副词时的条数,因为据初步观察这两个词后面出现数量词语时,其本身用作其副词以外词类的例子很少。同时,由于“最多”的词性功能较杂,语料条目较多,因此仅检索了前2000 条和“最多有/是/拿/吃/等/住/玩/打/看/说”等10 个项目。此外,统计的数量词语不包括虚指的“(一)+量(时间、度量衡、工具等量词除外)”,这样做的原因是虚指的量的语义重点在程度、等级、类别等等,而非具体的数量。:

表3 “~多”类副词与数量词语搭配时的不同表现

表3 显示,“顶多”和“至多”后面出现数量词语的频率相当,“顶多”和“至多”在语体上呈互补分布,词汇化的程度及所承担的语法功能也基本相当;而“最多”后面出现数量词语的频率则远远高于前两者,其对具体的数量要求几乎是强制性的(上表中如果排除“最多是”,数量词语的出现率达到95 以上),说明“最多”的词义中“最”和“多”词义加合的痕迹比较明显,它的词汇化程度还较差。这也是很多工具书没把它作为独立的词条收入的原因。

三、“不过、顶多、至多、最多”的教学

借助一般的中文工具书很难把这几个词教会学通。当前通行的一些汉外词典的帮助也有限,如吴景荣等[9]对这几个词语的解释:

不过2(副):only;merely;no more than

顶多:at(the)most;at best

至多:at(the)most

最多:at most;maximum

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大致知道这几个词的词义,也能初步判断出“不过”跟“~多”类词语的不同,却无从辨别几个“~多”类副词之间的区别。借助知识表达的层次明晰和直观易懂的原则,基于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对这几个副词的教学上宜采用分步突破的策略和直观展示的技巧相结合的办法。

首先要明确四个词共同的语法意义是往小里说,可采用添加删除法,如:

38)a.他20 岁

b.他不过20 岁

c.他顶多20 岁

d.他至多20 岁

e.他最多20 岁

让学生体会例38)a 句与其他各句的不同,借助工具书或利用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明白b、c、d、e 句共同的意义。

明确“不过”与“~多”类副词的区别,可采用图表加替换练习的方法,如学习表义差异时可用下面图表:

图2 “~多”与“只”、“不过”共现时的语序示意图

然后设计替换和判断练习。

明确“~多”类副词的内部差异。主要有两个部分:

首先要明确“~多”类副词之间语义上的差异可忽略不计,只要明确它们在语体选择上的不同。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可采用下面的图表方式:

图3 “~多”类副词语体选择示意图

展示后,可将图中部分文字去掉,然后让学生来填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这三个词的主要区别。

根据学生水平,可以再交代一下这三个词相关的反义词。可用下列图表。

图4 反义词

可利用图4 去掉部分文字,然后让学生填写,之后作替换或填空练习。

四、结语

综上,本文认为“不过、顶多、至多、最多”四个近义副词主要的区别特征在句法和语用层面,从教学实践上讲,它们在语义层面上的区别可以忽略不计。本文并提出用分步突破和直观展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希望对相关的本体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2]张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刘立成.汉语限定性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

[5]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2003.

[7]蒲立本.古汉语语法纲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006.

[8]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2009.

[9]吴景荣.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猜你喜欢

工具书语体副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副词和副词词组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网络时代工具书阅览室的建设